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为赋祝福强说福

(2025-06-14 08:29:18)
分类: 方哥简评反思


为赋祝福强说福

 

方利民

    

每篇文本都有其语言的精妙所在,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的语言实践点、能力的培养点,切不可为用而用。

  《难忘的泼水节》(统编教材二上17课)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在听此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习“开始泼水”时,出了这么一题想象说话——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如果人群有小孩、中学生、年轻的姑娘、中年人、老年人……周总理会说些什么祝福语呢?”

   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小手如林,发言踊跃。

   “祝小朋友学习进步,考试得一百分。”

   “祝学生能考进重点大学。”

   “祝年轻姑娘早日找到白马王子,早生贵子”

   “祝商人财源滚滚,成为大老板。”

   “祝老年人长命百岁!”

     ……

    这一句句祝福的话,滔滔不绝地从学生的稚嫩的嘴中流出。

    错吗?没有!

    但,我听着总感觉不是滋味,有一种“为赋祝福强说福”的感觉。

    进一步深思,这是一种典型的为教师的设计服务的想象训练,看似让学生进行语用,实则是一种低效的、平面的学生公共语言重复。

   如果不是泼水节,不是周总理,不是和傣族人民,说一说对同样的人物的祝福,也是如此“苍白”、“公共”、“口号”式的祝福语。

    其实对这种课文,学生存在“三差”现象:

    一是课文发生的事和学生在时间上差距,1961年,距现在近六十年了;

   二是课文中的风俗和学生认知上的差别,傣族人民泼水节有什么含义、来历等,学生是零起点认知;

   三是课文中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情感和学生的在情感上差异,这不是一句祝福语,可以一劳永逸的。   

    因此,教师这里要下马观花,在缩小“三差”上做文章——

    时间上差距,教师可创设情境,时间“倒流”,运用现代化手段,重现真实,融情假设,使学生进入这个“难忘的泼水节”。

    认知上的差别,教师可借助学习支架,提早介入,让学生了解傣族人民泼水节的来历、含义等。

    情感上的差异,教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含英咀华,细细比较、推敲,“一字未宜勿,语语悟其神”,如:同是这句话“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教师可以提问——从哪里看出了周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水是清的、水是满的,水是蘸柏树枝的……碗是银的、碗是端着的,又一手……一手……可见周总理祝福之心真、之诚。

    周总理祝福的语言尽在这细小的描写中,真可谓此是无言胜有言,一切尽在泼水中

 

此文已发表小学教学设计》卷首语)


(21)—为赋祝福强说福

(21)—为赋祝福强说福

(21)—为赋祝福强说福

(21)—为赋祝福强说福

(21)—为赋祝福强说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