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临平“东湖十景”
(2017-02-27 13:47:04)
标签:
文化 |
悠悠数千年,临平山下的临平湖历经漫漫岁月,逐渐由沧海变成桑田。临平湖作为一个海迹湖,以古有“湖开天下平,湖塞天下乱”
而得名;三国吴赤乌十二年,因湖中发现一宝鼎而又名“鼎湖” ;临平湖位于杭州西湖之东,故亦称“东湖”
。唐朝张祜《过临平湖》诗云:“山槛正当莲叶渚,水塍新筑稻秧畦。”可见,唐朝时临平湖水直至临平山下,而且已初现荷莲盛景。后湖水向南退却,到宋朝时为运道所至,湖大三千余亩,风光迷人。宋代诗人杨万里诗《过临平莲荡之三、四》云:“朝来采藕夕来鱼,水种荷花岸种芦。寒浪落时分作荡,新流涨处合成湖。人家星散水中央,十里芹羹菰饭香。想得薰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至明末清初,临平湖退至镇东南五里,绕湖一周仍有十里许,此时的临平湖依然风光旖旎,沈谦所撰《临平记》收录里人唐宏基《临平湖》一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临平湖依然是“浦阔奋飞龙,潭深治忽通。僧扉连荇绿,堤鹭逐霞红。”后淤塞加剧,至民国初期,临平湖只留下一片沼泽,大小池塘星罗棋布。嗣后,经多年填塘造田,临平湖遂成一片沃土。
临平不仅有秀美的湖光山色,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临平记》作者沈谦曾征集临平三十咏,将安平泉、黄犊岭、剑池、甘露泉、读书堆、永和塘、宝幢、塔基、渥洼泉、大安寺、景星观、净慧寺、石笕、像光湖、明因寺、冰谷泉、安隐寺、细砺洞、向上庵、临平湖、月华庵、白龙庙、瓶山、藕花洲、曲竹坞、桐扣山、龙兴寺、丁姥冢、桂芳桥、广严寺作为临平“三十胜景”
。这三十景以人文景观居多,而《皋亭志稿》所载的“东湖十景” 则以湖光山色为主,“东湖十景”
分别为萧桥望月、苏村桃李、断山残雪、宝幢叠华、安平晚钟、白洋渔唱、段浜观梅、许庄红叶、枫林夕照、鼎湖玩月。这些景点环绕东湖,分布临平周边,更具诗情画意。
萧桥望月。临平东大街有一条萧家弄。旧时,进弄由南向北行200米左右便到了萧家桥,桥建在由西向东流经的北庙河上。萧家桥为石阶平桥,南北向,约15米长,2米宽,条石铺砌,桥下用石柱支撑,北庙河流过萧家桥后与梅堰河相接,走过萧家桥有一条小路,向北通到不远处一座名叫“斗阁”
的小庙。在淸朝中期,过萧家桥,民居极少,站在桥上远望,地廓开旷,田野茫茫。中秋佳节,登桥赏月,天上皓月当空,水下月影摇曳,确是赏月佳地。清人沈广开《萧桥望月》诗云:“一片桐阴月,移来向客明。是谁今夜里,牵我故园情。林静笛还起,天空云自行。不为人知因底事,和影坐残更。”这首诗描写的是临平萧桥望月的清冷、幽雅的意境。由此,“萧桥望月”成为“东湖十景”之一。
苏村桃李。苏村即是现在南苑街道苏家村。相传宋方腊起义年间,有苏姓来此定居,现苏姓已绝,而村名沿用至今。清朝时,苏家村一带遍植桃树、李树,每当清明前后,桃花盛开,李树飞英,桃披红霞,李绽雪花,桃花红艳奔放,李花清静典雅,一派桃李争春的美妙风景。孙士毅《苏村桃李》诗云:“愔愔一径叫提壶,树底蜂酣睡未苏。恼乱好花迴醉眼,红儿如倩雪儿扶。”将苏村桃李盛景写得惟妙惟肖、如痴如醉。每当苏村桃李盛开时节,苏村游人不绝,成为“东湖十景”
之一。
断山残雪。临平山因形如骆驼饮海之势亦称驼山。北宋权相、太师蔡京听风水先生说山为驼形,能负重远行,于是将其父蔡准墓葬临平山,并在山顶建塔。不久蔡京失势,宋钦宗下诏毁蔡准墓。到明朝朱元璋当皇帝后,“洪武年间,凡山川有王气者,信国公汤和咸破坏之。临平则凿断其颈,以山类驼形也,由是灵秀忽灭,至无人通焉。”所以远眺临平山,会看到山西西南面似有一断山岙。冬天大雪后,周边积雪皆融化,唯独断山岙处因得不到光照仍长时间留有皑皑白雪,从而形成“断山残雪”
一景。明成化七年(1471年)冬,吴江人史鉴为欣赏临平断山雪景,与友人经嘉兴、石门、崇德,又行五十里到临平山下观赏雪景,写下散文《望临平山记》,文章写道:“至山下,时快雪新霁,重冈复岭积雪凝华,上下一色,寒光皓彩,夺人目睛,琼林玉树,布列岩崖下,玲珑玓烁,绝可爱。”《临平记补遗》作者张大昌称“文中描绘山雪风景,为临平别看生面焉。”“断山残雪”
成为远近闻名的“东湖十景” 之一。
宝幢叠华。临平山西南麓原有一座安隐寺,唐宣宗(847年—859年)时建,初名永兴院,后毁,复于后唐李从珂清泰元年(934年)吴越王赵元瓘重建,改名安平寺,至宋治平二年(1160年)又改名安隐寺。安隐寺山门外入口处的上塘河边原有一座宝幢,石塔结构,高约4米,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重修,宋天禧二年(1018年)将宝幢移旧基东二十步,添续层,葬古佛舍利数颗于龙柱海山之下。幢身八面遍刻陀罗尼经,层层刻有佛像及宝相花,仰莲覆莲,华盖宝顶,故称之“宝幢叠华。”亦为“东湖十景之一。
安平晚钟。进安隐寺山门路口,有一牌坊。上书“贡山灵秀”
,两边题有一副石联:“千秋标格供清赏,一代繁华剩劫余。”为时任汪伪政府浙江省省长张啸林所题。沿林荫小道走约五十米,便可看到寺院前一方泉池,池壁刻“安平泉”
三字。北宋诗人苏轼游安隐寺时感叹“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安隐寺内建有弥勒佛殿和大雄宝殿。寺内绿地宽阔,东有唐梅一本,西建“香雪亭”
,亭北栽黄杨古树及罗汉古松各一棵,寺四周古樟、古松环抱,环境极为幽深。大殿东侧为僧房和客堂,正中悬挂民国七年(1918年)康有为游安隐寺时书写的“真如堂”
匾额一方。大殿西侧以木架搁一大鼓,东侧以木架悬一大铁钟,乃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所铸。沈谦曾作《铸钟诗》,首句曰:“安平池前人如林,洪钟高峙青山岑”
,末句云:“一声识尽江南晓,落月疏星噪寒鸦。”清俞泰枢《安平晚钟》诗云:“隐隐钟声云外出,凌空幢影照苔痕。两行古木开山径,一道清泉对寺门。”每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之时,安平晚钟敲响,山回谷鸣,钟声悠远清扬,远飘三里之外人烟密密之临平,“东湖十景”
之“安平晚钟” 一景由此而成。
白洋渔唱。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为阻止临平湖白龙潭水患,筑永和塘,以防水侵。堤塘建成后,临平湖白洋涧一带“平湖秋渺渺,无数白莲花。钓艇冲烟处,山桥带月斜。”临平湖碧水荡漾,帆影点点,渔民撒网捕鱼,不时传来渔家唱和之声,游人泛舟湖上,宛若人间仙境,“白洋渔唱”
成为“东湖十景” 之一。
段浜观梅。《杭县志稿》卷四记载:“安隐寺南有扫花居、段家浜,系植梅之所。”姚景瀛《珍帚斋诗画集》一首写安隐寺古梅的诗后有注云:“安隐寺梅栽于唐,寺南段浜为南宋植梅之所,其花亦六出,与超山宋梅同。”孙士毅在《梅渡》一诗注:“段村古梅数千本,弥望如香雪海,隔岸舣一小舟,花时竞渡,亦春游韵事也。”诗云:“烟雨江天失彩虹,数声欸乃暗香中。只愁云向溪头破,不信春须驿里通。梦去冷锄三径月,北来斜倚一帆风。蹇驴策策何能遍,我欲浮家住水东。”可见在清朝时,每当安隐寺唐梅以及寺南一带数千株古梅花盛时,游人如织,成为有名的赏梅胜地,“段浜观梅”
遂为“东湖十景” 之一。
许庄红叶。清朝时,安隐寺山门前上塘河边宝幢东面不远处便是许家庄,种有一大片枫林。每当深秋季节,人行上塘河堤岸,舟行上塘河中,红叶如火,水面霞光,两相辉映,秋景如画,堪称一绝。清人朱闻《临平道中赋得红叶》诗云:“一湾流水落江枫,仿佛花开二月红。十里斜阳城廓外,满林秋色画图中。”诗人描写的正是许庄红叶如诗如画的美景,“许庄红叶”
亦成“东湖十景” 之一。
枫林夕照。临平山东南麓旧有夕照庵(位于现邱山隧道南口西侧),俗称太阳殿。夕照庵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后毁,于清光绪年间重建。庵旁有一眼泉水,称“一担泉”
,泉眼虽小,却泉水清冽,从不干涸,镇人常到夕照庵挑饮山泉。清朝时,夕照庵旁种有枫树数百株,与许庄红叶几近相连。闲暇时,常有文人邀三二好友,到夕照庵品茗赏景,见夕阳西照,层林尽染,亦有唐朝诗人杜牧所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意境。此乃“东湖十景” 之“枫林夕照” 也。
鼎湖玩月。鼎湖,即临平湖,也称东湖。鼎湖风光秀美,特别是在星疏月朗之夜,泛舟赏月更是别有一番风情。沈谦曰:“游临平湖,莫美于夜泛,月光灵爽,水影沦涟,置身其间,真有镜中天上之叹。”旧时中秋,多有文人墨客买舟游湖,赏玩月色。从唐至清,不乏咏鼎湖月色诗篇,其中较有特色的有唐朝权德舆《夜汎临平湖有寄》:“素彩皓通津,孤舟入清旷。已爱隔帘看,还宜卷帘望。。隔帘卷帘当此,惆怅思君君不知。”明朝苏平《鼎湖夜月》诗:“湖上涓涓月色浮,无穷清景满沧州。光摇波浪孤轮夜,影落山河一镜秋。”还有清人俞作梅《临平竹枝词》:“鼎湖秋月明如镜,芦荻萧萧两岸村。月合惜侬侬惜月,夜深空照读书墩。”可见夜泛鼎湖,玩月赋诗,乃为历代文人之风雅。“鼎湖玩月”
亦为“东湖十景” 之一。
岁月流逝,湖退陆显,“东湖十景”中的一些景点逐渐消失。民国年间,又有人将“萧桥望月” 、“梅堰渔火” 、“洋园春晓” 、“寺里藏寺”
、“桥墩复墩” 、“河底通河” 、“藕洲泛艇” 、“安平晚钟” 、“许庄红叶” 、“枫林夕照” 作为“临平十景”
。时至今日,“临平十景” 也只留下“桥墩复墩”
(桂芳桥)一处,其余景点也已不再。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临平城区的龙兴、桂芳两座古桥修缮一新;新建的“东来阁”
重新“迎客西来送客行。”;江南水乡博物馆展现江南水乡五千年文明史;水景公园曲径探幽,风光秀美;天都公园异国风情,热情奔放;正在临平新城兴建的东湖景区将重现“藕花无数满汀洲”
的盛景。“龙兴望月” 、“桂芳古桥” 、“临平山色” 、“水乡博物” 、水景探幽” 、“天都风情” 、“东湖风荷” 等“临平新十景”
正呼之欲出,千年古镇临平将重现湖光山色的秀美风景。
前一篇:临平山的那片梅花
后一篇:临平东大街:江南清明上河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