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磴口县鸡鹿塞,汉朝与匈奴友好的历史见证(陈玉文、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标签:
磴口县鸡鹿塞巴彦淖尔市要塞中最西端旅游文化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内蒙古磴口县鸡鹿塞,阴山众多要塞中最西端的一座,汉朝与匈奴友好,经济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
[2021年10月2日(周六)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
图文/玉文丽华双行记
鸡鹿塞在高阙塞以南,沿312省道南行20公里的地方。鸡鹿塞不好找,它是在靠沟口里边一些,而且进入沟口现在是一个牧民居住点,稍不注意就会错过。
从村东绕到村后,拐个弯,上个坡,远远望见有一块石头上刻着“鸡鹿塞”。我们是找了好几次、询问了好多次当地牧民后才找到的。几乎要放弃了。
在古代,整个阴山是汉朝北部边疆最大的防御阵线,一座座隐藏在阴山山谷中的要塞,便成了阻挡匈奴南下的屏障,鸡鹿塞就是阴山众多要塞中最西端的一座。
塞城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的巴音乌拉嘎查北2公里哈日格乃山口西侧,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台地上,全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
虽然名为“塞”,实为一石砌小城。古城呈正方形,边长为68.5米,墙上端残存宽度约3.7米,下端厚约5.3~5.5米,残墙高一般为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处只有2米。
虽经2000多年风雨剥蚀,仍然整齐坚实。南墙偏西部有一开口,是城门所在,在城门外有入口的小围墙,是瓮型城门,在城的四角,有突出部类似后来的“马面”,靠南墙东部内侧和西北角砌有蹬道。
塞城外距城不远处,有一道石砌短墙,虽已塌,但可辨认,这可能是防止山洪冲击该城的防水墙,墙外有一条西北顺山势而下的流水沟,似有人工开掘的痕迹,目的是便于洪水畅流。
城内还有些什么设置,现无法弄清。就城址附近发现的陶瓦、箭镞以及城的建筑形式,足可以说明是汉代鸡鹿塞古城遗址无疑。城内出土文物有: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片、箭簇和一件青铜弩机。
哈日格乃山谷可直通汉时匈奴占据的漠北地,山谷较平坦、宽畅,是东西几十公里内,南北的惟一通道,匈奴要率大部兵马入河套进中原,此路最为理想。
站在古老的军事要塞下,遥望谷内,地势险要,两壁山崖陡峭,中间是一条宽而平的理想行军大道,地面宽阔平坦,表面砂砾细石,偶有大石挡道,绕过车可通行。
2000年前,强大的匈奴兵士横越阴山南下时,整个阴山的几十条山谷就成了吹向汉王朝不安信息的通道,也是匈奴将士横马立刀、鞭指中原的大通道,越过阴山,对他们意味着就能兵进河套平原,从而染指中原,所以,这一条条山谷对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一个个生命线,守住了便意味着中原王朝多了一份安全。
读过南唐中主李璟(李后主之父)《摊破浣溪沙》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其中的“鸡塞”,即鸡鹿塞的简称。而实际情况是,鸡鹿塞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到长安与汉修好,归返,汉遣官兵护送到鸡鹿出朔方;汉又送他当地出产的粮食米炒三万四千斛(米炒,古代称干饭,即现在炒熟的糜米,俗称炒米,蕞适合游牧民族食用;1斛为10斗,1斗为15公斤)。
这段记载透露出这样的历史信息,呼韩邪单于从长安返回时,是经过这里的。历史没有记载他后来迎娶的王昭君是否也来到这里,但在阴山脚下留下了王昭君也曾来到这里的传说。
不仅呼韩邪单于返回阴山之北的草原时经过这里,公元89年,汉朝大将窦宪大破匈奴,就是从鸡鹿塞进军漠北的。鸡鹿塞,就这样以自己的分量,定格在了汉朝的历史天平上。
塞前有一条古道,据考证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丝绸之路,可见鸡鹿塞的作用不止于军事。
走下鸡鹿塞,令人感慨万千。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雄关名塞早已被废弃,被发现之前,是当地牧民放牧时的避风躲雨之所,但它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鸡鹿塞渐渐淡出视线,但狼山依旧空旷而雄伟,河套平原依旧一望无垠而辽阔。鸡鹿塞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仍屹立在山坡上,成为汉朝与匈奴友好,经济、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
1998年,鸡鹿塞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周围民众也注重了保护,轻易也不进去,更没有让羊进去过,古城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物,自然也因自身的历史分量而成了磴口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