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赋》微课设计——由情感变化理解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2017-03-11 13:50:27)
标签:

赤壁赋

高中语文

课堂实录

微课

儒释道

分类: 网络教研

《赤壁赋》微课设计

丁明利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乐”“悲”“喜”的感情变化缘由,从而了解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1)赏景之乐

师:清代才子张潮说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学子们仕途受挫后,常常会寄情于山水以排解心中的忧愁和烦闷,从而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经过前两节课对《赤壁赋内容的》学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下面同学们齐读第一段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

生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溶溶月色,淡淡清风,如此朦胧隽秀的朦胧美景,怎能不让本就才情满腹的苏轼举杯高歌呢?愉”之情显而易见:

生读:“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2)由乐转悲

师:乐而高歌,本是文人雅士之常事,但其歌词却让我们感觉到了隐隐的悲情:"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抒发了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师:而客吹洞箫,倚歌而和,更是悲凉幽怨,凄切婉转,感人至深。上节课咱们知道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的一大特性,这儿客即是另一个苏轼。由此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客的一番话,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一悲英名难留,二悲人生短暂,三悲“超脱尘世”的愿望不能实现的失落。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怎一个“悲”字了得。

3)由悲再入乐

师:这当然与他的显示遭遇有必然联系,任谁从仕途之巅一跌而入人生低谷都不会心平气静的。人生肯定会遭遇各种痛苦。我们没有必要害怕遭遇的痛苦,怕的是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文人雅士们的“高明”在于他们处于人生低谷时不断为自己设置牢笼,又不断地从牢笼中走出。他们从自己设置的牢笼中走出来的每一次,实际上就是次一涅槃,一次精神的洗礼与蜕变。

所幸苏轼做到了!他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为喻,哲理地辨证了变与不变的哲思。不必羡慕长江明月的阔大永恒,更不必挂怀人生的渺小短促,而应该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无需强求。唯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我们可以徘徊期间而自得其乐。

他坚信人生是流动的,穷、祸、福皆不可期,福难久,困苦也难长久。艰难困苦终将过去,功名利绿也是过眼云烟。

师:有人说这是及时行乐、虚无主义的表现,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生:不对。这并不导致他人生的虚无,在他眼里,人生依旧多姿多彩,生命仍然值得珍视和爱惜。这便是儒家进取论给他地影响。尽人事,却不以命废志,知命但不听命。他超越的是对功名、仕途的执着,未弃的是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淡漠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功名利绿。

师:说得太好了!我想,苏轼的这种思辨的哲理必将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析人生哲理

师:讨论:苏轼由“悲”到“喜”,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师总结:儒家入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能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无论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婉约清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壮阔,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沧桑感慨,还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苏轼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一个词人所能达到的辉煌;书写着为官一生的责任;书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的目光永远停留在远方。他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