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诗香感发生命——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笔记

标签:
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交流 |
沐浴诗香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笔记
“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伴随了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她说“我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后世。”诚如其说,《古诗词课》这本书中接续着叶嘉莹先生的第一个心愿。
《古诗词课》这本书的内容共分三十六课,前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后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晚唐之温庭筠,终于南宋之王沂孙。对于“诗”与“词”两种文类特质也作了概述。在“诗”的部分,摘录的是《毛诗序》中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强调诗歌蕴含的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的力量。在“词”的部分,选录的则是《人间词话》中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及“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意在传达词作产生了一种足以引人产生言外之想的要眇深微的意蕴。
叶嘉莹先生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亲自通过诗歌触碰到了那些伟大的心灵和感动。所以,她相信,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这些诗篇中蓄积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她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讲述这些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灵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并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这样的思想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始终萦绕在《古诗词课》一书中。
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它告诉我们:中国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的来源有两个: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古人通过“赋比兴”三种方法来表达这些感发。《离骚》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留给了后代诗歌许多重要的“母题”,如上下求索的精神,殉身无悔的态度,香草美人的喻托,悲秋伤逝的传统……
在中国诗人中,最能以自然纯真之本性与世人相见的就是陶渊明和李后主。透过陶渊明的《饮酒》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寂寞、悲苦之中,以其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努力,而终于从人生的困惑中挣脱出来,从而做到了转悲为苦的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南唐后主李煜的《玉楼春》写的是亡国之前,宫廷夜晚歌舞宴乐的盛况,而《虞美人》表达的则是亡国之后的悲哀。他以纯真的赤子之心体认了人世间最大的不幸,他以阅世甚浅的真性情感受了人生最深重的悲哀,这遂使他的词风陡然一变,成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千古词人。陶渊明之“真”,是深涉人世之后所得到的一种带着反省节制、闪着哲学智慧之光的“真知”;而李后主之“真”,则是奔腾倾泻而出、全无顾忌的一己之“真情”。
叶嘉莹先生认为,诗歌中的任何感情,只要是真实的、诚恳的,就不庸俗,就有打动灵魂的力量。就王维而言,虽然她十分欣赏其某些意趣天成的诗歌,但她也对其一些缺乏真情实感的诗作提出批评。她认为王维的《使至塞上》前半首写得极为自然超妙,可是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联佳句之后,忽然出来两句非常世俗而不和谐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诗人借东汉窦宪在大破北单于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的典故,来赞美塞上使君及镇守边关的将军。这是世俗上一般逢迎应酬的话,并非诗人发自内心的真诚感情。
叶嘉莹先生早在1979年回国讲授诗词时,即曾写有“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这样的诗句,入二十一世纪后,仍然在讲台上,在笔下接续她的两个心愿,以介绍和弘扬中华之优秀精神文化为职志。让我们在叶先生的影响下,不断加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流,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