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73烟纸店
73烟纸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9,349
  • 关注人气:6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尔街女强人,还是留给更适合的人吧!

(2017-03-27 22:03:18)
标签:

杂谈

​​



“你为什么不去华尔街工作?”这个问题,欣华被问到过几次。

华尔街,代表着什么呢?事实就是,当你一定要挤上早上八点半的地铁二号线时,你必须英勇,谦让和礼节,只会让你迟到。改变了她念头的,源于一个早上,一声“早安”,还有一条美丽的天际线。



上周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去华尔街工作?”我回答:“好问题。”


我的学校离纽约很近,而且以金融著称,每年像流水线一样往华尔街批量输送金融工作者。华尔街,其实并不只是条街,就好像“江湖”,也并没有水。


不得不说,当年的我,是 simple and naive 的。我幻想着重回校园,却没想到MBA虽然不代表Married But Available,但也不代表卧谈会、拎着热水瓶打开水、去学校大礼堂看五块钱一场的电影。


8月的费城,一群新生的热情和气温一样飙到了90多华氏度,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点儿轻飘飘的感觉。


不过很快,大家的脚就被硬生生地拽回了地面,因为招聘开始了。


▲Emily Acosta 作品

和当年读本科完全不同,没时间给你风花雪月,甚至没时间给你喘息,一不留神,鬼子就进村了。


学校的“就业办公室”组织了各类行业介绍,招聘经验分享,简历修改等等,如火如荼。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张异常忙碌的时间表,每个人背上都有一个硕大无比的书包,脚步匆忙地四处奔波。


现在想起来,难免有些迷茫,不知所措的味道。只是那个大环境之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明白自己在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呢?


申请MBA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为什么要读MBA,毕业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


不过据统计,踏入校园的那一刻,MBA新鲜人们真正意志坚定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比例极低;而毕业后,真正从事了曾经写在文章里的职业的,比例更低。


Career office告诉我们,选择众多;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众多的选择中其实有很多条路,走不通。


▲Emily Acosta 作品

对于背景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最容易的两条路就是投行中的IBD部分和咨询。


这两个行业就好像大学时候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样,因为让人难以忍受的工作环境,导致了极高的离职率,从而也必然需要每年都大批量地换血招新人。


我并不是个自信的人,我也不像一些同学那样,因为有着前雇主的return offer作为备胎而底气十足。


一不小心,我就汇入了我校的所谓“主流”,义无反顾地冲着投行这个目标奔去。


其实,每个学校都多多少少有自己的所谓“主流”,三藩那所学校因为接近硅谷而崇尚创业,波士顿那所学校总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伟大的企业管理者,芝加哥的两所学校,一所跟我校一样认为华尔街至高无上,一所觉得marketing才是艺术,投行什么的都是浮云。


当然,还有纽约那所离“华尔街实体店”只有几个街区之隔的学校,近水楼台总是能先得月的。


所谓“主流”,其实是一种力量,你跟着它走会相对轻松,逆着它走麻烦就来了。


你需要费劲地跟大家解释,为什么你要走不同的路;如果你这条路走得不顺利,你还需要痛苦地跟自己解释。


再然后,大家就会选择忽略你,轻视你,反正你就是那个不起眼的小众。


▲Emily Acosta 作品

懵懵懂懂的,我把简历改得尽可能的投行范儿,还编了一个热血的故事,来表达我对金融行业的无限热爱,尽管我时常会觉得言不由衷。


第一个进村的鬼子是高盛。那天的场面可想而知,一个小礼堂乌鸦鸦地挤了300多人,个个都是黑西装,神色肃穆,现场堪比黑手党开干部大会。


高盛从纽约办公室派了三四十号人杀来费城,大多是我校校友,从MD到刚加入的师兄师姐,让我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MBA招聘和本科招聘区别还是很大的,大学时候的宣讲会以讲为主,你真不去也没什么关系,简历投了就好;MBA招聘则不然,除非你很牛,否则你得跟人家套磁,问各类听上去很聪明的问题,混个脸熟。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投行来人,都是一群一群的——试想,上百个学生,如果来的人太少,那他得活活累死。


▲Al Magnus 作品

当然这一理论不完全适用于鞭长莫及的香港分舵和伦敦分舵,这对学生们来说反而是福音,因为光是纽约学长们的殷切探望,已经很吃不消了。


二年级的同学们通常都会给一年级菜鸟们分享经验,当年差不多十大行,每家可能都会以不同形式来校园5-6次,保险起见,你最好都别漏——因为有时候签到都是会统计的,用来检验你的忠心程度;而最终决定面试名单的方式,据江湖传言,是一桌子人坐下来打扑克一样,甩出学生们的名片。


而我们两个多月的努力,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名片不要被扔进垃圾桶。


那个时候还没有苹果四代,商务人士们手里拿的是另一种水果,黑莓。


你会经常发现,在你滔滔不绝推销自己的时候,你的听众其实只是鼻孔朝天地斜眼瞟着你,或者干脆全神贯注地盯着他的黑莓,他连你叫什么名字都没注意。


但是你不能放弃,一回生二回熟,也许你可以拿到他的名片,晚上回家做个小笔记,记住他的名字,他的背景,他的长相,因为二年级的学长们还叮嘱过你,一定要follow up。


为了让他记住你,你需要写email告诉他,说你周五正好在纽约,会碰巧路过他的办公室,不知他是否能够拨冗见你一面,喝杯咖啡,听听你的独到见解和赤胆忠心。


▲Al Magnus 作品

那时候的我,无比痛恨费城,你丫为什么要离纽约那么近,为什么每周五我都得正好在纽约。


每次投行的活动里,最多的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印度同学之能说会道,印度英语之酣畅淋漓,经常让我们说起来酸溜溜的。但你会更惊奇地发现,中国同学们原来也跟你平时所见大有不同,展现出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面貌来。


后来想想也是,当你一定要挤上早上八点半的地铁二号线时,你必须英勇,谦让和礼节,只会让你迟到。


跨过了那条河的学长们有时候也会语重心长,“你喜欢钱吗?你非常喜欢钱吗?”“如果你不是真的喜欢钱,你在这个行业里是熬不下去的。”


但这样的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懂的。


挤在那个小礼堂里的人,有几类,一类是真的爱钱的,一类是真心迷恋华尔街这个光环的,还有一类是觉得如果不跟随“主流”就会被无情抛弃的。


这股潮流中,有些人会顺利得涌入大江大海,但也必然会有些人被拍死在沙滩上。只不过不撞南墙,你又怎么回得了头。


▲Al Magnus 作品

投行面试时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半年前你就请了假要参加最好朋友的婚礼,但婚礼前一天你得知你的客户需要你第二天完成XX任务,你该怎么办?”


标准答案是,不去参加好朋友的婚礼,工作和客户永远是最重要的。


而在我差一点儿被颠覆的价值观中,世界很大,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很多美好的东西,并不是钱和所谓的“光环”能够带来的。


我也希望我身边的人,不需要是圣人,但起码不会为了挤上地铁,而在我头上踩一脚。


又是一个周五,我和几个中国同学相约去纽约参加几家大行的“开放日”。


第一家邀请我们吃早餐,早上八点。


本来是订了早上五点半的大巴的,结果不靠谱的黑大妈告诉我们,车要晚一个小时出发。


好在中国人通常都吃苦耐劳,随机应变。于是,六点时分,我们六个人挤进了一辆很古旧的林肯,由一名黑大哥驾驶,以全价200刀的速度向纽约开去。


七点半,天边晨光乍现,柔和的朝霞中出现了电影中,经常看到的纽约的天际线。注视着远方这座寒冷而冷漠的城市,我说了声:早安,纽约……

▲Al Magnus 作品

十二月开始正式投简历,我一家投行也没有投。很多人问我,辛苦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在最后一刻放弃?


我想,也许是那个早上,那条美丽的天际线,让我觉得,其实天地应该更广阔吧。


转眼毕业已经几年了,当年去了投行的同学大多已经上岸,还没上岸的,到现在估计也被裁了两轮了。其实我很好奇,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一年的那个早晨,记得我们和纽约说早安的那种心情?


有人问我读书收获,我想会有很多,交朋友,学知识,长阅历,等等,但对于我本人而言,也许排在第一位的是,认识自己。


一双鞋长得再美,也是给别人看的,穿着能走远路的鞋,才是好鞋。


华尔街,还是让更适合它的人去吧!



※ 欣华:最不像投资人的投资人;非主流摄影爱好者;周游过30多个国家的非文艺女青年;中山公园言情段子手;不靠谱的咖啡馆老板;大众点评老员工;没什么逻辑的前咨询顾问;拖母校后腿的沃顿商学院MBA学位。


※  如果你也有故事想要分享,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信箱:yanzhidian@73hours.com.cn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