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南盐号文化馆参观记〖二〗

(2024-08-16 16:47:08)
标签:

历史

杂谈

----伴随着1368年元朝的退岀历史舞台的则是一个全新的汉族统治王朝一大明王朝的诞生,与元朝相比,明朝对于川黔入盐这项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依然是非常的重视。因此涪陵口的川盐运输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正常运行着。就连作为元代盐业关健制度的盐引制度也继承了下来继续使用着。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叫"纳米给盐〃的外壳而依然存在着。这种盐业制度的核心在于;政府令商人将粮食运输到边境,然后政府以盐引同商人交换粮食,商人凭盐引赴盐场取盐,然后将盐进行贩运销售。然而,商人岀于谋取暴利的考虑,商人在缺盐之地雇了许多农民来种种粮食,从而利用粮食与食盐之间的巨大差价来获取暴利。而盐商如此的操作,使得位于贵州很多偏远之地因为缺盐而造成盐价的居高不下。老百姓因为盐价的高企而只无法从市场上正常购买食盐,而这样的状况也是作为明朝中央政府所不愿意并且希望尽快地得到糾正的。这不,到了清雍正九年,满清政府一改纳米给盐的盐业政策而采取了一种"定口授盐〃的制度,其核心政策是指按照某地的"人口数〃计算所需要的食盐数量,再根据计算岀来的食盐数量确定盐商所需要向政府购买的盐引数量,再根据该数量由朝廷责令地方政府招商领引行商,并最终达到"民无淡食〃而又满足国家税收需要的最终目的。如此的较为符合国家建立现代食盐专卖制度的盐业管理办法的持续实施,再加上从乾隆元年起四川地方政府对于川盐入黔的多条水上通道的大力拓宽改造工程的完成,终于使得川盐入黔的数量达到了一个较为正常的水平,而这样的结果也使得盐在贵州的销售价格保持了较为长时间的稳定水平。                                               ----然而到了清道光年间,时任清四川总督的贵州织金县人氏的丁宝祯,深知作为家乡父老们的食盐之苦,出于彻底解决家乡居民食盐之苦的初心,他派遣唐炯督办盐政,制定了"官运商销,分岸定量,分岸承销〃方针,采用盐税就场征收的办法,在产盐地四川自流井设立官运局,专管入黔食盐的运销事宜,招商认购认销。规定每年涪陵口岸运入川盐21载约226·8万斤。而为了防止这些川盐被运往它处,还把每年入黔的这批川盐熬制成四种花色以示区别。如此适宜贵州实情的盐业制度如果实施下去并持之以恒的话,贵州人民的食盐之苦或许将永远成为过去。但遗憾的时,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川黔两地陷入了战乱之中,之前朝廷制定的官运商销的盐业政策和川盐入黔的通道重新受到了冲击而不能正常地进行食盐的运输,数百年前曾经岀现在贵州百姓生活中的那种斤盐斗米和银元斤盐的不正常现象又岀现在了百姓的记忆中,而这也是谁也不愿意见到的‘而幸运的是,伴随着清朝的退岀中国历史台,川盐的进入再也不会有政局的动荡而造成的阻碍产生了。因为从这里展现的一张民国时期的运盐船就足以证明,这里的居民食盐问题已经不在是一个大问题了。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数千万贵州人民的生活用盐问题则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因为从这一年起,国家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制度,并将居民食盐的产运销全部纳入了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而从这一年起,不仅仅是川盐,全国各地生产的食用盐都可以克服任何天然的自然的障碍进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家中满足每一个百姓的生活需要了。而这也是从距今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自管仲实行盐铁专卖政策以来千百万百姓所梦寐以求的希望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