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盐号文化馆参观记〖二〗
(2024-08-10 21:46:46)
标签:
历史 |
----伴随着公元1368年元朝的退岀历史舞台的则是一个全新的汉族统治王朝一大明王朝的诞生,与元朝相比,明朝对于川黔入盐这项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依然是非常的重视。因此涪陵口的川盐运输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正常运行着。就连作为元代盐业关健制度的盐引制度也被继承了下来继续使用着。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叫"纳米给盐〃的外壳而依然存在着。这种盐业制度的核心在于;政府命令商人将粮食运输到边境,然后政府以盐引同商人交换粮食,商人凭盐引赴盐场取盐,然后将盐进行贩运销售。然而,商人岀于谋取暴利的考虑,商人在缺盐之地雇了许多农民来种粮食,从而利用粮食与食盐之间的巨大差价来获取暴利。而盐商如此的操作,使得位于贵州很多偏远之地因为缺盐而造成盐价的居高不下。老百姓因为盐价的高企而只无法从市场上正常购买食盐,而这样的状况也是作为明朝中央政府所不愿意并且希望尽快地得到糾正的。这不,到了清雍正九年,满清政府一改纳米给盐的盐业政策而采取了一种"定口授盐〃的制度,其核心政策是指按照某地的"人口数〃计算所需要的食盐数量,再根据计算岀来的食盐数量确定盐商所需要向政府购买的盐引数量,再根据该数量由朝廷责令地方政府招商领引行商,并最终达到"民无淡食〃而又满足国家税收需要的最终目的。如此的较为符合国家建立现代食盐专卖制度的盐业管理办法的持续实施,再加上从乾隆元年起四川地方政府对于川盐入黔的多条水上通道的大力拓宽改造工程的完成,终于使得川盐入黔的数量达到了一个较为正常的水平,而这样的结果也使得盐在贵州的销售价格保持了较为长时间的稳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