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诗词,从商周时诗的产生,到形成格律的唐诗宋词,经历了约两千年的不断演变。我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那是诗的雏形,应该是当时的歌词,也就是说,每一首诗,在那个时候,都是作为歌词传唱的。
在诗经的一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诗句是从无韵到半韵,再到有韵这样演变的,到最后变成无韵不成诗了。
诗句的字数,由最初的长短不一,到最后的整齐化一。组成诗句的字的声调,从最初的自由体,演变成有规律可循的平仄格式。由于诗句字数的整齐化一,和句子固定的平仄格式,使诗显得有些呆板和单调,就衍生词这个变种出来。
词是格律诗改变的试验品,最初的词(小令)是从格律诗里减字产生的。有了减字的尝试,那又开始加字的尝试。就这样不断的试验,词的句子和字数就越来越多了。
词可不是谁都可以写的,它的产生,竟然是一些巫医,术士,写的一些药方之类的顺口溜,为了方便记忆,所以注重押韵,并且也歌的形式便于哼唱。另外的一种形式,是歌伎揽客的配以音乐的唱词。
古代的文人,大都有狎妓的习性,称为风流雅事,觉得伎女们的唱词粗俗不堪,便开始根据音调,写于富于文学形式的歌词来。只要有了一个文人开了头,其他的文人就去模仿和比拼,这样词就越写越好,也有了更多的讲究了。
词也是以固定的形式传承,叫做词牌,有曲谱,曲谱下对应的字,才称为词。这和现代的歌差不多,分为作曲和作词。
在古代创作词牌,只有精通音乐和有文字功底的人,才有资格创作词牌。古时候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只有依照词牌填词的份,却没有创作词牌的命。
但是诗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时期,词在宋朝最具辉煌,以后逐渐没落。我在这里讲了诗词的演变过程,为了写出二十一世纪的代表性诗词做辅堑。那就是万事万物,不可一成不变,也要求进步的,不进则退嘛。
古典诗词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分界线了。
我认为,二十世纪前(封建社会)是一个时代,二十世纪(中华民国至以后)是另一个新的时代。
因为二十世纪的诗词,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的诗词,也多数是口语入句,偶尔有用典,即使用典,也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因为这样的写作,通俗易懂,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他的诗词,都是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绝对没有搞什么穿越前朝,去假想某个古人的身边,写那些荒诞不经的事。
现在有些人
,一说起写古典诗词,就想像着要跟唐诗宋词一个样。去幻想那个时代的环境氛围,把自己假想成某个人物,以那个时代的语言,景物和事物来进行描写。有那个必要吗,你自己身处这个时代的好多事情,你都看不清,摸不实,何况是你并不熟悉的那个时代。
如果是这样仿写的作品,你怎么能比古人刻画到位,怎么可能去超越古人的成就。
因为古人写作,他就是使用他身处时代的语言,描写他身边的事,这一切都是他能理解和熟知的,所以他能做到得手应心。
如果你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写,可以说没有一样是你了解的,你怎么去写,你再怎么写,都是虚的,让人一看就不真实。
况且古人也没有宋朝的人,穿越几百年到晋朝去,用那个时代的语言,去写那个时代的诗。
唐朝的人,也没有穿越到秦汉去,用那个时代的语言写那个时代的诗。
如果秦汉的人穿越到夏商去写那个时代的诗,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典诗词,就只能跟《诗经》里的诗一个样了。
请问诗经里的诗,如果不看注释,谁能看懂,有几人能看懂。即便是注释,又有多少猜测的成分在里面。
古代汉语中,很多事物的称谓繁多,某一物件,被人叫成别的名字,古代文人都有跟风和攀比的心态,你造出这个名字,我造出这个名字,他再造出那个名字,到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再用这些名字,作为了解一下还可以,我们没有必要再写进作品中了。
有时候我们为了弄懂某个字或词,去查这样那样的工具书,觉得让人心烦又担搁时间。
如果你再把这个字或词写进作品里,那你不是去让别人心烦和担搁时间吗。请问有几个人有这样的闲心,大多数都会采取看不懂,搁旁边置之不理吧。
古代文人,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生存环境与现代人不同,那么他们的思想和现代人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你一个人现代人写诗词,去模仿古人的心境来写作,那就有点装疯卖傻了,根本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