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很重要

(2018-04-12 07:04: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感想

http://s1/large/006AFNxhzy7jCKSvof2ac

我们都知道,高中有个文理分科,顺应分班。对于文科班的女同志们(大部分是女生),数理化是“特拼”的科目,为何,它们难呀!

很多时候,弄明白一道理科题耗的时间,可以做完很多道语文政治题了,等到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不一定会举一反三。所以,很多女孩子对着一张数理化试卷就是愁,怎么自己就这样笨呢,脑子老转不过弯来!

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你这么怨自己,我也学着这么怨,大家也学着这样看待这个问题。而其实,不是你们“笨”,“脑子转不过弯来”,而是,你们的天赋不在这里,而在其他方面。因此你们不会想象自己以后成为数学家,物理技术人员等等,你们的位置不在这里。
 
在那些非天赋所在的地方,如果你只追求达到一个一般,大众的水平,我们完全觉得合理的。想想,那些拼高考的高中生,每天应付七八个科目,文科班的老师总不忘啰嗦地跟学生说:“文科要考好,理科正常发挥不要拖后腿就行了。”而隔壁理科班的老师,则对着满座男生说:“咱强项是理科,主攻理科拿高分,但要确保文科成绩在中等水平。”如果一个高中生很清晰地把科目划分为自己擅长与非擅长的来看待,没有人会就此批判。
 
毕竟人,是不规则的,人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我们都不是达芬奇,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天赋。
 
孩提时,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名言不绝于耳;贝多芬大器晚成,凭后天的不懈努力,照样在30岁后经典辈出。这样的名言,这样的事例,给下一代赋予了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和努力,就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能够把事情做成,活得成功…..
直到当今,依然没有人否认,努力的不可缺少。
然后,十多年后,我们已是二十出头的成年人,读完大学奔向茫茫社会。我们穿过城市的大小街道,去碰触每个可能获得机会的地方,此时那些比我们先走一步的长者们,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师弟/师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不是努力,而是方向更重要,但问题是我们除了专业之外一无所知,我们似乎不懂“方向”的内涵-----我们并不了解自己能擅长做些什么,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尤其是自己的天赋。
………………..
这个,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教育猛地往我们填充知识,灌输理论,甚至技能,但是我们却没有获得更加基础的认识----对自己本人的认识,我们根本没曾找过自己的强项,天赋在哪里。失去对自己天赋的认识,就没有了在这个世界找到最好位置的能力。
 
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1993年起,莱文开始担任耶鲁大学校长。
他在自己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强调了耶鲁大学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但是接下来的这句话,就不仅仅面向耶鲁的师生说的了:
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而后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么详细的一段话,大道至简,莱文校长实质上想表达的观点是:
教育,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去认识自己,帮助他于日后在社会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活得更加成功。
而“认识自己”的重点之一,就是认识自己的潜质和天赋。只有你清楚自己的潜质和天赋所在,才能够跨入下一步----“确定位置”。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不惜重本让孩子走进各种兴趣班,去开发智力,开发潜质,培养兴趣和天赋,我们都乐于想象,将来自己孩子会如何优秀,如何出色。但是,对于儿童阶段的启蒙,培养,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做的,远远不仅仅是智力层面,而是致力于发现一个全新的孩子,并且帮助孩子更多地认识自己。
 
今天起,不要催促孩子过早抓起那支笔写阿拉伯数字,不要过早灌输“教与学”的概念,不要一味强调诵读四书五经,不要单纯解释上学“就是要听老师的话”,我们要做的,是比以上都要“低一个级别”的事情:发现,认识孩子的潜质和天赋,并且----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点。
 
至少在7岁前,父母的重心,都应该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