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教育教学研究】民间美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利用价值研究

分类: 工作简报 |
导师教育教学研究
民间美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利用价值研究
作者:张晓明

张晓明
—、工具价值
美术课中有很多艺术作品需要直观展现真实的实物,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单用言语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真实魅力。民间美术作品犹如一个巨大的美术资源库,如剪纸、 刺绣、泥塑、手工编织、织绣、扎染、石雕……包罗万象,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数不胜数,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不胜枚举。美术教学中很多基础美术理论知识都可由民间美术符号将其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面对日益繁荣和科学的新课程改革,校本美术的研究与开发都可利用大量的民间美术资源作为美 术课堂的有效载体,具有极高的工具价值。以民间美术地方资源的开发为例,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可现场展示诸多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知美术的基本元素、符号及其内涵意蕴,深入理解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且在展示和感知的过程中,还可直观真实地呈现美术作品的内在魅力,从而有效解决课堂直观 美术资源短缺的问题,避免空洞的描述。对于许多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美术语言及艺术形式,在美术作品直观呈现的过程中,学生一般很容易就能理解。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精品美术作品 的真实展现,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突破全课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记忆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并能在此过程中获得美术欣赏感受,激发美术欣赏情趣,提高审美水平。加之大多数民间美术作品都比较小巧精美,便于携带,有利于课堂艺术氛围的营造,易于课堂展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具有 极好的工具价值。
民间美术作品以其真实可感、亲切可触的强烈艺术审美特性,具有极髙的欣赏价值。归纳起来,它大致有以下欣赏价值:符号欣赏价值、色彩欣赏价值、造型欣赏价值、图案欣赏价值、地域文化欣赏价值。教学中针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展开深入的探究,并能给学生真实可感的审美感受,使他们亲身体会美在民间、美在生活,激发起求真、至善、达美的欲求。加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民间美术作品一般都来源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活,它为学生美术文化的学习打开了通往经典艺术欣赏审美的通道,使艺术成为了真实可感,可以与之心灵真实沟通的活生生的实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欣赏习惯、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
三、 历史文化价值
民间美术作为地方美术资源,由于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不同时期,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加之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少了诸多仕宦美术的清规戒律,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活生生的、民间百姓的生活愿望和生活理想,寄予着民间艺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而这些又都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所拥有的最巨大的财富,他们把带着那个时期烙印的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民俗美术作品 中。透过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 同的社会风俗,领略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感受不同时期的艺术 审美风貌,从而起到开阔视野、增强艺术审美感受力的作用。
四、 图示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民间美术无论从历史文化价值和功能价值上都具有仕宦美术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加之其门类众多,材料涉猎广泛,物美价廉,内容丰富,艺术价值异彩纷呈,其中蕴藏着大量可资利用与借鉴的课程价值。以剪纸为例,从幼儿园至高中美术都有所涉及,但真正深入学习的课时并不多,许多课程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但这些具有原创性和想象力的内容恰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展开,分专题(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深入学习,使传统与现代、平面与立体、装置与剪纸相结合,这样既使美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又增强了美术课的操作性与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审美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剪纸是不可多得的美术教学资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将雕塑、手工编织等多种民间美术内容作为美术课程,开展相应的美术实践创意活动,这大大增强了美术课教学的课堂实效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生厌学和懒于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