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教育教学研究】核心素养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

分类: 工作简报 |


1.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在我国教育阶段中,学校美术课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00年以前的“双基”阶段、2000年到2015年的“三维”阶段以及2015年开始的“核心素养”阶段。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更是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说,核心素养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同时,美术教师也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逐渐转变专业美术教育的思想禁锢,逐步形成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1.1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
21世纪,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将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围绕“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对未来人才的标准,提出了各自的指标和要求。相应的,我国在2016年对外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这样的前提下,各个学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根据自身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出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现实生活情境的时候,可以综合性应用合理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学科理念、思维模式以及技能,并且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期间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依据这一理论,美术学科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是和其他学科存在共性的,可以说,它们之间互为支撑,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1.2美术核心素养的特征
美术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特点。首先,美术课程内容不仅包含了美术知识点,同时其还综合音乐、文学以及历史等众多学科的知识点以及内容,和各个学科之前相互联系。再者,美术核心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形成良好的学习理念。
2.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关键,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教育水平;只有教师专业化才能促进教学的专业化。
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美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和终身学习,系统获得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作为教师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成为合格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美术教师的工作具有专门性的特征,具有不可取代性,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一个持续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说,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将是严重制约美术课程核心素养实施的关键因素。
3.核心素养下美术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综合精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调查研究表明,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处于滞后阶段,使得美术教师地位“低下”,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不知道发展的方向,从而影响了美术教师的成长和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不足,结构单一;二是由于受“重技能、轻文化”思想影响,美术教师普遍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不高;三是美术学科,学校、家长、社会普遍不重视、支持力度小,美术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环境。
4.核心素养下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
对于教师而言,培养专业素养是优化专业思想、提升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环节。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严格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提升美术学科知识素养和技能
美术知识、技能是美术学科特点的体现,在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具有大文化、大艺术的特征,这就对于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备一定宽度和深度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综合文化的学习,了解美术前沿动态、开阔艺术视野,认识文化现象、提升人生品味,不断拓展自身素养的广度。还需要拥有从本科到跨学科的整合能力,突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建设完善的知识联系体系,真正把握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美术教师应当在完成日常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加强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确保每周都留出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幅美术作品,不断提升创造性思维,从而能够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创作。
4.2强化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
美术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素养,除了全面的掌握美术学科的知识点之外,同时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文化学习中,美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本身承担着美术教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的传递职责。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美术课程本身有着良好的人文性质,因此,在美术教育教学期间,不但需要有效的传承美术文化,同时还需要注重全人精神理念,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历史、生活等学科领域,将美术学科和其他类型的学科有机融合,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深化美术学科的内涵,实现美术核心素养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
4.3提升自我规划和管理素养
所谓自我规划和管理素养,表现为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心理素质,其要求教师制定出完善的美术职业规划方案,并且在专业发展期间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和约束力度。换而言之,便是指明白自己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制定出相关的计划。通常来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
4.4开展主题单元化教学设计
在课程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大力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美术教学有关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等均有了明显的改变。在这之后,美术教学将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体现出以主题为核心的单元化教学环节。对于美术教师而言,需要全面提升设计、实行主题统整单元化教学水平。其中,统整并非是指内容上的重合,而是指根据主题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美术知识,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评价,将核心素养的有效性落到实处,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5美术教师要注重反思
所谓反思,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促进专业提升的一种策略,基于此,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反思,找出问题、总结经验,达到改进提升的目的,实现研究性专业成长。所以,需要从以下几点展开反思:
对于学生兴趣的反思;学生属于可变体的一种,每个学生的兴趣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来激发兴趣点。
对于美术学习活动的反思;开展反思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该项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着美术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务必注重美术学习活动的反思工作。
4.6重视学科与美术核心素养的融合,创设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
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美术学科知识的辅助,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其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和艺术,主要是将其他类型的学科知识相互结合到一起。此外,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只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还要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核心素养的形成和生活以及社会脱离不了关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体验融入到教学设计,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美术核心知识与解决美术问题的关键能力。
4.7以未来职业发展为基本的导向,对美术教学过程加以创新
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改进,其在社会发展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术活动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需要应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来突破以往的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期间对教学方式以及主题进行创新和改进,比如,学习和制作网课程、微课以及实验室等,应用大数据教学分析技术对美术教学工作展开评价,在创新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另外,教师还需要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固定的使用一种教学方式,这是因为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好的参与到美术学习中。
4.8勇于进行教学探究
美术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就需要用于进行教学研究,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其中,美术教学研究包含了论述、案例以及反思等。在这其中,对于个案的研究是最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一种方式,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获取材料之后才能够进行研究。对于个案研究而言,应当使用多样化的研究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其属于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动态性的研究,本身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5.结语
新时期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有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并且,美术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以及技能,而是教会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在教育期间形成良好的美术学科素养。另外,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生涯,不断的接受教育和学习,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应当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美术教育理念,提升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正确的指导学生,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