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小学综合课程“烛光杯”课堂教学展示设计——制作收纳盒
(2018-11-02 00:03:44)
【教材分析】
本主题紧扣“我爱我家”大主题,通过留心观察、询问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遇到过物品使用不方便的情况。组织学生利用生活资源制作实用的收纳盒,解决生活中的收纳问题,装饰美化家居。本课利用生活资源与数学知识、美术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发现,探究,制作与解决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动手、设计、表达与创新、创造意识得到提升。通过本主题的活动,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情况,体会家长的辛劳,意识到家庭温暖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家庭;同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小主人,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出力,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主题选择缘由:“制作收纳盒”是学生在为“家庭成员制作档案”后,利用一周时间留心观察、询问家庭成员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品使用不方便的情况现而生的。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具备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劳动技能方面学生对一些生活工具,如剪刀、尺子等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了初步折纸技能和制作其它物品的技巧。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动手等活动,认识、掌握制作收纳盒的步骤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此法制作稍复杂的桌面收纳盒。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动手制作过程中,测量和整体设计的能力有所培养。
通过解决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增进与家人的情感,废品的再利用,提高环保节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发现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具备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劳动技能方面学生对一些生活工具,如剪刀、尺子等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了初步折纸技能和制作其它物品的技巧。
【教学策略】
我校位于乡村,根据学生生活特点,学习生活较单一,且知识面相对狭小,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融入以下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法: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3、活动体验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制作收纳盒的方法,和正确的制作步骤。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都会做些什么呀?真了不起,爱劳动的好孩子。那么动起脑筋来是不是也顶呱呱呢,让我们试试吧。
2、播放图片,生活中你看到或者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吗?它给你及家人带来什么烦恼呢。还有类似的现象吗。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不便,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不但看着舒服,而且还方便我们拿取。这个点子好。看来大家动起脑筋来也让人刮目相看,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制作收纳盒,让它帮助我们生活变得整洁有序。(板书:制作收纳盒)
【设计分析】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寻找解决的办法,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步探究
1、比较不同
平时你都见过哪些物品的包装盒?看来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用这些包装盒制作而成的收纳盒的图片。边看边找一找,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盒子有什么不同。
适时板书
2、剪的指导:根据你平时的经验,你都会剪出哪些形状啊?斜着,波浪
3、拼的探究:除了这些图片外,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贝,大家好,我叫兔兔收纳盒,我的本领可大了,不仅能收纳遥控器,眼镜盒,还能放手机呢,是不是很厉害呀。我有些累了,让我休息休息吧,想不想要,我舍不得给你,可以摸一摸,看一看,盒子的内部是用什么分格的。
4、层的认识,课件展示
像这样的盒子,只有一层的,我们称之为单层收纳盒,二层以上的叫做多层收纳盒。
【设计分析】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在方法指导上注重引领学生从比较中发现方法,掌握制作的顺序。
三、深入探究
1、初步设计
孩子们,你们想做个什么样的盒子呢?根据你们小组收集和准备的制作材料,讨论一下吧。可以参考一下老师前面的设计小贴士来交流。
2、出示制作提示:孩子们都迫不急待想动手了吧。别急,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提示,让我们齐读一下。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装饰,送给按要求去做表现好的孩子和小组。
【设计分析】在第二环节掌握制作方法后,进入探究、创作的环节。在动手之前各个小组内的学生想法肯定各自不同,那么就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创作,在此时适时出示些有难度的分层的制作,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动手制作
教师深入小组进行,二次指导,赞扬精彩。
【设计分析】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问题,在组内能解决的,教师深入到小组当时解决,对于共性的问题,及时叫停,全班进行解决,在集体合作中突破重点与难点。
五、展示作品
1、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努力,作品终于出炉了。各小组派代表把作品拿到前台来,谁愿意简单的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作品。师生评价
2、让我们当一回小模特,以不同的姿式,多角度地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让后面的老师和同学们近距离地欣赏一下。音乐响起,美美的,帅帅的走起。
3、生生评价:看清楚了吗?哪个作品更吸引你?
4、现场应用:师把书放到收纳盒中,瞧,终于找到自己的家了,多开心,美美的举着你的作品,回到小组内,让它到生活中发光发热吧。
【设计分析】在评价的方法上采用了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运用模特展示的方式,再一次激发了学生成就感与分享的快乐。
六、知识拓展
1、课后运用收纳盒回家布置房间,热爱生活,热爱家庭。
2、课件展示生活中废旧物品再利用,倡议环保、创新、创造生活
【设计分析】将知识从课内带到课外。
板书设计
剪
【反思】
《制作收纳盒》是一节与美术课程进行资源整合的手工制作类课型,通过发现,探究,制作与解决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动手、设计、表达与创新、创造意识得到提升。通过本主题的活动,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情况,体会家长的辛劳,意识到家庭温暖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家庭;同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小主人,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出力,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具备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劳动技能方面学生对一些生活工具,如剪刀、尺子等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了初步折纸技能和制作其它物品的技巧。围绕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我和学生共同探究归纳了四个研究内容:
1、生活中物品使用不便的地方;
2、制作收纳盒的材料与方法;
3、如何进行有效收纳;
4、生活中还有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
本课我主要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在活动体验中
根据研究的内容,本课我主要分为六个部分进行活动。
一、联系实际
展示生活中的物品使用不便的照片,学生发现问题,交流看法,适时引出课题。
学生从现实生活图片对比中发现生活中收纳的问题,并积极讨论想办法去解决,极大了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
二、初步探究
1、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用过的包装盒,体会盒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运用比较的方法,在观察与猜测过程中,交流制作步骤与方法,以及制作过程中注意事项,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以及验证的过程。
三、深入探究
1、分组讨论本组制作的收纳盒样式,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个别点拨,鼓励学生创新。
2、课件展示提示,学生明确要求。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深入组中适时评价,发现问题。赞扬精彩,生生互动,师生之间解决问题。
四、动手制作
教师深入到小组内进行指导。
五、展示作品
1、多角色介绍、展示小组作品。
2、现场应用,体会学以致用。
六、知识拓展
1、课后运用收纳盒回家布置房间,热爱生活,热爱家庭。
2、课件展示生活中废旧物品再利用,倡议环保、创新、创造。
在整堂课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课后,觉得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如果评价的方式加入家长评价,内容上从能力,知识,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达到多元化的评价,效果会更好。
【评析】
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课程,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课程;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课程。整堂课在设计理念方面,陈老师紧扣综合实践理念,体现了三大特点:
1、课程整合
(1)生活资源: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为发现了生活中收纳出现的问题,所以利用简单,易收集的材料,各种包装盒,制作收纳盒。
(2)美术课程:综合实践与美术学科的知识在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2、生本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欣赏—拆—看—折,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素养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设计,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实践、问题、探究、合作、创新,五种意识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整个活动,学生完全走进了一个开放的时空,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参与,从而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陈老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陈老师还非常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这种多多元化的评价,效果很好。
回顾整堂课,我觉得课堂生成性的问题,把握与处理的还不够恰当,有些学生独特的思维,创新的想法,没有及时的把握与延伸。处理得过于匆忙,错失了良好的学习资源,如果这方面稍加注意些,整堂课会更加完美。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