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之二“小画书”

(2018-05-26 09:24:18)
标签:

小人书

记忆中的故事

情感

分类: 往事如烟

小时候,电视机尚未普及,更别说互联网了。与我一代的同龄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

假日里,我们习惯待在街口的大柳树下,阳光从树枝间穿过,透射在石板上,留下影影绰绰的斑驳,几个玩伴每人手里捧着一本小画书(小人书)聚精会神的沉浸其中,时不时还会有人模仿画书中的情节,到空旷处比划两下。有时候会三五一群的躲在某个角落里,相互抵着头围拢在一起,从怀里掏出事先借来的小画书,争相翻阅浏览。

而我,则喜欢在下雨的日子里,独自一人待在姥姥家的炕头上,与雨声为伴,趴在炕上的窗户前,待光亮穿过厚厚的窗纸,窗台变成了屋子里最明亮的地方,拿起一本本小画书,我便开始心无旁骛的徜徉遨游。

记忆中的小画书有64开本、32开本的等样式。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各种类型的故事,像经典名著有《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系列;历史类的和革命题材类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像《太平天国》《林则徐》《白毛女》《林海雪原》《红灯记》《沙家浜》等等;当然,儿童题材类的也不少,像《三毛流浪记》《神笔马良》《哪吒闹海》等。

小画书的版面多采用插画配图,加文字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插图多以黑白线条为主色调,彩色的相对少见,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上海美术出版社。

那时每个家庭的抽屉里或床铺下都会藏有几本小画书,小画书不仅孩子们爱看,大人们也喜欢。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图文并茂。由于时代的原因,那时候不识字的人还挺多,再说也没有其他可娱乐的项目,不像现在手机这样普及,讲故事又碍于受文化基础的影响。所以,小画书就当仁不让的流行了起来。

其中有几本印象比较深刻,比如《三打白骨精》当时看完后,真替孙悟空捏把汗,总觉得白骨精可恶,可恨;唐僧不知好歹,善恶不分。还有《地道战》《地雷战》这些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总能勾起我的小小爱国情结,看完后特别的憎恨日本人,甚至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把日本鬼子消灭掉。小伙伴们还经常学习小画书中的情景,拿个木棒棒学孙悟空的模样挥来挥去,把麦秸垛掏成地道形,在里面钻来钻去。

舅舅家的老三年长我十几岁,那时他风华正茂,早早的毕了业出去打工,每次从外面回来总能带几本崭新的小画书。

   刚上小学的我是姥姥家的常客,放学后不回家,先到姥姥家转一圈,姥姥与舅舅住在一个院子,舅舅家的床铺和抽屉是我经常翻捣的“好地方”。为此,没少挨过舅妈的训斥。

记得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我经常用来怼舅妈“小蔓菁圪焉焉,俺到姥姥家住两天,姥姥见了挺喜欢,妗子看着瞅两眼,妗子妗子你别瞅,豆角开花俺就走”。说实话,当时就是觉得念得顺口,也没别的想法。当然,妗子是个对我不错的人,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不忘给我留一口,直至今日我一直念着她对我的好。其实妗子并没有恶意,只是不愿意让去她家翻捣罢了,怪只怪小画书惹的祸。

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小画书渐渐的越来越没人看了。

几日前,我去外地出差,市场上偶然看到几本小画书,一时感到十分的亲切,便随手买了几本拿回了家。孩子们看到后都惊诧不已,如获至宝,犹如我当年一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