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父爱之舟》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 分类: 方哥简评反思 |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及简评反思
余姚市三七市镇二六市小学 谢宏达
教材分析:
《父爱之舟》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部编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和儿子在生活中的的几个场景,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感念之情。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但是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课文情感的延伸和方法、能力的的应用。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品尝到吴冠中先生早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如果说父爱是这篇文章的内核,那么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便让这“父爱”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显得更加有血有肉了。细细品读这些场景,我们透过事情本身的“辛酸”和“甜蜜”,触摸到的是细腻而深沉的爱。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为2~9自然段,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第三部分为第10自然段,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是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感怀。
本文的语言平白如话。作者将父亲对自己的爱融于字里行间,缓缓叙述,饱含深情,感人至深。本文所选择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而这些平凡的小事恰恰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本文恰恰给学生的习作选材提供了典范:学习从生活中选材,选择平凡的小事,从小事中挖掘大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在描写方面,可谓是工笔与白描相结合,疏密有致地刻画了慈父的形象,体现了画家的写作功力。平凡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却因父爱的伟大,使文章充满了魅力。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了解作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课前已经读过文章了,作者是谁?那你了解吴冠中吗?谁能说说?教师随机出示作者简介。
2. 欣赏画作:既然他是画家,咱们在学的的文章前不妨先来看看他的画。(出示吴冠中的画作)谁来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发现。
3.引题:(都有小舟)很多人也非常好奇这一点。也许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会给我一点思考。
二、交流预习
1.字词检测。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也完成了预习单。(PPT出示预习单)
老师统计了一下,这两个词语是大家觉得最难读的。(PPT出现摘录这两个词语的学生人数统计)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
撩起
(2)正音: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随机指导(出示字典)。“撩”:是一个多音字,当解释成把东西掀起来的时候念第一声。 可以说:撩起长衫;把帘子撩起来。 “粜”:这个字比较难读,念“tiào”。
2.梳理检测:
(1)展示学情:另外,通过预习我们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课文其实就是作者在梦中回忆了自己与父亲的几件往事。(板书:往事)
瞧,老师选了两位同学的预习单,先来看这位同学的。他梳理的第一件往事是:买了茧子,卖枇杷吃,你们同意吗?(逐件明确)
(3)教师引导:是的,吃凉粽子,吃豆腐脑,做万花筒都是和父亲带我逛庙会有关,所以可以归并一下,这里画一个大括号,这样就更加清楚了。而且,这两位同学在梳理的时候都是从父亲的角度来概括的,视角与课题一致,值得表扬。
(4)修改:现在请你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对自己的预习单做下修改。
三、学习场景,感受特点
1.过渡:课题是父爱之舟,文中有很多地方的确明明白白地写到了父亲和小舟,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回忆的哪几件往事中,写到了父亲和小舟?(3、8、9自然段)
“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像这样的描写就叫细节。现在请你也找一找像这样的细节,画画相关的句子,圈一圈关键的词语,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4.交流。(教师希沃拍摄学生的学情)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找到了打动自己的细节,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咱们先来看这一位同学,请他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细节后面板书:抓紧缝补)
——(学生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点一下: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慈父手中线……
(上高小的时候,父亲用小船送我,住客栈时,我被咬的满生大红疙瘩——读;送我去报考无锡师范的时候,天气非常炎热——读;去读师范的时候,又是那艘小船,又是父亲摇橹,晚上还要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读。)
7.
四、课堂小结
板书:
方哥简评及反思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谢老师运用恰当的方法教散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是重视主体,加强运用。
无论从学生自学,到场景的自悟,到人物的自融,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味、运用语言的主人,感受深深情感的主人,展示学生,给学生穿针引线。而且,融情假设,化文为我,《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能“在阅读中简单描述印象较深的场景、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在初步建立了场景的概念后,老师显然不希望学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 “场景”理解上,所以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使场景变得更加具体化、生活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真实感受,真正进入到了文本所构建的“场景”中。以写促读,学生在体会文中“父亲”的心理活动,水到渠成。情感隐藏在品味中,情感绽放在随写中,达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之目的。
三是重视整体,体现思辨。
当然,有两处值得反思:
一是本文共有7个场景,可以一个小组一个场景,组内深挖细节,也可以学生一个一个品味,但是,我认为——还是先师生合作精讲品味一个场景或细节,得出方法或学习策略、步骤,后,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后分小组按标准汇报、分享,这样,课堂从平面推移,到立体提高,教学效率高,学生自主性强。
二是在各处的运用语言、随笔想象处,一定要嵌入对应的评价标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三是能不能设置场景再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感受父与子之间的爱。除了补白写随笔处,能否让这对父子穿越时空,进行对话,学生扮演父子相见,如:学生见到父亲说道:“父亲多年不见,家里现在都好,经济也好了,不要担心”……这样的的话语真切感受到文本的学习已经直冲击学生的心灵,达到“相看两不厌”情感教学目标,实现文本的深度研读。
这真是:滴水藏海小蕴大,大爱隐于细节中。融情创设活场景,场景贵在情意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