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之一“机器面条”

(2018-05-22 17:26:28)
标签:

记忆中的味道

情感

分类: 往事如烟

多年来,我一直对一种食物抱有好感,而且是百吃不厌。

如果说火锅代表的是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红火的性格一面;那么,我觉得面条完全可以代表中国人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秉性、脾气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它的硬、它的软、它的长、它的短、它的粗、它的细、它的千变万化、它的随遇而安……无不处处体现了我们伟大文化的包容与豁达。

说起面条的种类、吃法以及它的前世今生,恐怕很多人都能罗列一番。什么捞面、拽面、拉面、热干面、拉条子、担担面、裤带面、刀削面…………从南到北各种品相、做法等等数不胜数。

记忆的最深处,面条一开始是不讨我喜欢吃的,那时的大多数小孩子,都对面条没有什么好感。

家乡的田地因为地理环境原因不适合耕种水稻,过去交通不便,物质相对匮乏,大米的价格要比小麦高,加之面条吃起来烫嘴,不容易下口,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有几分难度。所以,吃大米饭是每个孩子心中最为奢侈的食物之一。那时的米饭几乎不用单独来炒菜,蒸好的白米饭冒着香气,配上土豆、大白菜、豆腐、粉条等材料一锅烩成的大锅菜,甭提有多香了。可是,由于贪玩每次等不到大锅菜,我们往往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总是迫不及待的将蒸好的白米饭加上酱油、香油、陈醋、盐等调料搅拌一下,便开始狼吞虎咽,如果喜欢还可以加上白糖等之类。

其实吃米饭,一个礼拜也就是一顿半顿的事,大多数饭菜是以面食为主的。

在轧面机没有走进村子之前,我脑海里对面条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场景中:母亲在去地里干活之前,会将和好的面团用锅盖盖上,待中午回来将面团拿出揉搓一阵,再简单的抻几下,由于面醒过又经过拉伸,面团变得弹性十足、绵软有劲;母亲将抻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开,再一根一根的抻到锅里;稍煮一会儿,捞出来浇上打好的卤子,少搁些陈醋,再掰头新蒜,这些组成了家的味道。哪家有个手艺好的,可以整把整把的拽到锅里,称为把子拽面。还可以将醒好面团,擀成类似薄饼一般,然后来回叠起来,用刀切成面条状,称手擀面,与山西的手擀面相似。

自从村里的小卖铺有了轧面机,母亲做的拽面和手擀面被冷落了。小卖铺一度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从早上九点多开始,来轧面条的人络绎不绝,有时还得排队。有些乡亲们不愿意耽搁时间,早上下地之前就将面粉早早的搁在轧面处,只等中午回来取走。

轧面条不仅要出钱,而且还要出力。刚开始轧面条是靠人力,谁来的早就给谁先轧,谁轧谁出力。轧面条的机器一端是一个靠人力驱动的大转盘,转动转盘带动机器运转。那时的我已近似个“小伙子”了,母亲将面粉盛在簸箕里,我去轧成面条。待轧面回来,卤子也打好了,轧面打卤两不误。

后来,轧面条的主户将轧面机装上了电动机,这让轧面轻松不少。可我觉得倒少了几分乐趣,而且还很容易出事故,那些年因为轧面机出事故受伤的还真不少。机器轧面盛行开以后,我记得没过几年,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小型的轧面机。

再后来,村里的人把这种机器轧出的面条简称机器面,由于机器面做起来节省时间,且在人多的情况下容易把握煮面量,不至于过多的浪费。所以,村里那家一旦有大的事情常常用机器面代以主食,比如红白喜事等。某一天,你会看到长长的街巷两边蹲着两排人,每人手里端着一碗面条,吸溜吸溜的吃面声,随着主事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回荡在街巷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机器面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有了专门轧面条、卖面条的生意人,小卖铺里排队轧面条的那一幕再不会出现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街面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面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种面食应有尽有,想吃什么面,随到随有。

时至今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端起一碗冒着香气的面条,这一情景已经不是单单上解决口福的问题了,而是一种情感,或者说是乡土情节吧。其实说起来,在我老家面食的吃法有好多种,单就做成条状的就有十几样,比如,拽面、卤面、饸饹面等等,我唯独喜欢机器面。

诚然,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一些事物会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将来,无论是手工面还是机器面都只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