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2017-05-28 20:23:06)
标签:

泉州洛阳桥

跨海梁式石构桥

2017年1月31日

福建泉州

旅游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

2017年1月31日 福建泉州)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由于桥坐落在古时万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万安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桥位于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伟,工艺卓越。石塔,用以镇风;石亭,供率骑休息。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历史上洛阳桥有过多次规模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1427年)郡人李俊育(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二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三是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蔡延锴重修增高、铺设钢筋水泥路面,这是历次重修中规模较大的一次。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1993年,国家文物局拨700万元巨资,对桥进行全面复修,把30年代在古桥上建起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全面改观,恢复成900年前的石桥雄姿。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31座。石亭二,一为中亭,一为“泉南佛国”亭。中亭附近立有许多历代碑刻,其中以宋代石刻“万古安澜”最为有名。明清重修碑记12座,崖刻“万安桥”三字,另有石塔、武士石像等石雕、石刻。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桥北有昭惠祠、真身庙等庙宇的遗址。昭惠庙,奉祀护桥海神;真身庙,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桥南有蔡襄祠(忠惠祠),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祠内立有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碑刻文字精炼,书法遒劲有力,刻工精致,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世称“三绝”之碑。碑有两通,一通是原碑,一通是解放后摹刻的。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碑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历史回顾

蔡襄于宋至、嘉祜年间,即元1055年、1058年,两度出任泉州知府,为泉州、为福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建造洛阳桥是最重要的政绩之一,桥的宏伟与造桥的艰巨留下千古美名,也留下许多动情的故事。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桥在今泉州市与惠安县的交界处洛阳江。古代,这里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现在仍然是福州、泉州、厦门往来的必经之地。江面水阔流急,没有建桥以前,过路人必须乘坐渡船过江。这里大浪滔天,过往渡船沉溺的事故经常发生。古人为表达他们能安全渡过的祈愿,特意取名“万安渡”,后来桥建成了,就称“万安桥”。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有个叫李宠的泉州人,为了群众过桥方便,在江中筑造几个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但遇到水急潮涌,浮桥常被冲走,不能解决问题。人们接受教训,几年以后泉州人王实进一步倡建,把浮桥改造为固定的石桥。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北宋皇祜五年,蔡襄莅临泉州府,为排除人民渡江困难,发展交通事业,他决心建造大桥。然而要在这“洛阳江深无底”、急流浪大的地方建造大桥,比登天还难。但一心为民的蔡襄迎难而上,他到泉州莅任伊始,就亲自到万安渡勘察地形,观察水势,探访民意,请教民师巧匠,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地形水势,选择在万安渡为建桥地点。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同年四月,蔡襄母舅卢锡、郡人王实等一道来协助建桥,并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捐工捐资。在蔡襄的主持下,集思广益,就地取材,开采沿江山上巨石,凿成长l0米左右,宽70厘米,重约10多吨的巨石板,利用涨潮浮舟功能,立石为梁。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桥墩全部利用巨大条石错垒砌而成,桥墩两端均作尖形来分水,墩面两层石条向左右挑出,增强桥面承受力,桥面全用石条板铺就。经过六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嘉祐(1059)十二月,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太守蔡襄亲自主持竣工仪式并书写《万安桥记》碑记。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万安桥记》宋碑,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出十分谦虚的品格,碑文一点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劳。蔡襄是宋四大书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的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弱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在主持建桥过程中,蔡襄受尽艰辛,顶住了丧子亡妻的痛苦,克服了种种困难,建成了这座49孔,长3600尺,宽15尺的“画海长虹”,天堑变坦途,沟通了福建的海上交通,南按漳广,北通江浙,陆路运输畅通无阻,大大促进了福建泉州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桥建成以后,500多名建桥技工,在闽南各地兴起一股建桥热潮,延续了150多年,在闽南、闽中建起几十座沿海大石桥,改变了闽中南沿海交通阻塞现象。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泉州知府王十朋咏诗赞目:

北望中原万里遥。

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龟背。

亭压空间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

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剐者。

遗爱胜于郏国桥。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籍诗人余光中新作《洛阳桥》

洛阳桥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泉州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构桥(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