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微课设计——洞箫客探究学习
(2017-03-11 13:53:05)
标签:
赤壁赋高中语文课堂实录微课洞箫客 |
分类: 网络教研 |
《赤壁赋》之洞箫客探究学习
冯璐
老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用两节课对赤壁赋这篇课文进行了梳理,文中景,情,理三者的完美有机结合使得本来只是一篇普通游记散文变得很不普通,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苏东坡也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在学习的课程中,我发现,大家的目光都投在了苏轼身上,却忽略了吹洞箫客这片绿叶。今天呢,咱们就聚焦这个洞箫客,进行一堂探究性学习。”
老师:“对于洞箫客是个怎样的人?他和苏东坡什么关系?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后赤壁赋》也有“二客”与东坡同行,他们的身份我们从《核舟记》中能知道是黄鲁直和佛印。但洞箫客的身份在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如果给洞箫客画一幅画,你会怎么画?如果要排话剧,你会怎么演洞箫客?如果要给洞箫客做人物小传,你会为他添加哪些设定?”
根据文章,同学A:“可以推论出他应该也是个文人,因为他知道曹操《短歌行》。”
同学B:“他应该是个音乐家,因为他洞箫技术高超。”同学C:“他很可能也是贬官,所以那么悲观。”
(有些则要经过启发才能往那个方向想)老师:“洞箫客的年龄?”同学们:“他的年龄应该是中老年,因为年轻人不会哀吾生之须臾。”
老师又问:“他的宗教信仰?”同学们:“他应该信道教,因为他希望挟飞仙以遨游。”
经过孩子们一轮又一轮头脑风暴,洞箫客形象渐渐丰满了起来:(信道,怀才不遇,豪放不羁,文人,中年,悲观,音乐家,贬官,悲观,嗜酒)
(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师说:“洞箫客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有几种可能性?
学生经过各种不靠谱脑洞后归纳为两种:确有其人和虚构。
老师追问:“那么我们做分类讨论,如果他确有其人,我们要怎么把他找出来?”
有学生直接能想到A:“找元丰五年被贬在黄州的人,看他们中有没有跟苏轼关系好的。”
(顺着他的思路启发)师说:“元丰年间被贬在黄州且跟东坡关系好的人还真有一个。这个人就是张怀民。”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也写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也被贬黄州。似乎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
但是,老师说:“张怀民是否会吹箫呢?现有资料完全没有提到。接下来该怎么办?”
学生们说,可以找苏轼其他诗文;可以找记载这段历史的史料;可以找后人做的学术研究等。老师说,还真有人从史料中找出了这个人,并在苏轼自己的诗文中得到了印证。
老师:“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其《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
接下来讨论“洞箫客不存在”的情况。
老师“如果洞箫客不存在,是苏轼虚构出来的。?那么主客应该是一个人,而这个洞箫客会是苏轼心中的哪一面?
学生能够快速回答:“苏轼心中悲观消极的一面。(因为萧的声音呜呜然)”
我说:“好,那么我们姑且假设《前赤壁赋》中的洞箫客是“暗黑东坡”,文中的苏子是“光明东坡”。我们要证明“暗黑东坡”的存在,光靠“主客问答”的形式还不够。还要证明两个东坡在精神层面上有内在一致性。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
这个问题学生想不出。
我说:“分析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主要通过他的作品;要分析作品中某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们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赤壁赋》中苏子与洞箫客除了饮酒和问答,还做了什么?”
学生们找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倚歌而和。”
老师:“其中“倚歌而和”是洞箫客的行为,且作品中已经明确定义这段洞箫声是“怨”的。因此如果苏子诵的“明月之诗”、唱的“窈窕之章”和“扣舷之歌”也有“怨”,那么就可以认为洞箫客的精神世界与苏子是暗通的,两个人有可能是一个人。”
老师接着:“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的具体所指有两种说法。我们的注释认为“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就是《诗经·月出》,而另有很多研究者认为“明月之诗”就是曹操《短歌行》,“窈窕之章”就是《诗经·关雎》。既然有争议,那就都分析。”
(课件展示内容)
全部展示出来后,老师问:“这四个文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发现:“《月出》、《关雎》、“扣舷之歌”都围绕“美人”意象,且都表达了求不得美人的忧伤;《短歌行》虽然没有美人,但也表达了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找到人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忧伤。”
老师进一步启发:“古诗文中的“美人”都指“美女”吗?
有个别见闻广的学生联想到了:“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老师顺势介绍:“香草美人”在古诗文中经常用来象征“君臣关系”。“美人”是“君”,“香草”是“臣”。香草为美人添香,正如贤臣使君王更圣明。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文本就都指向了“贤臣求不得明君”这一主题。
讲到这里,学生A想到:“苏轼正是因为被贬黄州才有机会夜游赤壁。”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文本细读,找到了洞箫客就是苏轼内心悲观一面的可能性。被贬黄州的苏轼一面有强烈的渴望东山再起的儒家式进取的心,一面又从道家和佛家处汲取到看淡、豁达的精神力量。两个人在船上的对话,可以看做一个东坡的两个精神面的交锋。最终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苏轼光明的一面战胜了暗黑的一面。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两面性,或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向苏轼学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