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知识之前,孩子必须要积累“足够的感觉”

(2018-04-13 17:48:51)
  膝下两个小孩的我,常常想:“自己连开车都不会,出门不是要打滴滴就是要靠男人,不能够让这种生活继续下去了。”

  到目前,我断断续续地练车已有半个月。大凡80后的妈妈们开车不知开了多少年了,而我现在才开始攻驾照,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个时代的“追随者”。

  昨天开始练弯曲行驶,教练说:
“转弯过程中你只要记住车头的几个点就行了:中间的坐标,左边的1/2处,右边的1/2处,左角。”
他继续说:
“车开始转入弯路,中间的坐标一越入路径内,马上……。”
“车沿路转左,车头遮住前面的完全路线遮到左侧1/2处时,……。”
“车逐渐往左侧身,左侧车头离路边的线二三十厘米时,……。”
坐标沿路往右移,直到跨入路径内,……。”
 
  开始那几次练习,车边转弯旁边的教练边强调这几个位置点,并急促促地帮我推拉方向盘,我是“措手无策”,楞楞地坐在一部紧连着左转右拐的车子上,只有“坐标,左边1/2处,右边1/2处,左侧车角…….”扎根在我的脑海。
 
  我尤其死记那几个位置点,我还没有这样控制车子的方向的经验。我自发去死记,源于自己对开车还没有最基本的感觉。
 
  看到这里,你可能心有共鸣:以前你学车时教练也是这样要你死记这几个点开始;你也可能不以为然:我的教练不是这样教的。
 
  但无论你以前的驾教以怎样的方式教你亦好,甚至你还没练过车亦好,你一定都逃不过这种的死板教学方式,过去你已经实践了十余载------ 填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
 
  以前老师开新课,哪怕仅仅是讲解一个知识点,她在意的是什么?孩子你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明白我说的主要部分,应付考试就行了。记和背用到语文上还说得过去,但是像数学这类思维性科目,解题思路,解题步骤,解题格式什么都条条框框地被规定,那就真是活的东西被套死。
 
  我小学,初中,高中时,学校的教法都如此千篇一律。所以,我从一年级开始转身,注定转身成为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死读书”这几个字确实不好听,但是在大中国里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下,我再差,也是个平均水平的学生。
到了高中,我学习数学磕磕碰碰时,我的女数学老师----傅嘉老师,非常负责地跟我辅导,但她每讲完一道题的最后,都会非常细致地问我这个问题:“有没有感觉?”,意思就是,我弄懂了这个知识点后,同时对里面的思维,思路有种更加通透,“去繁变简”的感觉,如果有感觉,她才会把这题收尾。“有没有感觉”,似乎是她传授知识后,用以评估效果的最后一轮检验---------- 是感觉。

  事实上,感觉不是现身于学习的末尾阶段,它来于知识灌输之前,比知识要来得早。
 
前晚我拿二十来个磁石,吸在铁门上,用以引导孩子的算数。具体的教法,没有多少新意,在此不作详述。当晚女儿就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这样玩,我想自己玩。”哦…..我不但没有收获“教学”效果,而且受到女儿这样的抵触,不禁有点失望。后来,女儿拿着那堆磁石,跟小女儿一起,自由,非常自由地摆设起来了:
摆成直线,她说它变成一条圆柱体;
四个颜色恰排成规律,她说这个规律是AB AABB AB AABB

接下来,大女儿跟妹妹说:“我们一起数数总共有多少个吧!”两人就1,2,3,…….数起来了。
她们的双手一直马不停蹄地摆动着,摆设出来的每个效果,组成的每个模样,都给她们带来。惊喜和乐趣。这种惊喜和乐趣为大脑积累着对物体,外在现象,内在规律的感觉,同样被大脑接收。

也就是说,她们正在走上形成感觉的路上。

有了感觉的积累,接收知识,消化知识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不但如此,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通透和灵活——知识因此变得活起来。在知识来之前,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先收获一些感觉。

这一定好过——在完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大脑就要按照固定的路径,在直板的条条框框内,被填充静止的知识,那么,所有的求知欲,好奇心,灵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都被一跃而过。
注意,是“所有的求知欲,好奇心,灵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都被一跃而过”。
 
当代知名的数学家,Jordan Ellenberg在他所著的《魔鬼数学》里,把一些非常精辟的独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以下我截取两段供参考:

我认为我们的确有充分的理由将某些运算法则从现代教学中移除。比如,我们无须教学生用笔算或心算的方式开平方。计算器是人们辛勤钻研的成果,必要时我们可尽情使用。即使我的学生不会用长除法计算430除以12的商,我也觉得无伤大雅,但是我要求他们必须对数学有足够的感觉,能够估算出这道题的得数略大于35。
 
我认为数学教学既要重视答案的精确,也要鼓励明智的含糊,既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已有运算法则的能力,又要引导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解题所需的常识。总之,数学教学应做到张弛有度,否则,我们所从事的活动就根本谈不上是数学教学。
 
这位数学大师希望孩子学习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对学科的一种“感觉”,所谓的教学“张弛有度”,都是为了教学不局限于直板的知识填充,却留有空间给孩子自我发散,扩展,让脑子除了存在静止的知识外,必须要有微妙的感觉自由浮动,这种貌似虚幻的感觉生存,生长,蔓延,变浓密,让人的思维,不至于只有看似煤炭的一堆死死的知识。
 
我们希望,将来的学校教育,会重视起孩子的学科感觉,每学习一个知识点之前,首先要,着重地在其他地方,运用某些工具,灵活地挖掘这种感觉。但无论如何,在今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处于主流,我们作为父母,向孩子传授某个知识时,把点拨感觉,引导感觉,作为整个知识学习的必经部分,而且是,最开始的那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