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鉴赏绝句||诗词意境的创设
(2022-08-08 18:29:4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略谈如何鉴赏绝句
盛唐诗人把绝句的意象创作说成“作绝句如窗中临景,立处随窄,眼界自宽。”(《骚坛秘语》),
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鉴赏绝句,偏师取胜,借端托喻。
正面的描绘,不免铺叙,最花笔墨。而适当的陪衬烘托,往往事半功倍。绝句的另一种避短用长,即刘熙载所说:“绝句取径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以鸟鸣春,以虫鸣秋,造物之借端拖喻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艺概•诗概》)巧也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
盛唐绝句作家就特别注意运用借物托喻,从正面、侧面暗示微挑的手法,起到词简意丰、小中见大的效果。
如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似形容春雪,如洒盐咏絮之作,然“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意在言外: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而见的。
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
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由于“正面不说说旁面”,故尔蕴藉含蓄,启人深思。
岑参的 《七绝•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暗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用花木无情,表现人的伤感,也是侧面微挑,效果比直言今昔之感好得多。
诗词意境的创设
如何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呢?重要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素质问题,包括作者的人格素质、情感素质、艺术素质、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修养、积累。在此只能谈点理论方面的问题。其作用也只能是为创设意境增加点自觉性。
正确处理情和景的关系
在这些提法中,我更喜欢花朵与春天的比喻。到了春天,鲜花开放,草木发芽,万物生长。这鲜花开放、草木发芽等等标志着春天来了。如果我们问,春天在哪里,可以说,春天在百花竞放中,在草木的嫩芽中,在万物生长中。没有这鲜花开放、草木发芽也就没有春天。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其中“雨后空山”、“月照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都是意象,经过组合,传达出诗人一种独特宁静的心境,构成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氛围,那就是意境。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思乡;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念人;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怀古;
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伤国;
张先的
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则寄寓着一种人生哲理。
有人用松柏喻坚强,因为松柏不畏严寒,有相似性,也有人用野草喻顽强,因为野草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特点,有相似性。尚未见到有人用牡丹喻坚强或顽强的,因为没有相似性。相似才能和谐。
杜甫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刘禹锡的"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
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杜牧的"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冯延巳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元好问的:“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等等。
这种人格化的写法,也叫移情。其效果是加强了景物的情思化,使情与景更加融契。
这种经验最为普通,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正因为如此,作者可以用景象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思,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中景物的描绘,体验到某种情思。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绝句是诗人经历奔波流离生活而获得暂时安定之后写的。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愉悦闲适的,感受到春天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氛。他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抒发出来,于是就选择营造了诗中所示的四个意象。四个意象构成了一派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欢乐愉快的情怀。四个象,均属乐象,形成的是一幅乐景,蕴含的是一种乐情。
我们来看一下,李华的《春行即兴》是表现的是悲是喜则是另一种意境,哀景衬哀情。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同样是写春天,李华的《春行即兴》则是另一种意境,哀景衬哀情。此诗是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写的。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作者被眼前景物所感触,产生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为了在诗中体现这种情绪,他选择营造的意象是:原来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所在地的宜阳,现在长满了野草;往日用来灌溉的涧水,已没人汲引灌溉,而任其“东流复向西”;本来是鸟语花香,景色妍丽的著名风景区,而今却是
在选择营造意象时除考虑以乐景写乐意、哀景写哀意外,也可考虑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关于景语和情语的结合问题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有情语景语之说。这可从以下几句看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又说:“‘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云飞北阙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御柳已争梅信发,林花不待晓风开’,皆景也”,“四句俱情而无景语者,尤不可胜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有一段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单看这段话,他似乎对景语情语之分,不以为然。可是同样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还有另一段话:“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敻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欧阳修(实为柳永)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等。可见他还是承认有“情语”“景语”之分的。
综合二人所说,所谓“景语”不是单纯写景的句子,而是那种“情寓其中”或“以景寓情”的句子,而那种类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句子则是情语。二人都强调景要为情服务,反对为写景而写景。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过:“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与,而景非其景。”。可见景语情语之分是在景为情服务的基础上的。单纯写景的句子,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语。
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这符合实际情况,但严格划分也很难。我曾想把景语和情语定义为:字面上不露其情的句子是景语,直抒其情的是情语。但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却又是景中带情,情中带景。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等。这类句子很多,姑且叫做准情语吧。
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诗词中,写景和抒情,景语和情语在结构安排上,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优劣之分。常见的形式有下面一些:
第一种:前景后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写庐山之景,后两句写由景产生的哲理感悟,也属情语类。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第二种:前情后景。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陈亮《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
笫三种: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这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写法,更有妙处。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开首“寒蝉”三句,是景语,接下“都门……凝噎”是情语,“千里烟波”二句又是景语,“多情……清秋节”二句是情语,接“今宵……残月”二句是景语,“良辰好景”“千种风情”则是情景合说。
笫四种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句全是写景,看似无所寄托,仔细读来,却能隐约感觉出诗人清高不媚时的胸襟和安然处世的情怀。
第五种:景隐情显。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可感的字面看,找不到“景物”,但不是无景,景被藏起来了。是虚实的另一种表现。所藏之景是什么?一个是作者当时随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到了幽州一带。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当他怀着苦闷失意的心情登上幽州台时,触景生情。一是由幽州台(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才而修筑的黄金台,又名燕台)想到当年燕昭王求贤若渴,四方贤士慕名而来。此种景象,正是此时陈子昂怀才不遇、茕茕孑立的历史背景。这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未者”中可以想象出来。这是“事象”。再一个是,在幽州台上看到周围的景色。我们读这首诗时,面前不是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吗?这是“景象”。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