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洛阳桥传说故事(图:玉文/文:叶子)

(2017-05-29 08:15:47)
标签:

泉州洛阳桥

传说故事

2017年1月31日

旅游

文化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泉州洛阳桥 传说故事

2017131日 福建泉州)

 

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最伟大的石桥,这么巨大的建筑工程,牵动了千千万万过往行人的感情,对倡导修桥的郡守蔡襄无不产生敬仰之情,历代人们竟相歌颂、赞美。一些建桥时的佳话、事迹,逐渐被加工为优美而神奇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传说一

相传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村的古渡,名叫"万安渡"。这里水深浪急,过往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原来这是江妖水怪在兴风作浪。当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曾掏出腹中肠肚抛入洛阳江中,不料年深月久,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常在洛阳江中搅浪掀波。

这一年娘家惠安的蔡襄母亲卢氏,在临盆前从娘家回来,路过万安古渡。这时,天已是傍晚了,最后一趟渡船已离岸向江心划去,卢氏急忙大声招呼,船夫听到岸上有妇人呼叫,就把船掉回岸,让妇人上船。之后船又驶至江心,忽然龟蛇两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浊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险,这时,忽然空中传来一声呼喊:“蔡学士在此,水怪不得无礼”,刹时风平浪静,渡船冲开波浪向对岸划去。

全船人都感到庆幸,知道这是托蔡学士的福,但当船主问遍船上所有的人,竟无一人姓蔡,只有一个怀胎的妇女夫家姓蔡,大家认为该夫人腹中之儿,将来也许就是蔡学士。卢氏笑着许愿:“如果将来真的生男,长大后官居学士,一定叫他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桥,以保万代平安。”她回到枫亭婆家不久,果然生下一男,取名蔡襄。

 

传说二

蔡襄自幼聪明灵利,七、八岁就能熟读五经。有一天深夜,蔡襄正在书房内读书,突然天上传来阵阵雷声,令人恐惧。当蔡襄推开窗户向外观看时,只见云中有一个人身鸡公头的巨人,一手握斧头,一手捏盘子,不时用斧头敲击凿子,发出震雷的声音。他正看得入神,忽见一粒米不知从那里飞到书桌上,他拣起那颗米,突然那颗米对他讲起话来了:“蔡学士,快救救我。”原来他是八仙之一的吕洞滨,因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大怒,派遣雷公来打死他,因此变成一粒米,逃到蔡襄的书房中来了。雷公知道蔡襄将来是学士,担心打了吕洞滨,会伤蔡襄,掉头便回天庭复命去了。吕洞滨见雷公去了,就现出原形,感谢蔡襄救命之恩,并赠送一付笔墨给蔡襄,叮嘱如遇困难,可用这付笔墨写字,自会逢凶化吉,得心应手。

 

传说三

大约十年后,蔡襄入京应试,登进士甲科,宋仁宗皇帝见他才华横溢,又有一手好笔法,便留他在宫中,封他为端明殿学士,委托他教授太子。蔡襄从老家接来父母,有一次他见母亲卢氏流泪,便忙跪在母亲膝前问原因,卢氏把20多年前在万安古渡许下心愿未酬之事说明。蔡襄答应她一定在皇帝面前请求,到泉州做官,然后筹建那座桥。可是皇帝很器重他,不肯轻易让他离京,太子见他闷闷不乐,神色憔悴,就送一罐蜂蜜给他调养,并在御花园设宴解愁。蔡襄看到蚂蚁在爬,灵机一动,借词支开太子,他用毛笔蘸着蜂蜜,在皇帝经常来往的御花园路边一颗芭蕉叶上写了“蔡襄、蔡襄,本府作官”八个大字。不久芭蕉叶上蘸蜜的地方爬满蚂蚁,组成了八个字。后来皇帝走过来,蔡襄忙转入蕉树后,仁宗皇帝见芭蕉叶上蚂蚁组成字,感到惊异,不禁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褒连忙闪出来,跪在皇帝面前说:“谢旨隆恩”。仁宗皇帝一时弄不清是怎样一回事,蔡襄便把母亲20多年前的许下的心愿,奏禀圣上。仁宗很受感动,且已开了金口,不便挽留,只好命令蔡襄到泉州当知府。

蔡襄到泉州上任后,立即召集属僚乡贤商议倡建洛阳桥,并亲自到万安古渡视察,又贴出兴建洛阳桥的告示,下令招募造桥工匠,筹集建桥资金。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时工匠四至。开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于洛阳江"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抛下江中,霎时被汹涌的江涛卷得无影无踪,龟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几艘木船。

桥工们努力了几个月,只因风紧浪急,海潮汹猛,桥基建不起来,蔡襄为此坐立不安。一天他突然梦见观世音菩萨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于是用吕洞宾送给他的笔墨,写成一封给海神的公文,要求海神帮助择定下基的日子兴造桥基,他打算差一个人前往海神处投纳公文,要求回复。于是召集衙门里的差役,问谁能下得海?其中有个姓夏名得海的公差,吃酒醉了,迷糊中听不清事情的要领。以为是叫他的名字,就冒冒失失地回答说:“小人夏得海。”蔡襄即把此事交给他去办,等到夏得海酒醒,才知惹了大祸,茫茫远海,人神鼻途,向哪里去找海神呢?无法子,上官已命,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与老婆孩子诀别,买酒狂饮,身带公文醉卧在海滩之上,准备潮至时被淹死。不料一觉醒来,潮已退去,摸身边的公文,竟变换为另一个信套,就胡弄地带着此信向蔡襄交帐。蔡襄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醋”字,别无他话。蔡襄正为桥基难奠愁眉不展,一见""字,顿然大悟:""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忧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备。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

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阳江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筑第四十六座桥墩时,江边的石头已经用尽,如果不能赶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内把最后一座桥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啸而来,就会冲毁桥基,前功尽弃!就在紧急关头,恰巧八仙中的吕洞宾驾云漫游经过这里,他深为蔡襄建桥的非凡气魄所感动,不慌不忙地飘落万安山上,轻轻把拂尘一挥,顿时漫山顽石皆点头。又一挥,山上所有的岩石跃然而起,再一挥,一块块大石全变成"猪母",成群结队奔下山来,跑到海滩,纷纷跳进建造桥墩的江底。转眼间,这些"猪母"又都化作大石头层层堆叠起来。有一只"猪母",不小心跌伤了一条腿,走得慢,落在后头,赶到江边时,最后一座桥墩已经造好了,它只好卧在旁边,成为一块躯体肥硕的"猪母石"

 

传说四

为了铺筑三百六十丈长、一丈五尺宽的大石桥,急需把数以万计的巨大石板架在桥墩上。这个时节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装运石料,因此施工进展缓慢。蔡襄为此十分着急。一天深夜,蔡襄心虑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想着想着,不觉伏在案上睡着了。梦中忽见一位白发仙人,指点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请"三人一目仙"帮助。蔡襄一觉醒来,将信将疑,传唤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寻个究竟。夏得海急忙赶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没碰见什么"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将近黄昏,忽见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以手搭肩鱼贯而来,为首一个,只睁着一只眼睛,另一眼瞎;其余两个,双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惊又喜: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吗?慌忙拔腿奔了过去,一把拦住,苦苦恳求。那三个乞丐见他十分诚恳真挚,也就应允了。其中一个口中念念有词:"洛阳江头,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饮酒"说罢,三个乞丐忽地全睁开了眼睛,原来竟是吕洞宾、李铁拐和张果老。三仙哈哈大笑,像一阵风飘然而去。夏得海吓得目瞪口呆,赶紧回来报知蔡襄太守。数日之后,果然在洛阳江畔一口古井中,喷泉似地涌出许多杉木,蔡襄和造桥工匠喜出望外,拊掌赞叹不已。建桥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扑鼻,水喝到肚里顿觉止饥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个痛快,而这口井从不干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称为"酒井"

 

传说五

有一天,蔡襄发现洛阳江中每一块礁石中,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使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该有多好呵!蓦然间,江上刮起一阵巨风,刮雨似的把满江的牡蛎丛全都吹到洛阳桥墩上,仿佛打上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蔡襄惊奇万分,抬头一看,只见南海观音立在云端微笑道:"学士苦心,精诚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观音接着又说:"建此长桥,已花金钱一千万两,财库业已匮乏,待我帮你筹足资金,尔后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绝后患!"

说罢,南海观音倏然化作一位绝色美女,泛舟洛阳江边,声称谁若能用金钱投中她,她愿嫁与为妻。一时,沿江两岸人头攒动。人们围观烟波江上花容月貌的女子,争相投掷金钱。那些平日贪财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抛掷千金万银。金钱雨点般落在小舟上,却无一人能投中。小舟天天满载金钱而归,纨绔子弟则垂头丧气败兴而回。就这样,又筹集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建造长桥两面三刀翼的扶栏,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狮二十八"

眼看凌波长桥即将竣工,潜伏江底的龟精、蛇怪不肯甘休,它们纠集洛阳江上游的九十九条蛟龙,掀起狂风恶浪,张牙舞爪,直向石桥扑来。张果老骑着驴子,把作恶多端的龟精踩成一团烂泥。李铁拐打开火葫芦,葫芦中立即喷吐出一股浓烟烈火,把那九十九条蛟龙活活烧死。这时天上出现彩虹,江上波平如镜,岸上弦歌声声。洛阳江两岸人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欢呼历经七年终于建成的跨海长桥。沿江两岸的人民为了纪念蔡襄倡建洛阳桥的功绩,特地在桥南建起一座"蔡襄祠",并塑像立碑。

 

传说六

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

 

传说七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义波的和尚,竭尽心力募集建桥资金,受到不少朱门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讨来的每一个铜钱都用在造桥事业上。无论严冬酷暑,这位僧人总是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热心为民工烧茶、送饭,还时常上芒鞋山采集草药,为患病的工匠治疗。有一回,由于连日风雨,伙房里的柴草都烧光了。临时从山上砍下的柴草,湿漉漉的也烧不着。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长桥,义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门,毅然把自己的双脚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烧饭。说也奇怪,义波和尚的双脚顿时象两根熊熊燃烧的薪木,升腾起炽烈的火焰。当他的双脚烧成灰烬时,伙房里一大锅、一大锅的饭都煮熟了。造桥工匠无不感动得流下热泪。后人作诗赞颂义波僧的高风义举:“为架虹桥甘舍身,代薪双膝泣鬼神。釜底炽火红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洛阳桥北有“真身庙”遗址,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