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司马光》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2025-05-31 12:43:02)
分类: 方哥简评反思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 周梦霞

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讲了他年少时的故事,也有他日后在朝为官的事。这篇课文短短三十余字,记录的故事几乎每个人小时候耳熟能详,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2.对照本单元的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三年级的学生正和司马光的年龄相接近,在司马光身上发生这样的故事,感染着三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而在古代,像司马光这样的机智儿童故事也有很多,如孔融让梨,文彦博灌水浮球……这些经典的故事,通过这样精致的小古文传承,而故事背后的美好品质,同样会慢慢地存留在孩子们的心中,在不自觉中成为他们的信奉和品质。

3.课文是文言文,仅仅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这一点也对照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篇课文开了个好头。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主要目标之一。   

 4.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它既是朗读目标,也是具体的教学的方法。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讲授较难的文本时,有必要让学生“跟读”,在跟读正确后,让学生自己再读,全班读,最终达到朗读的第一个目标——正确。而接下来,要引导孩子在朗读时学会停顿,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以及句子内部的停顿,同时要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明白朗读时停顿存在的意义,从而真正学懂文言文。   

5.课后练习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巧妙地达成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避免了逐字逐句生硬翻译讲解的尴尬,通过孩子们喜欢的讲故事的方法,同时“借助注释”了解句意,老师在关键字词处进行指导。

6.课后练习题“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感知、理解文言文的区别与现代文的特点,在教学时要引导孩子关注不同的文本样式,通过对比、通过文本细读发现文言文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初步对文言文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

1、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首次接触这种文体的语言,可能会比较陌生,但由于前二年学生习得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和名人名言,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学生对文言文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2.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说古诗句的意思,在之前的教学中都有所渗透,学生能够借助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在真实任务中学讲故事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皆弃去,——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自由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停顿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她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齐答,师画斜杠)

10.引导发现人物后面的停顿。

11.引导发现动作后面的停顿。

12.小结:是呀,在表示人物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稍稍作了停顿,这个文言文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

13.齐读:我们一起捧起书本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读懂课文,讲好故事

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粗知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由交流)

2.引出故事: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周老师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让我知道了故事原来发生的情形就是——一起读第一句,其它隐灰

3.借助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一句。

1“群儿戏于庭”(标红)

借助注释理解“庭”:你是怎么读懂这个“庭”的?噢,注释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庭”是庭院的意思。(圈画)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借助注释学文言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注释在哪里出现过?对了,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

引导发现文言文中词语的换序理解:戏于庭——在庭院中玩耍。聪明的你发现了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顺序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

换序理解(拓展):这样的说法你会吗?下课了,我们都跑到操场上游戏,古人会怎么说?在操场上游戏——戏于场。铃声一响,我们都回到了教师学习,又该怎么说?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都会学古人说话了。

文中的这群小朋友是在——庭院里玩耍。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半句话。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标红)

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一口瓮上面。“瓮”是什么?(微课)

合作表演“足跌没水中”:谁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是呀,“没水中”就是指那个小朋友沉入到水中了。

情景创设,谈感受: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要被水淹没了,你的心情怎样?

情感朗读: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个短语。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3.想象说话:那你会怎么办呢?想什么办法救出来呢?(指名2—3生)

(二)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1.了解其他人的做法: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大人了,有的……有的……)

板书:众  弃去

2.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板书:光 )持石击瓮,把这口瓮砸破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司马光击瓮破之的样子。

4.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司马光呀,司马光,当其他小伙伴们都跑了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跑呢?(谈感受,朗读)

5.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当小伙伴跌入瓮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读——只有司马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指名2生回答,朗读,齐读)

6.读懂结局:果然,司马光的方法奏效了,一起读——水迸,儿得活。开火车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形?

7.小结:瓮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所以小孩——得救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8.齐读:看来你们真的把这个文言文的故事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借助注释讲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借助注释来讲一件这则故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2.推荐同桌讲故事:觉得自己的同桌讲得怎么样?推荐一位来讲一讲,一位表演。用讯飞呈现于屏幕之中

3.检查是否借助注释

4.师生合作文白互读,梳理结构

5.文白对比,发现特点:刚才那位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课文只有短短两句话,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自主交流

四、小结课堂,指导书写

1.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其实啊在古代,读文言文还可以用吟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指导书写:庭、跌。

 

板书设计

(7)—《司马光》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司马光    

 弃去        文言文                

                       

 

 

 

方哥简评及反思 

 

  小学文言文共选编14篇,此为第一篇,因此周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第一次出现的小古文课文创设了多个任务情境,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听课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通过多种策略,教学生理解小古文的方法。

借助插图、注释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瓮”这个字时,老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来选一选哪一个是“瓮”,有的同学通过插图,有的同学关注到了注释,很快就选出了正确的答案。而理解“击瓮”和“登瓮”时让做一做动作,联系生活经验,学生也很快就领会两个词语的意思。

   2.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勇敢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老师将课文中人物的比较,并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3.运用多种朗读方法,体现课堂的层次性

  中年级学习课文是要读写结合。尤其是朗读,要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朗读的乐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并乐于学习。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让学生去掉拼音,读出节奏;三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韵味和情感。四是“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你来配音我来演”,一位同学做配音演员,一位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低年级孩子爱动,爱表现,孩子们在表演中比较轻松愉快地、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故事内容,对课文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朗读很好地体现了有层次,拾级而上。

4.化古为今,在真实任务中讲故事。

   学生在讲故事中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以司马光品质的感受,同时,也使语言得以活化。当然,在讲故事环节最好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并设计一张评分标准,这样目标更明确,教学练更一体化。

    这真是:中华瑰宝小古文,层层有法读为先。人物品质巧思辨,化文为我故事连。




  

(7)—《司马光》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7)—《司马光》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7)—《司马光》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7)—《司马光》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