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呼兰河传》有感

(2023-04-19 19:52:03)
标签: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交流

读《呼兰河传》有感

黄玉婉

《呼兰河传》以儿童视角,用天真,稚拙的口吻讲述呼兰河的种种事迹。在书中分为七章:呼兰河城的概况,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对“我”家房客生活的描写,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我”家长工二伯,磨馆冯歪嘴的故事。《呼兰河传》看着描述的内容较为松散,没有明确的故事脉络,但是读下来会发现,作者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先是整体的框架搭建,然后描写当地的生活细节以及风土人情,并对某些人事物做具体的刻画,这种描述方式是舒缓的,平淡的,有着浓厚的乡情,犹如一幅生动的乡土风景画。

呼兰河城是一座位于东北封建落后的小城,书中的这座城极少有色彩,大部分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人也如环境一样,灰蒙蒙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活着。

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着呼兰河,看着呼兰河人流水线的生活,那平静如水的生活下展现着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因为空虚,所以热切的希望看到别人的仇视,因为麻木,肆意的嘲讽着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没被新思想冲洗的封建小城,以“积德”之心实行最为残酷的迫害。团圆媳妇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这个时候的她本应该是活泼开朗的,无忧无虑的,但是生活的艰辛早已磨灭了她的天真,小小年纪就被卖为童养媳,不仅要拼命的干活,还要因各种陋习遭受婆婆的打骂,忍受各种非人的折磨。可以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愚昧的强大,传统陋习已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深入骨髓。鲁迅先生曾说,“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杀死了小团圆媳妇。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呼兰河的问题。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萧红以清新自然的笔调,不仅描写了小团圆媳妇的不幸,更有对美好的期许。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讲述了磨馆冯歪嘴子的故事。冯歪嘴子是萧红家的租客,他以磨黏米和卖黏糕维持生活。如果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人是灰色的,那冯歪嘴子是为数不多的彩色,因为他不同于当地人的种种看热闹的心态,他对生活是积极的,是向上的,生活在艰苦,他都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冯歪嘴子的生活在一个冬天发生了改变,他与王大姐结合被当地人不认同,就开始受到各种流言蜚语的谩骂,之前的种种夸赞都变味了最利的箭头投降他们二人,希望看他们的笑话,希望冯歪嘴子能够上吊,希望冯歪嘴子的儿子被冻死,他们没有的人的真善美,对人对事充满了恶意。当冯歪嘴子的妻子去世之时,他们不仅没有安慰,反而是作为谈资并幸灾乐祸,对冯歪嘴子和他的孩子进行最恶毒的猜测。

冯歪嘴子是本书中除了爷爷,最充满色彩的,是一个即凄楚又有力量的人物。他的凄楚是因为他在当时的环境中并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他有力量是因为他没有与当地的人“融为一体”,他对生活是积极的,怀有希望的,他对美好的生活有向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的决心。

在本篇小说中,萧红提到最多的词即“荒凉”。用这个词描写了一年四季的小院,不仅冬天是荒凉的,夏天依旧如此。热闹的夏天都是荒凉的,所以荒凉的不仅仅是作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当地人的精神状态的荒凉。他们的愚昧,麻木,漠然,通过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以及二伯的事情,看出他们对美好的事物的无情的,对弱者是残忍的,对与他们的麻木不同的冯歪嘴子是不留希望的,这样的一个群体带给人的是压抑,是无希望。但是在这种环境中,仍然有希望的种子在努力发芽,冯歪嘴子的与众不同,爷爷对“我”童年的小心呵护,让我在沉闷,压抑的环境中感受到一些温暖与希望。

 读《呼兰河传》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