兰亭-107
书意
冯友兰概括“魏晋风度”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四者。
魏晋以来,建安风骨,玄学鼓荡,生命觉醒。觉醒即洞见,洞见生发玄心,以玄心与洞见见天地万物,是为妙赏,妙赏以寄托深情。
濠上庄子之知鱼,正是四者皆备者,是冯先生所谓“与天、地、人、物俱化,斯为风流。”
右军爱鹅,支公好鹤,子猷种竹,阮孚蜡屐,鱼鸟自来亲人,皆是妙赏,寄托的都是他们的深情。
援引事物寄托己意,连类通感,托物寄情,正是觉醒之下的顿悟。
在对人本身的鉴赏和发现中,人们发现了美,并且把它推向极致;又从表征的容貌之美发展到更内在的气质之美;又再由内及外,发现人之外的外在事物的美,而这种美又是与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于是小至花鸟虫鱼,大至丘壑山水,皆是情之所托。
于是字,古人之谓“书”,成为情之所寄也就在所难免。
王羲之最早提出"书意"的概念,这是个划时代的飞跃。
在一封书信里,王羲之写道:"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意思是,书法要点画都表现出一定的意味,这种意味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书法要能够写出深远的意味,所有艺术的事情都应这样。
王羲之之所以为圣,固然有精湛的技法,标新的天赋,但关键是“书意”的领悟。
"书意",包含了意味、意态,意念,意韵,意境。是以字呈现的形象,表达出、让人感受到"意味"。
“书意”二字已经触碰到了书法乃至艺术的本质核心。
后来朱熹说:“意者,心之所发也”, 王阳明不但同意“心之所发便是意”,而且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
毕竟没有书意的字不过是一具躯壳。
诗歌,音乐,舞蹈,绘画莫不如是。画之“以形写神”,这个神,也就是书之意。
点画线条不但能展现美感,也能承载情意。由写字而书法,由工具而艺术。此时作为艺术的书法才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