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平东大街:江南清明上河图(四)

(2017-03-28 12:52:46)
标签:

文化

育婴堂隔壁是县手工业联社所在地,再过东就是肖家弄。肖家弄西侧有一家吴士明开的“吴顺兴糖坊” 。肖家弄往东50米左右便是东茧行。五开间排门店面,当中一间为通道,直通后面墙门的烘茧房,收茧房与烘茧房中间有天井相隔。6月收茧,生茧烘干后卖给丝厂做丝。茧行“开秤”期间,工作人员30人左右,司秤与烘茧头目各1—2人,待遇很高。茧行10月也收络麻,在梅潭堰旁设麻仓库。络麻按等级定价,分“红票” 、“绿票” 、“黄票” 三个等级。其中,“红票” 级络麻长度要在2﹒8米以上,“绿票” 级络麻长度在2米到2﹒8米之间,“黄票” 级络麻长度则在2米以下,所以麻农都按这一标准将络麻分开捆好,以便验收。
从茧行往东走不远就到了“梅潭堰”。梅潭堰是一个坝,坝的上头是上塘河,下面是“下河”(临平方言读wō wū),经下河可通到运河。梅潭堰的功能主要有二个,一是当临平北面农村干旱时,可以通过这个坝将上塘河水放到“下河”,供临平北面农村灌溉。二是沟通运河和上塘河的货船运输。因此,拔船过坝就成了梅潭堰一道独特的风景。民国年间,梅潭堰由坝旁王生茂酒店老板王云峰经营。王云峰是独养女儿,母亲给她取了一个男孩名,当作男孩养。日军侵华临平沦陷后,梅潭堰无人看管,当时,王云峰在堰旁开一家酒酱店,于是就招一些无业人员来拔船,开始代管梅潭堰。当时堰旁有一个总管堂,坐北朝南,里面有三尊菩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2月梅潭堰由临平搬运站接管,总管堂成为工人堆放工具和休息的地方。梅潭堰坝落差大约两米左右,堰坝两边用条石砌成,坝中用青粘土夯实成斜坡形。以前船过坝全靠人力拖拔,在坝的东西两头设人工绞盘车,当船要从下河拔到上塘河时,脚板师傅将粗粗的绳索绑在船的后舷,另一头套在盘车上,开拔时,两名脚板师傅手推盘车木杆,一边转圈一边将绑在船上的绳子往上拉,同时船两边各有三、四人用带有钩子的竹竿钩住船舷,与推盘车的脚板师傅一起,一边唱着号子,一边将船一点点地从下河拔到坝顶,最后将船送入上塘河。而从上塘河下去的船,则将盘车的绳子绑在船的前舷,两旁的脚板师傅用竹竿的钩子钩住船舷,当船向坝底滑落时,要用力钩住,让船慢慢往下滑,如果速度过快,船要倾翻。当船滑到坝底时,往往会溅起高高的水花,此时站在两旁观看拔船的人们会发出一声声惊呼。直到1962年才以电动卷扬机代替人工盘车。梅潭堰坝宽有七、八米左右,坝的东西两头搁上两块跳板供来往行人过坝。过梅潭堰坝是双林乡、海宁许村等地农民进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临平中学学生读书的必经之地。一到雨雪天,跳板特别难走,至今我仍清楚记得当年农民挑着担子走跳板时颤颤巍巍的样子。也会想起当年放学时,一群群学生嘻闹着过跳板时,总有几个调皮的同学故意摇晃跳板致使胆小的女生发出阵阵尖叫声。随着时代的变迁,上塘河渐渐失去了运输的功能,1978年9月梅潭堰东面建起了双林船闸,至1997年梅潭堰彻底废弃。现在只有附近的小区取名为“梅堰社区”,仿佛提示着人们不能忘却这一段历史。
“梅堰渔火” 是清末民国年间的临平十景之一。清朝诗人董良弼诗《梅堰雨泊》云:“林昏锁暮烟,帆重冲微雨。停桡沽浊醪,村食稀可数。一犬吠人声,渔歌没前浦。”旧时,梅潭堰上方的上塘河水域宽阔,盛产鱼虾,附近渔民常在此捕鱼。尢其在夜间,鱼蟹有遇光而群出的习性,于是渔民便驾舟点灯诱捕。月夜下,只见众多渔舟灯光闪烁,犹如繁星点点,构画出一幅迷人画卷,此景乃称“梅堰渔火” 。至20世纪50年代,“梅堰渔火” 夜景难现,不过在梅堰坝东面靠上塘河边仍住着几户渔民,他们祖籍绍兴,每当清晨,头戴毡帽,脚划小船,去上塘河附近水域捕鱼,船头站立着几只鸬鹚,渔民用竹竿将鸬鹚赶入河中,或撒网捕鱼。到下午三时左右回岸,将捕到的新鲜鱼虾拿到集市去卖,不由得使人想起此乃临平旧时“梅堰渔火”之残景也。
东大街最东端原有龙兴寺,寺旁有一座南北向跨上塘河的单孔石桥——龙兴桥。龙兴寺原名妙华庵,《仁和县志》记载:“宋宣和七年(1125年),因东湖水溢,建庵镇压,额名妙华。”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占领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宗及所有在京皇族人员,宋高宗生母韦贤妃也同时被俘,并押解北行。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议和,韦贤妃获准回国,四月初四,韦氏在金使护送下,启程南下,于八月初六到达临平,在镇东妙华庵内小住休憩。高宗亲率文武百官到妙华庵为韦氏举行隆重的迎鸾仪式。临走时,高宗赐一块“龙兴”匾额,妙华庵改名为“龙兴寺” 。后龙兴寺屡毁屡建,格局也有变化,清朝年间,龙兴寺有前后两殿,坐北朝南,围合高墙,进头山门为关帝殿,有砖墙横贯其后,粗看全寺至此断,然绕过关帝殿,又见二山门。进内豁然开朗,两边厢屋,中间释迦牟尼大佛殿,占地两倍于前殿,环境幽静,僧人在此学经、做佛事。由于大佛殿藏于关帝殿后,故称为“寺里藏寺” 或称“寺里寺” ,亦为清末民国年间临平十景之一。
到临平解放时,龙兴寺香火渐衰,寺庙破落。1952年2月临平镇各界集资创办临平初级中学,校址就在龙兴寺。一开始招收新生2班96人,至6月又扩招1班50人。1956年5月转为公立杭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开始招收高中生,校名随行政区划变更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平中学。创办时的校长是赵子产先生,他个子不高,瘦瘦的,戴一副眼镜,主教历史,对学生甚是和蔼。此外,还记得王将方、张学英、俞观烂等先生也都是初创时期的老师。王老师主讲物理,张老师主讲生物,俞老师专教体育。学校创办时的校舍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后建了一幢三层楼的教学楼。创办时学校大门设在南面,因此过梅潭堰跳板是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地。后学校扩建,遂将学校大门开到了西面,学生上学可以从肖家弄进,过肖家桥再到学校正门。如今临平中学土地已被贝利房地产集团置换,临平中学一分为二,一所为余杭高级中学,另一所为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而原址建成了一大片住宅小区,取名为“珑昕泽地”,“珑昕”谐音“龙兴”也。而临平中学也就成了老临平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东大街桂芳桥以东这一段虽然较为冷清,但有三幅“街景”至今难以忘怀。第一幅“街景”便是每天清晨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满了马桶(临平人叫“马子” 临平方言读mo zi),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那时不像现在每家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当年每家每户都在睡觉的房间里放一只马桶,考究一点的人家把马桶放在“马箱”里,平时的大小便都坐在马桶上解决。1955年临平成立环卫站,环卫站工人每天清晨拉着粪车,将各家各户马桶的粪便倒入粪车,然后用水将马桶刷一下后放回你家门口。尔后家庭主妇会拿着马桶到上塘河埠头再用“竹刷”刷洗干净,拿回去放回“马箱”继续使用。第二幅“街景”便是小商贩们不时穿梭其间,时而传来卖针线小贩的叫卖声,时而传来鸡毛鸭毛换糖人的吆喝声,还能听到磨刀人那特有的“磨剪子来——戗菜刀” 和“修缸喽—补甏呕” 那带有浓重绍兴口音补缸人的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还有挑着“剃头担”的师傅沿街招呼,为老人理发修脸;江西人放下担子,坐在小凳上,用一把小钻,一把小锤,一根细绳和搭扣钉给人补有裂缝的碗盏;补锅人拉起风箱,生起炉火,将生铁炀成铁水,修补有洞的铁锅。特别是在炎夏的中午,树上知了的鸣叫声与小贩们的吆喝声混唱在一起,整个街道显得格外宁静。第三幅“街景”是每当烈日炎炎的夏天傍晚,各家各户都会挑上一担井水将门前泼湿以去除热气,然后用条凳搭上门板或竹榻,有的搬出椅子、凳子,摆上小饭桌,于是每家每户开始了路边晚餐,沿街走去,几乎家家都是如此。只见这一家吃的是米烧粥,再烙上几张“麦塌饼”(临平方言读mā tà bìng,就是在面粉里加入葱或者咸菜、韭菜等烙成的一种饼),那一家吃咸菜南瓜麦疙头。而这时也是那些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最惬意的时光,洗完澡,清清爽爽地坐下来,炒几个家常菜,喝上一碗绍兴黄酒,与街坊邻居海阔天空无所不聊,真也其乐融融。吃完晚饭,路的两旁坐满、躺满了纳凉的人,直到十点以后才渐渐散去。那个年代没有空调、电扇,天再热也只能用蒲扇、麦草扇摇摇。有几天,天实在太热,很多人家便在街边搭一张床,干脆在露天过夜。
东大街还是一条很有特色的街。一是它的路,二是它的早市。
解放初期,包括东大街在内的临平所有街道都是石板路。路中间是一道排水沟,排水沟上面铺上一块块青石板,便成了颇具江南特色的青石板路,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春天里走在这青石板路上到也别有一番风韵。但时间长了,青石板就会磨损,路面也会凹凸不平,如在雨天行走,一不小心踩到路的凹凸处,一股污水就会从青石板的缝隙中窜到你的裤腿里,把鞋子和裤脚弄得湿漉漉的。临平人称之为“水老鼠钻裤脚管”。1954年,顾家弄至陡门口一段路改建为沥青路。后来随着临平道路扩建,青石板路渐渐被水泥马路所替代。
临平的早市当年集中在陡门口。陡门口有全镇最大的一个河埠,俗称“大埠头”(临平方言读dú bǔ diū)河埠的两边用条石砌成浜岸,有20多级石级踏步,船只大多在此停靠。1956年在陡门口上塘河对面耶稣堂西侧建一个小菜场,并在菜场北侧跨上塘河建一座木桥,取名为“解放桥”,与陡门口相接。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陡门口成为全镇的闹市中心。当年临平有出早市的习惯。东自许村,南至翁家埠、乔司,西至星桥、小林,北至博陆、五杭,方圆20余里的农民均出市临平。每到清晨,四邻八乡的农民挑着一担担时令蔬菜,挑着一桶桶鱼虾,从陡门口河对岸菜场至解放桥直到陡门口两边街道一字排开,到早晨5、6点钟,行人已是摩肩擦踵,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到了8、9点钟,早市落市,大街又成了小商贩和卖艺人的天下。时不时可见这里一群人围在唱“小热昏”卖梨膏糖的艺人周围;另一边又有一群人围着一个耍猴人看猴子变把戏;还有变魔术耍杂技的,用石灰粉在地上划个圈,路人站在圈外看表演。表演到一半时,艺人便会停下表演,拿起一面铜锣敲起来,边拱手边唱道:“请各位有钱出钱,无钱捧个场子”。拿着铜锣绕场一圈,便有人将钱扔进铜锣里,卖艺人拱手称谢,讨完钱后继续开始表演。此外,你还可以看到大街上有做米塑的艺人,用一根竹签从担子一格格盒子里掏出一点点各种颜色的面团,搓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或者张飞、关公、孙悟空等人物形象。还有吹糖人用饴糖吹出一只只空心老鼠和蝴蝶煞是可爱。在这些摊位前常常围满了孩子,吵着向爸妈要钱去买。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然而东大街从陡门口到龙兴桥的这一幅幅街景依然深深地印在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如果把这一幅幅街景粘贴起来,不就是一幅绝佳的江南版的清明上河图吗?如今20世纪50年代的东大街早已不复存在,今日的东大街建成了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失去了全镇商业中心的地位,当年活跃在这条街上的不少老人也已仙逝。只有龙兴桥和桂芳桥这二座古桥依然雄跨在上塘河上,见证着东大街的历史沧桑;还有那千年流淌的上塘河水仿佛也在向人们细细诉说着东大街的今昔变迁和曾经的城市记忆……(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