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从旷继勋故居纪念馆出来以后,开始在安化古街上巡游,在行走到古街中段时,左侧一座拥有永祥寺和思南盐号文化馆两个名字的山门引起了我的注意。而由我的这种关注所带来的第一反应便是在门口观察片刻后就迈开双足走了进去。
----而之所以在门口观察片刻主要是在大门的左侧察看立在门也的一副有关这座名叫永祥寺的建筑物的介绍,按照这座铭牌的说法,这座建筑原名圆通寺。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万历二年重建,后毁于火灾,万历二十二年再度重建,坐东向西。原建筑中轴对称,由前殿,拜厅,正殿,两厢及三元殿组成,占地达1085平方米,现存拜厅及正殿共514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穿斗,抬托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梁架与柱锄手法古老,造型古朴,弥足珍贵。,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寺门进入寺内,拜厅与正殿正对着寺门的型式让所有进入寺门的观众可以对整个寺庙的全貎一览无余。
---从寺门前行十余米就可抵达拜厅,拜厅正中的一幅面积巨大的木质屏风上印着一幅巨大的古思南县城的地图。从拜厅中踏上一级台阶便进入了今天参观的主题之所在一乌江盐油古道。
----记得在上个月中旬参观贵州地质博物馆第三展厅富饶的贵州部分时,曾经为贵州的土地上所拥有的太多种类和储量巨大的金属与非金属矿藏而自豪。但是在自豪之余,还是有一点小小遗憾的。而遗憾的关健主要是在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必不可少作用的调味品食盐,贵州是不能生产而需要全部从外省运入的。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我们的北方邻居的四川省,早在遥远的古巴蜀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利用当地的自然盐泉以及裸露地面的岩盐进行盐业的生产。到了封建王朝时期,四川地方盐业的生产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其生产的食盐除了满足本省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外,也开始有了供应包括贵州在内的邻近省份的生产能力。作为各朝的封建朝廷,为了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开始有了将川盐岀川满足邻省人民生活需要的计划,而历史上存在已久的"川黔盐道,盐行夜郎〃正是数千年以来作为贵州人民对于四川食盐需求的一个最直接的需求的反应
---由于贵州地形险要,山路崎岖,通过陆路向贵州运盐多有不便,,历代封建朝廷便通过三条水路向贵州各地输盐。这三条水路从西至东分别是通过西部的长江支流赤水河,中部的长江支流綦江,东部的长江支流乌江逆行至贵州腹地上陆进行食盐的分发。前两者今天不谈,今天在这里只说说川盐输黔的东部通道吧。所谓的东部输盐通道指的是由四川生产的川盐经过航行在长江干流上的大船运输至乌江汇流至入长江处的涪陵码头在此转载于航行在涪陵至思南段乌江的小船之上再溯乌江而上至思南码头上陆,然后再从陆上辐射至相邻的铜仁和黔东南地区供这些地方的人民日常生活之用。元代【川盐行销之概要】说道,朝廷在今天的贵州黔西北地区养有战马,因为日久身体瘦弱,需要食盐供给,朝廷"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这就是"川盐入黔〃这一国家商业行为有文字予以记载的开始。尽管当时并未有贵州省建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