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你是我别无选择的选择

标签:
感悟随笔 |
分类: 随笔杂文 |

昨晚,热播剧《都挺好》迎来了大结局,父女和解,圆满得如大家所愿,却也让人心酸得落泪。当看到苏父在和女儿拉扯中,女儿情急中把那本习题集撕坏,而苏父口中一边念着“这是给明玉买的习题集,怎么撕了呢?”,一边用手抚平,就像有人弄坏了他的宝贝一样。那一刻,我也像明玉一样泪流满面。父亲因为阿尔茨海默症已经不认得女儿,但却记得女儿对习题集一直耿耿于怀,那是他心中永远的痛点,所以才要那么执著地弥补。父亲是爱女儿的,纵然历经了那么的误解、决绝,爱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们身边。只要有爱,永远都不会迟。
这世间,我们有万千选择,但唯独不能选择父母和亲人。在每一个看似美好的家庭背后,又有谁知道每天在上演着什么样的悲欢呢?苏家的故事只是无数中国式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了许多家庭问题。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片断。
在片尾,明玉倚着老宅的门框,看到了一个小女孩蹲在门口哭,妈妈跑出来抱起她哄她…那是她的小时候,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又一次浮现在眼前。那是因为她心里依然深埋对家的依恋,她曾经发誓永不回来的家,在兜兜转转了一圈后,还是回来了。
我们都是这样的吧,年少时总喜欢说一些绝情的话,总是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我们费尽心力寻找的一直在身边。总要走一些弯路,才会回到最初的地方。在这些弯路里,深深浅浅都是我们成长的足迹。长大是需要时间的,十八岁永远都不是长大的标志。真正的长大是内心的成熟和丰富和包容,是和自己的和解。
一个比明玉大几岁的女孩孤零零地坐在屋外,暮色渐深仍不愿回家。她刚刚和妈妈因为什么发生了争执,于是便逃了出来。屋子南面和外墙之间的这块长有高大杨树的地方是她的领地,只有呆在这儿,她才是自由的。那个女孩是年少的我。
一个单亲家庭孤僻又倔强的孩子,一个好强脾气暴躁的母亲,还有一个在你被母亲责备时总是“落井下石”的哥哥,几乎让人生无可恋。在那些孤单又冷漠的日子里,我把自己埋在书本里,所有的话只对日记讲。在一次次与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后,在深深无法自拔的绝望中,我想到了离家出走。但又不知要到哪儿去?甚至还想过要结束生命,但想到还没有实现的大学梦还有文学梦,最终还是动摇了。
现在想来真地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心有不甘救了我。这世界我们只来一次,还没有留下些什么,怎么可以这么早离开呢?还好我走到了现在,遇到了爱的人,也有了一个家。尤其是有了女儿后,才知父母的不易。年少时对母亲“粗暴式教育”的积怨也在慢慢减少,但母女间的感情还是出现了裂缝。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和她亲近。她的身上没有温和慈祥,让人有种距离感。
在我结婚后,母亲和我住了段时间。我知道她一个人孤单,想和我住会好过和哥哥住。但是,结果却不是我想像。因为这样那样的事,个性都有些执拗的我们渐渐生出矛盾。那时我才知道其实亲人之间最难相处,即使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母女。所以,后来母亲还是回到了她的家。本来我们就有距离,还是分开的好。也许,有些人只适合相敬如宾。
大概是去年的一天,我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她一边哭一边说“对不起”,我有点儿不知所措。问过才知原来她不知怎么看了我以前的日记,可能是那些绝望的话刺激了她。她说她不知道我会有那样的想法,我连忙安慰她说“都过去了,别提了。”其实,那些事我早已不放在心上了。若不是我这些年一直向前走,怎么能走到现在呢?过去的事,尤其是和父母有关的不愉快的事,是应该忘记的。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你别无选择。
自从前年母亲生病住院,我陪了她一个月后,母女间的感情似乎比以前亲密了。就像明玉说的那样,从前他们一家打得不可开交,可父亲病了,一家人却变好了。人就是这么奇怪,总是在遇到生死攸关的大事时,“一盘散沙”才可以团结起来。若不是明玉放弃工作,回家陪伴生病的父亲,她怎么会知道以前她看不起的父亲也有慈爱的一面呢?她又怎么会知道能和水火不容的父亲像家人一样相处呢?
我和母亲也是这样。那一个月是我二十多年来和母亲离得最近的一次,相处最长的一次。不管怎样,我终究是她的女儿,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
若不是母亲生病住院,我还不知道曾经好强的她已经老了,不知道其实她一直在我心里,不知道我是多么害怕失去她。我想把全世界最好的给她,只怕来不及,不想把遗憾留给以后和如果。
现在,距母亲生病已过去一年多了,母亲的身体在慢慢好转。我知道她一定会好起来的,因为这世上还有她别无选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