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哈尔滨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烛光杯”课堂教学展示设计——风车转起来

(2018-11-02 00:06:53)
标签:

教学设计

教育

文化

小学

综合实践

2015哈尔滨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烛光杯”课堂教学展示设计

风车转起来

 自主创编主题)

        指教者: 哈尔滨市阿城区实验小学校   周晓艳

         指导者  哈尔滨市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杜秀艳

 

【教材分析】

此次活动内容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我国风车起源于古代周朝,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由周朝姜子牙发明用来镇妖降魔的,原名八卦风轮、吉祥轮、四季平安符。后来,人们习惯叫它风车。风车的历史悠久,现在已成为北京春节庙会和节俗活动的文化标志物之一。每到春季,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车就出现了。许多同学都有玩风车的经历。但是,对风车的来历不了解,也不会制作风车。如果能进一步了解风车的来历,能亲手制作风车就好了。由此,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确立了。

教学目标

a、让学生掌握四角风车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能够制作一个完整的四角风车。了解其他形状风车的制作方法。

b、使学生能用各种方法折正方形。熟练使用剪刀、大头钉等工具。掌握剪、划线、钉等制作技巧。

c、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2.重点、难点

A教学重点:

掌握四角风车的制作方法

B教学难点:

学会更多风车的制作方法及组合。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参与了二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中已经掌握了观察、质疑、探索、合作等基本方法。就本活动而言他们已掌握了画对角线、剪及简单的折纸技法,但学生对找中心点穿以及钉的基本技法还比较陌生,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因本活动仅用一课时,还需学生在课下能大量练习。

【教学策略】 

要想达到让孩子能自主探索制作方法的目标,必须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实践验证。这样,孩子能很快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能力。创新制作环节,则要孩子们大胆想象,交流创意,合作制作。能力弱的孩子也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图案绘制、装饰漂亮的风车。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知风车

【设计意图】:风车孩子们都玩过,这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教师利用实物,导入本活动,学生的情绪容易被迅速地调动起来,这样在心理上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活动的准备。

教师活动:

1、出示风车,引导学生观察。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介绍我国风车的来历。

我国的风车起源于古代周朝,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民间,风车代表着喜庆和吉祥。相是由姜子牙发明镇妖降魔的,原名八卦风轮、四季平安符等。是辟邪用的。它用高粱杆、胶泥瓣和彩纸扎成。那红、黄、绿的颜色是阳光、蓝天、大地的象征。人们用它来祈求风调雨顺。明清时期京城流行。是老北京的象征。叫它吉祥轮,后来才习惯叫它风车。

学生活动:

1、同学生观察老师手里的风车。

2、师生交流风车的来历。

时间分配:5分钟。

环节二、动手实践做风车:      

【设计意图】:教师直接出示实物,绚丽夺目的风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制作欲望。同时,教师提出一个分析性问题“你猜测制作风车要几步?”学生们在交流、追问、总结中就明确基本制作方法,认识风车。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观察风车的各个部分,指导各部分名称。

2、指导学生明确制作风车的材。

3、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拆一拆,看一看,猜一猜制作风车的步骤。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风车情况,发现共性的问题再集中指导。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风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出示认识各部分名称。(轮、轴、支架)

2、生明确制作风车需要的材料。

3、生以小组为单位,拆一拆,看一看,猜一猜,制作风车的步骤。(生猜,师出示课件演示折、剪、拉、穿、钉)

4、生小组内制作风车。

时间分配:12分钟。

环节三、观察发现玩风车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猜测的制作步骤,孩子们很快就做好了风车。在玩转风车时提出:“通过你的观察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答案是不固定的,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能依据自身经验和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发展历程:学习制作,解决模糊问题——观察发现,解决复杂问题,学生的探究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活动:

1、组织课堂,奖励快速制作完成风车、听指挥的小组。

2、引导学生转动风车的办法。

3、在学生玩、转风车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师帮助学生明确:风车的转动与自身的材料、轴、叶片、支架以及外界风力、风向都有关系。

4、小结:同学们刚刚运用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的方法,制作了风车并探究到了影响风车转动的因素。

学生活动:

1、生交流让风车转起来的办法。  

2、学生观察手中的风车转动时有什么不同?而且怎样让它们转得。

3、生生交流观察发现。

4、学生调整自己的风车,使风车很好的转动起来。

时间分配:10分钟

环节四、装饰创新风车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通过思想创新,提升风车的美观度;通过欣赏生活中其他风车的做法,感知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功在课下,利在长久,在课内只是一个思想的交流,一个头脑风暴的体现,更深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将课内活动延展到课外,延展到生活中。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欣赏风车,激发孩子创新装饰风车的欲望。

2、帮助学生归纳改变、创新风车的方法。

3、组织学生对装饰好的风车展示、评议。

拓展:八角风车是在我们四角风车的基础上制作成的。(出示课件)。

4、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其他风车制作方法。

5、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合作、探究制作并研究了风车,还把风车装点得这样精美,老师都叹服了!相信通过这节课,你们一定会做出更多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风车。

学生活动:

1、欣赏其他同学制作的风车。

2、生思考、交流装饰风车的办法(画、剪、贴、写、叠加、改变形状,还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老师的奖励来改变和创新)

3、学生争做最公正的评委,评评谁堪称“风车王”。

4、生欣赏其他风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分配:8分钟。

环节五、延伸应用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让孩子初步了解风能,激发孩子的环保意识。

教师活动:

1、出示课件,讲解风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课件简单讲解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更自然、更环保的能源,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利用着它。荷兰就有“风车之国”的美誉。风车可以排水、发电。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风车的东西,他们都利用风车或风车原理。

学生活动:

1、了解风车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交流,简单了解风能及风车之国-—荷兰。

时间分配:4分钟。

环节六、小结

风车历史悠久,它已经成为北京春节庙会和节俗活动的文化标志物之一。它不仅是好玩的玩具,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是勤奋进取、勇敢忠诚的精神象征。风车给我们带来丰厚的财富,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不知疲劳的风车,勤奋的旋转,快乐的旋转,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时间分配:1分钟

【学习评价效果】 

在评价过程中,我遵循评价多元化的原则,在评价内容上我设立了成果评价和学生表现评价;评价方式上才用语言评价和奖励评价;同时引领学生不断总结方法和经验。这种多角度激励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发现、肯定自己优秀的一面,还学会自我反思和接纳他人意见,取长补短,达到以评促学、以评激学的效果。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但是学生仅限于见过、玩过,却从来没有仔细观察和动手制作过。对于这样制作类的活动,我们往往采取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的方式,借助图解、视频、课件等媒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而为了探究能够真正达到深度这一目的,本活动中我从问题入手,取消无效、琐碎问题,减少确定性问题,努力提出分析性问题,学生深度思考,寻找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削弱了教师教和牵引的痕迹。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验证了自己猜测的制作方法。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觉得,让学生“做中学”给予所有学生的是机会,是思考的机会,是动手实验的机会,是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给予老师的是惊讶,我发觉:今天的孩子竟然这么投入,这么活跃,怎么这么会说话?

另外,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精神。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分组制作,利用小组交流、求助老师、自己动脑等多种学习方法,将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完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但在课堂中,按步活动课堂效果虽好,但过于拘谨,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点评】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总之,在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方式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周老师执教的《风车转起来》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风车转起来》这堂课实践主题明确,教学设计、活动过程、成果展示等过程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课堂上学生是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真正做到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从问题入手,取消无效、琐碎问题,减少确定性问题,努力提出分析性问题,学生深度思考,寻找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探究也随之层层深入。

在评价过程中,遵循评价多元化的原则,在评价内容上设立了成果评价和学生表现评价;评价方式上才用语言评价和奖励评价;同时引领学生不断总结方法和经验。这种多角度激励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发现、肯定自己优秀的一面,还学会自我反思和接纳他人意见,取长补短,达到以评促学、以评激学的效果。整节课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指导点评:  哈尔滨市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杜秀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