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爱情 |
分类: 读书与写作 |
http://s5/bmiddle/006DBhpyzy7pwEYHsi0b4&690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
小说讲述了年轻漂亮的少妇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自己大好多岁的俄国政府官员卡列宁,她整天无所事事过着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与年轻英俊的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安娜妩媚、可爱、动人、温柔的表情深深的吸引伏伦斯基,使他一见倾心,回到彼得堡后俩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相遇,随后伏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安娜陷入情网,不顾众人的非议俩人公然同居。安娜在生产时差一点死去,丈夫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原因原谅了他,但随后她又同伏伦斯基生活在了一起。俩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渐渐产生摩擦,安娜心灰意冷,在一次与伏伦斯基发生口角后,卧轨自杀。
这部小说有两条叙事主线,安娜的感情经历是其一,另一个是围绕列文的爱情和生活而展开的。可以说,安娜的故事展示了俄国上流社会的精英生活,而列文所表现则相对接近社会的底层;作者通过对两者的不同爱情生活的描写,使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娜的爱情是悲剧的,而列文的爱情则是幸福美满的。这种强烈的对比,真实客观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之间因为身份、地位、财富的不同所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隔阂。
当然,这样的对比与主人公安娜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安娜是一个天真,诚实,敢爱敢横,勇于追求爱情,愿为爱情牺牲一切的理想主义者。而列文呢,虽然也对爱情和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但是由于自身的地位和思想,生活观念等原因的羁绊,难以突破自己和当时社会的桎梏,进而只能被现实所绑架;列文不喜欢、不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他更愿意和底层的割草的农民在一起吃饭、干活、打猎,同甘共苦;他曾试图突破现有的制度约束,去走一条全新的社会之路,但这条路充满艰辛和曲折,他在前进的同时被撞得头破血流。还好有吉娣的爱情在等着他,使他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
作者通过对列文在农村生活的一系列描写,展示了俄国广袤无垠,魅力无限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憨实。这或许是一种隐喻,隐喻腐朽的封建地主制度的没落,同时对新制度的渴望和期盼,列文无疑是这一代表性的人物。
安娜的爱情是悲情的,这样的悲情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上流社会是个阴暗的社会,它被权术、利益、阴谋、金钱所笼罩,所有的事情包括爱情都被这种东西所左右,人们不得不抛弃自己内心的真实,带着虚伪的面具游走于社会。奥布朗斯基、卡列宁、甚至是培特西公爵夫人和李迪雅公爵夫人都逃不脱这种东西的束缚,他们被这种东西牢牢的拴在了一起。奥布朗斯基想借妹妹关系升官发财,卡列宁借助基督的名义不与安娜离婚,采取道德绑架;而李迪雅公爵夫人想借安娜的离开取而代之,就连曾经熟悉的社交圈也变得陌生起来,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没人愿为安娜考虑,唯有伏伦斯基真心对她,可是伏伦斯基在残酷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当然,这一切跟安娜的一意孤行,意气用事是分不开的,从这个层面上讲,安娜又是一个自私、不负责任、不守妇道的女人,她的行为与她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环境格格不入,违背了一般人的思维模式。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或许别有用意,相比,陶丽和吉娣才是人们心中完美的家庭妇女形象。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希望安娜有一个好的结果,但事以愿违。作者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安娜选择了卧轨而死,这样的死法看起来并不特别,但就是这样的方式,恰恰符合这个悲剧人物的诉求,除此之外没有一种结果能令人满意。我想大概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如果选择另一种结果,那会是怎样一种方式,无论是什么方式都有可能玷污安娜心中对纯洁爱情的忠贞,唯有死,最直接也最神圣;二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相遇在火车站,选择卧轨,正好诠释了她与他爱情的完美终结;三作者通过安娜的死,在一定层面上是对俄国腐朽社会制度的反抗,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除此之外,我还比较喜欢小说开始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这样话是那么的质朴,而富有哲理,它充分的证明了作为人,在走进社会和面对家庭,爱情,生活的同时,所不得不被迫接受的苦也好,甜也罢,这都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关于故事,关于爱情,关于人物那只不过是作者的想借助发声的口舌罢了,其真正的含义全隐藏在字里行间。小说的最后还有一句话“如果善有原因,那就不是善;如果善有结果——奖赏,那也不是善”或许这才是故事所想表达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管是善还是恶,不论是爱情还是生活,也不管对与错,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弃恶从善,改正错误,享受爱情的机会,否则所有都只是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