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往事

标签:
游记情感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年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古代文人墨客写江南的诗句的人很多,最出名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算是最直白的表达了,不过这个是写给杭州的。还有杜甫的这首,用江南的好风景来写与老朋友的相逢之情。
说起对苏杭的感情渊源,大概要从毕业时期的上海之行说起,读高中的时候在一个论坛里关注一位博主,湖北姑娘在上海奋斗的日常包括生活,那时候上海的小资就在心里,大学毕业之后直奔了去。后来却因为工作的事情,被调到苏州。记得初到苏州的时候,心里是很厌弃这座城市的,破破旧旧不说了,并且总是阴雨绵绵,三四月的天近一个月没有见到过阳光,加之当时被派遣的失意心情,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就如她的建筑风格一样,是灰暗的。
调至新单位熟悉工作之后,慢慢有了时间出来转转。第一次去的地方应该是观前街,商业气息浓重的不像样。据说这里以前是一座道观,这里的人们常常在这里来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后来随着苏州的发展,这里慢慢被改造成了一条商业街。可是在我心里,作为江南水乡这里应该是人们都生活在苏州河的两边,平时日常的生活都在河的两岸进行着,商业化根本不存在,苏州又一次让我失望。所以导致我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都在宅在宿舍的状态。
可能那个时候的心还是很小,眼睛里看到的世界一定是非黑即白,而不是一边是黑一边是白。
再次出去的时候是一个朋友的造访,我们约在了平江路,而也是这条路,彻底的改变了我对苏州的印象。有千年历史的石板街,还有河两边的青砖白瓦的江南特色民宅,商店也是各有特色,有苏州的评弹,有苏绣的旗袍私人定制,有江南的油纸伞。隔着河水,隐隐约约传来的月琴声,令人神往,想起了吴侬软语,果然柔美。
好像第一次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气息,也好像就是在这声音里慢慢开始品味江南。
住的社区是苏州的老社区,里面的住户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后来重新租房子,故意找了一家苏州本地人家同住。同住的是两位老人,老爷爷是常州人后来去山东服役,回来之后随着老奶奶定居苏州,老奶奶四代都是苏州人,江南人的皮肤都很白皙,即便是七十岁的老奶奶,皮肤依旧白皙,脸上不是西北人的干瘪,而是水乡人的滋润。每天早晨起床便能听到老爷爷在听苏州评弹,晚上看的新闻也是苏州台,果然是浓浓的苏州味道。人类的进程史上,总是用语言分辨不同的区域人家。
苏州人的讲究是“腊八大过年!”腊八节的这一天,全家人要在父母家里团聚,这一天老爷爷起了个大早去附近的集市赶集,买了新鲜的鸡鸭鱼肉回来,中午的时候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起=起来,杀鸡宰鱼,厨房里也是一番忙乱,这种景象对于生活节俭的老年人来说是没有的,只是在孩子们回来的时候才能看到。
腊八里上桌的菜也是有讲究的,要喝酒酿,算是苏氏的特色了。在以前物质贫乏的年代,酒酿都是各家各户在腊八前几个月做的,那时候桂花开的正好,算是很好的原材料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苏州人都是买来的。晚上的时候,老爷爷老奶奶看我外乡人一个人过节于是也邀请了我同过,算是体验了一次很正宗的苏式生活。只是,第一次喝酒酿便醉了。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苏式的面了,苏州人吃的面条都是细面条,并且也不是很劲道,都是机器做的面条。他们一般早餐会选择吃面,面条下锅很快捞起,浓汤放置,浇上浇头,就是一碗正宗的苏式面条了,可能很多人不习惯,第一次吃起来误认为没有熟。住处附近有一家面馆是苏州的老字号“东吴面馆”,冬天的江南异常的冷,也没有暖气,下班的时候去面馆里吃一碗“素面”,立马身体里仿佛被注入了暖流一般。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离开苏州,常常会想起那里的石板街,那里的素浇面,希望有一天可以再次踏上这座城市。
此时此刻的我才明白:“苏州这样的城市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细细感受的!”人们常常说让灵魂安寝的地方便是故乡,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而这里的风情让我懂得城市如人生一样,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