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题成果《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
纪念与象征
——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材分析】
本主题作为雕塑章节的开篇,着重阐明什么是雕塑这一主要问题,包括雕塑的基本知识、雕塑的材质、雕塑的功能和意义等几个重要部分。本章节在编排中,紧扣“雕塑概述”这一主题,意在使学生认识到雕塑作为空间中的实体艺术,其多元而又统一的艺术风貌。在美术鉴赏丛书中,雕塑作为艺术门类,是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变的艺术形式,衔接着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
01
教学目标
学生欣赏:绘画、浮雕、圆雕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雕塑这一基本概念,认识雕塑与绘画在空间上的差异,能区分不同的雕刻形式与功能用途,理解造型手法与材质媒介对艺术表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以学习任务板块为线素,借助教材中的雕塑案例,向学生介绍雕塑的基本概念;以思考探素为思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雕塑作品的能力。鼓励学生回到博物馆、生活广场,收集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并尝试进行写生和临摹,感受雕塑由二维空间转换为三维空间的不同,学会在三维空间中欣赏雕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逐渐树立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同时,展示的西方近现代雕塑作品在创作思路和作品呈献中都显示出了与本土文化的不同,进而培养学生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欣赏西方的艺术文明,感受雕塑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并认同雕塑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02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说到雕塑大家并不陌生,在校园中、街心花园,以及旅行的途中我们都会看到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有人说一件雕塑作品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你能说出它们所代表的城市名字吗?
(播放雕塑作品)
学生回答:西安、广州、罗马、丹麦(哥本哈根)
教师总结: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雕塑和绘画一样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灿烂的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它和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什么样的区别?我们该如何进行欣赏?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感受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师出示课题: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设计意图)
这些雕塑作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中最少有一两件是其所熟悉的,可能是其在旅游中所见,可能是其在美术、历史教材中所见,不论是哪种情况,都能调动其情感与认知,有效的将其引入学习的情境,进而开始新课的学习。
走进雕塑
教师:播放视频《走近雕塑》
教师总结:雕塑是运用一定的实体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可视、可触、可感的立体造型艺术,分为圆雕与浮雕两种空间占有形式,不同的造型手法呈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03
授新
(一)为什么说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雕塑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灿烂的文化、城市的历史。由于雕塑艺术自身的特长与局限,要求在艺术处理与形象塑造上,必须高度集中和概括,在有限的体积中表现出无限的空间容量,在凝练的形体塑造中强化视觉张力,在精微的细节刻画中浓缩艺术感受,从而激活观者的想象力。
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性艺术。
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主要分为浮雕、圆雕。
浮雕介于绘画与圆雕之间,占据空间少,既能发挥历史纪念性,又能起到装饰作用,应用极广。圆雕是能从多角度观赏、完全独立的雕塑,在当代社会十分普及。
(二)如何借用材质凸显其艺术特征?
雕塑作品的内在美感必须借助特定的材质呈现。不论是广场中央的玻璃钢雕塑,还是陵墓前的石雕群,或者建筑上的装饰性金属雕塑,石材、金属、木、树脂... ...材料已经成为雕塑艺术之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出示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赏析。
提出问题:
分小组讨论,雕塑作品与材质是什么关系?
说说不同材质具有怎样不同的美感?
小结:
雕塑艺术中,适合雕(刻)法的材料,首先是石材,它也是雕塑史中提到的较早使用的材料。而材质坚实、纹理和色彩都较为出色的云石更是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
《菩萨身躯》《伏虎》等作品都是运用石材的典型。以“塑”为技法的雕塑作品,以黏土和青铜材料为代表,如《豹噬猪饰牌》。
中国古代雕塑讲究“塑绘不分”“塑容绘质”,常以泥塑成像,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是其中的代表。
其他较常使用的材料还有木材、竹根、树根、果核、煤精等。
除了艺术性,雕塑也有特定的功能与意义。
从功能的角度看,雕塑大致可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陈列性雕塑等。
分别展示代表作品。
分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的雕塑知识,说说你印象深刻的雕塑,它是哪一种类型?
是否体现了它应有的功能?
04
小结拓展
纪念与象征
那对于西方雕塑作品中的不同风格,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呢?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相关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困惑,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探寻雕塑背后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