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律诗基础(四)

(2022-07-26 21:59:54)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格律诗基础(四)


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不仅我们写近体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汉典,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很象。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而对仗呢?是指诗词写作或楹联写作时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要求如前民间所述---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一致”,“避免重复”。对仗,是在对偶的基础上的一种写作手段。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近体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近体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全篇无对仗的,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

 现在喜欢楹联的朋友很多,平时交流时也多以出句对句而娱乐交流。然而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近体诗)。对联用的也是律句,不仅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近体诗所要求的一样,比如,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对联仅仅就那么几个字,难不成写完了还需要说明一下自己采用的是新韵?这岂不大煞风景?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如果熟练了近体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近体诗的基础,如果不懂近体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不精通近体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关于对仗,总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对仗方法,都是依据这样的原则,离不开这样的范畴---格律、句意、内容、语体、句式。我们下面介绍一些传统的对仗方法,是参考一些书籍资料和网络上的资料,适合近体诗使用的常见的对仗方法。其实,真的要单独研究对仗,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都可能有,专门喜欢楹联的朋友可以另外参详,这里只做简单的方法介绍:

 另外说明一点,诗词的基础知识是属于传统文化,是共享的,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和创造。舍得在这里讲座,就是为了分享这些知识。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编写的资料,但也可能用你张三的部分文稿,也可能用你李四的部分讲义,王力编的、徐晋如编的、林正三编的等等,还有其他人的,用着谁的就抓谁的,目的还是那一个---分享!注意我的词汇,是他们“编”的,而不是他们发明的。谁是发明人,是我们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不是属于哪个个人。

 下面做具体的对仗方法介绍,大体上先说一下“工对”和“宽对”:

 一,工对

“工对”也叫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什么是“六相”呢?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呵呵。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词类相当”,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这里也资料性的介绍一下: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一般的讲,在律诗的颈联是需要“工对”的,现在我们写作时,一般对词类的对仗放的比较宽,所以,词类不相当,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目的是为了使诗避免死板,灵活运用。只要其他几“相”符合,我们就认可。

 

二,宽对

就是对“六相”要求的比较松,不那么严格。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如果难以“工对”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这样看比较笼统,其实,所谓的宽对,还有不避重字的,比如岳阳楼上有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上下句都有这“天下”二字,但是读起来不仅不感到重复,还别有气韵。写楹联这样的是允许的,但是写近体诗就尽量不要这么“宽”,如果词宽,也要在结构上扣合回来,再宽也不能不成对,是吧?

 

好,现在再说一下其他的对仗的形式:

 

1,流水对

先说“流水对”,因为这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对仗形式。我个人感觉“流水对”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较紧密,既不容易产生“隔”而相脱,又不容易产生“合掌”,因为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所以,采用流水对,可以轻易避开上面的那些诗病,还能使诗意变化多样,富于动感,呵呵。

 

流水对,也称为“十字格”。也就是说,十个字描述一个意思。当然这是对五言近体诗而言的,七律七绝也是可以采用的。流水对的上下句共同来完成一个意思的描述,上句不说完,下句接上继续说,谓之“流水”,涓涓不绝之意也。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再看一个“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如是种种。

 

2,实字对

这简单,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上实对下实。比如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里基本都是实字为主吧。再看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是同样类型。

 

3,虚字对

和上相反,以虚字为主。我们前天讲《炼字?的时候举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虚字对,杜甫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再看一个“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再再看一个“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这两个类型,没什么意思,实字多了就是实字对,虚字多了就是虚字对。不多说了。

 

3,连珠对

“连珠对”说白了就是“叠字对”,上叠对下叠,形如连珠串。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3)隐隐凡尘如错我,悠悠仙界枉飘香。

4)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4,隔句对

这样的对仗很有意思,它还有个名称叫“扇对格”,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样交错开来对的。这样的对仗,多是用在绝句上的,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比如看这个例子:

 

1)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我们找出他的对仗是,“去年花下流连饮”==“今日江边容易别”,“暖日夭桃莺乱啼”==“淡烟衰草马频嘶”

 

再看一个例子:

2)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再找出它的对仗关系,“昨夜越溪难”==“今朝逾岭易”,“含悲赴上兰”==“抱笑入长安”。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再看两个认识一下它,很有趣的:

 

3)

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4)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5,借韵对

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呵呵。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再看“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这里用“鱼”来对“爵”。都是假借的字,当做一趣,可游戏心态而观之。古人也爱自己糊弄自己。

 

其实,除“借韵对”之外,还有“借形对”,“借通假字对”,等等,找个理由沾边就赖,呵呵。不一一举例了,研究楹联的朋友可以多去找些资料琢磨。

 

6,数字对

这个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再如“三生石畔俗缘短,七夕桥头世约长”,还比如“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数字对上数字,其实是属于词性相同的这六相要求之一,这类的对,其实不足以单独列类的。这里,初学者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在所有的数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不论是多大的数字。

 

7,意对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宽对”,对意不对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比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里“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是在意上对应起来了,但是字词上却不很工整。

 

8,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谓之“交股对”。比如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我们看到了吧?“多”适合对应“少”字,但“多”在对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而“密”和“疏”也是这样错开的。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词性的,只的因为意相近,不适合直接对应,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那么,“多少”和“密疏”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

 

个人认为,其实这样的“对”也不必成为单独一类。还比如这联“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也属于一种“自对”的形式,“密”对的是“少”,“多”对的是“疏”,如果强性叫他“交错对”或“交股对”有点勉强了。这和观赏的角度有关吧?

 

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只组上面几种的大致介绍,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询资料,方便的很。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所以前面我说的个人偏爱流水对,也是力图使诗句灵活起来。我们在讲押韵的时候,说了一些变例和特殊情况,在讲平仄拗救的时候,也说过一些特殊的变例,比如“特拗”等。在讲对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变例,同样,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如何使用,见仁见智,随自己喜欢吧。至少,我们应该知道这些。

 

1,全篇都没对仗

这很特殊吧?但是平仄押韵等还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你称它为歌行?古体诗?都很勉强。例子之一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2,蜂腰格

这是只颈联对仗而其他的联不对仗。例子是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3,偷春格

起联对,颔联不对。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例子:

寒食月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还有一些如仅起联不对,余三联皆对的;仅结联不对前三联都对的,其实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从对仗角度看,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针对律诗“对仗”的呆板性,人们并不是束手就擒的,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手段的,守住基本准则,守住律诗之典型的美学标准,但是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要求,创造了各种变格和变体。古典诗歌,呆板吗?枯燥吗?如果还这么认为的话,还认为“词可害意”的话,那只能说你无知了。

 

为诗者,对仗为重中之重。如〈四溟诗话〉所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的法门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对仗也好,平仄之法也好,都应该以七律的正规形式为基础。有的人动辄搬出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等等,高谈阔论,以偏而概全,借以试图轻视诗之法度。其实是不懂近体诗之体裁的真正性质,真正的美学意义。高喊“意”为先,其他的都可以不顾,这种做法和说法,非常之不好。


修辞,是个文学概念。说简单点,就是修理句子,对语言进行修饰整饬,以使得语言达意,表达效果好。怎么叫表达效果好呢?也就是指它要准确、可以理解、有感染力,重要的是,它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是修辞的一般概念。往大点说呢,修辞可以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的修辞。而我们学习的近体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高端形式,它对文字表达性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写文酌字,离不开修辞,写诗更是需要修辞,写近体诗,说句白话,那玩的就是修辞。

 其实才真正触及到了近体诗的核心特质,以前所讲的声韵啊,平仄啊,押韵啊,炼字啊,谋篇啊,其实都是为这两个字服务的,那就是修辞。如何把我们用的字修饰成句子,如何把我们的句子串联成诗,如何使我们的诗具有准确表达力和感染力,而且是我们所想表达的那种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一下这两个字---修辞!

 学过语文的人都知道修辞二字,知道修辞的不一定懂得修辞。尤其是一些写诗的人,其实是认识不到修辞的重要性的,只是去看格律是否对上了,平仄啊押韵啊对仗啊都挺工整,可是自己写的这诗咋就看着象白开水呢?要说诗意,也高山流水的白云苍穹地写的手笔很大,可就是出不了彩,这是差在哪呢?是因为他没重视修辞。

 诗词乃文之精粹,其对语言的修饰要求、对诗文的谋篇布局的要求、以及对遣词造句的艺术要求,都是最高的。所用,“修辞”对与我们创作以及欣赏诗词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严重点说,没有修辞,就没有诗的存在。不要把修辞只是看做“比喻”“夸张”等一些修辞手法的代名词,其实,修辞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其艺术性,在于对思维模式的启发和发散。我们应该把修辞理解成艺术加工或艺术创造,那么,我们就从写作的第一个意念开始,就进入修辞阶段,用宏观的修辞概念来设计我们的艺术品---诗词,

 用具体的修辞方法来锻造雕琢它,从观念上重视起来它,会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精彩起来的。说句实在的,学习修辞,就是修炼自己的诗思,让自己以诗的思维来写诗。修辞的意义及重要性今天不多说了,关于这点,我可以写个长篇专著了,呵呵。今天主要是介绍学习近体诗所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段,概念是基础的,普通的,但是如何运用,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所在。在语文学上,修辞的手法分为很多很多的种类,据说,有六十三个大类,七十八个小类。那是玩《修辞学》的人所研究的课题,我们多数人没时间也没必要去搞的那么复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对我们写诗有帮助的一些手法,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自己的思路足够开阔,只要我们的艺术感觉足够灵活,我们也可以创造出一些“修辞”手法来。为修辞而修辞那就失去意义了,我们学修辞,是为了用,而不是修来修去把自己也修迷糊了。诗的美感是什么?想象,变化,含蓄,工稳,灵动……,如何更好地把这样的美感表现出来,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好,这些方法就是修辞手段。人们总结出来的修辞手法很多,我们只须关注下面这几个吧,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夸张、双关、对偶 、反复、引用、借代、反语……。其中最常见的也就是以比喻、夸张、拟人等为主了。怎么利用修辞手段,其实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谋篇设计而来的。对这些修辞法了解的多一些,可使用的写作方法就会多很多。比如这个“比喻”,还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同样是比喻,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就不同。

 要想采用“比喻”,就要明白哪些可以比喻,哪些不能比喻,因为首先要明白“比喻”的特点是什么,具体的说,就是用已知的材料去形容未知的事物。或者用具象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理论。比喻的前提条件是,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要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其本质又是截然不同的。

 举例来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人和人之间的交情深浅,交情的习性和特点,是比较抽象的,怎么形容?用语言描述难的,但是,借用一个“水”和“醴”(甜酒)这样具象的东西,就很浅显易懂地形容了出来。交情和酒水,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有浓淡之分。再看个例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这里是把梦和飞花做了比喻,把细雨和愁做了比喻。“梦”和“愁”是抽象的“意”,“飞花”和“细雨”是具象的事物,二者是不同性质的东西。“飞花”和“梦”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飞花的形态是种飘摇飘渺状,而梦给我们的感觉呢,也是一种迷离的飘渺的不定的状态,它们的“态”相同,就构成了比喻的要素。

 我们有时说某某的言辞比喻不恰当,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比喻和被比喻者间的共同点不存在或者很牵强。再者要注意,同样性质的事物之间,是不可以做比喻的,因为无须比喻。如果强加比喻,那就会形成累赘词语或者使人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若写成这样的句子“漫天云雾若秋霞”,这就使人看着别扭,霞和云,本质上没什么区别的。很多初学者在写作时常常出现类似的毛病。所以,明确清晰修辞方法的使用前提以及它本身的特点,是必要的。

 还有一个常用的修辞是“对比”(也叫映衬)。比如这句“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伟业)。白骨”和“红妆”对比够鲜明吧?一红一白,反差强烈,在色彩上,在蕴意上,也是截然相反的。同样在这句,“灰土”和“汗青”也形成了对比的关系。在这句里还应注意到,上下句的关系是对比的,而上句“白骨”和“灰土”却是协调的,下句“红妆”和“汗青”也是协调的。我们写诗时,切切要注意意象的协调关系。同时,“白骨”和“红妆”本也是一类事物,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人,只是相反的两个形象。

 也就是说,要想形成对比,需要有的比才可以。不是同一类的事物,是不可比的,这点也是需要注意的。相同的例子还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用多说,这样的对比描写会给人很深的印象的。我们前面说的“比喻”多用在一句之内,也就是说“比喻”多在句内完成的,而“对比”则不少是用上下句配合完成的,比如在我们律诗的上下句间,用上对比的手法,可形成醒目精神的效果,这在谋篇时可以多参考下。

 但是也不绝对,句内自身构成对比,也是有的,比如“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一”和“万”在数量上的巨大反差,“功成”和“枯骨”也构成了反差。强烈的反差,当使人印象深刻。句内的对比是强化句势,句间的对比,则可强化谋篇的力度。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我们再注意一个常用的修辞方法,就是“夸张”。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是个夸张的老手,他的老练之处在于夸张的很大,却让你觉得又很合理。谁的头发能有三千丈啊?这是明显的夸张。但是我们注意一下,头发的特点是什么,是“丝”,是长度上的概念,头发可长可短,这是头发的特点,所以,你写上十万丈长,人们也读的懂。但是,你要是不在它本身这个特点上发挥,而去写“白发十丈宽”,则是无厘头了,不依据所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而去乱夸张,那就必然会出笑话。

 李白还有一诗是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而来的黄河,那奔涌澎湃的气势当然可想而知了,黄河是天上流下来的吗?当然不是,他又是在夸张,但这种夸张托起了一种气势。他能托的起来,不是在于他夸张的多大,而更在于他夸张的合理。所以,我们在运用“夸张”这个修辞手法时,第一要注意的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所谓的合理,就是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某些特性,抓住一点,只要抓的准,随你怎么夸张了。

 如前所述,修辞的方法很多,但再多的方法也是人们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多做,了解,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能更好的运用它。尤其是在我们创作诗词作品的时候,展开思路,不是一句空话,就是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达到表现的目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黄永武老先生的《代字法》。

 炼字,炼句,修辞……其实这些概念本就没有大的区别。都是让自己的文字雕琢的更精美,更传情达意。黄先生的“字句锻炼法”,是个很实用的教义,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多参考一下,对自己的写作肯定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这里先罗列一下他的代字法:

 1,以蕴藉字代直率字。2,以生动字代平庸字。3,以空灵字代板滞字。4,以自然字代生硬字。5,以新辟字代熟见字。6,以蹠实字代虚泛字。7,以大方字代寒酸字。8,以谐合字代隔碍字。9,以曲指字代直斥字。10,以远嫌字代犯忌字。11,以当理字代悖理字。12,以变换字代重出字。13,以别义字代同义字。14,以切题字代虚泛字。15,以对称字代差半字。16,以异边字代联边字。17,以声响字代声哑字。

 我们只看他的这些提法,我们就知道,他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炼字,用什么方法来炼。我们还看的出来一些特点,就是推崇含蓄,忌讳俗白;推崇变化,忌讳呆板;推崇构架精致,忌讳散乱无局。炼字,就是在修辞,以字组词,以词成句,串句成诗。我还重复以前的那句话----炼字和谋篇是永远的课题。炼字离不开谋篇,炼字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谋篇的布局。谋篇离不开炼字,只谋不炼,那等于是空喊口号,因为一栋精美结实的房子,是需要用一砖一瓦构建起来的。

 比如我们看这第一个“1,以蕴藉字代直率字”,黄教授解释的是“蕴藉者含蓄有余之意也,其妙处在于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我们品味一下,近体诗所表现的美感特质,唐诗宋词的美学特点,不正是以含蓄为主体审美观吗?怎么含蓄起来?当然是要落实在每个字上,字的合理组合是“皮”,组合所产生的效果就是“意”,这个意,才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引用《白雨斋词话》中的话是:“后人为词,好作尽头语,令人一览无余,有何趣味?”。话不要说满,要矫情,要留余味,才为美,才为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此借徐志摩的一句诗,以言其美学通感,呵呵。

 不在此一一解读上面罗列的17条。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代字法》,这分条罗列的这字代那字,其实就是我们之前所讲到的炼字炼句及使用各种修辞。也包括了我们以前说的各种诗法在内的。被取代的都是不美的,或者是不协调的,或者是我们看着别扭的。比如“17,以声响字代声哑字”这在押韵篇中就提到过,还比如“14,以切题字代虚泛字”这在我们做章法,说谋篇时也提到过。还有一些诸如“2,以生动字代平庸字。3,以空灵字代板滞字。4,以自然字代生硬字”,其实按理说这都是基本的语法常识。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修辞范畴之内的。

 写一首诗或填一阕词,重要的是展开诗思。各种修辞方法,其实提供的就是各种思路。你若想采用“比喻”,那就发挥你的巧妙想象,比出个新,喻出个巧,不因循老调,道人所未道。巧妙的比喻,会使人豁然生趣,诗味倍增。如果你想采用“夸张”的手法,那就做好前后的铺垫,夸在“情理之中”,张在“意料之外”。令人一惊,使人一悟,给人一趣。诗词的修辞还讲究一个赋比兴,也是修辞概念。手段其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思维模式。修辞修辞,修的其实不仅仅是词儿,修的是思路,修炼的是一种底蕴和修养。


诗,为什么要讲究句型呢?它重要吗?其实,所谓的句型一说,是属于“句法”的范畴之内的。我们学习汉语语文都知道学习语法是必须的,学习英语,还需要英语所用对应的语法呢。一般的语法里讲究的多为主谓宾补状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如何合理地、合乎阅读习惯地、容易理解地、准确地组成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习语言,你是先知道了字(在英语是字母和单词),再组成了词或词组,语法的意义在于让你如何把词组合串联起来成为句子。诗之句法,道理是一样的。不要拘泥于那些所谓的几上几下的形式,那些讲什么“三上四下”“五上二下”句型的人,很容易把我们搞糊涂的。我们先把句法的概念和应用原理理解了,那么,我们自己就会编排出几上几下的的句型了。编排出几和几的组合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句法的运用原则,编排出精彩通顺的句子,这才是关键的。

首先,我们知道诗是文学的精粹,是文学中的文学。所以,诗的语言离不开基础的语法常识,但是又有自己独立的特点。诗之句法,来源于基本的汉语语法,所以二者是不矛盾的。用基本语法都说不过去的违背语文常识的句子,不要强自解释这是诗的语言,诗自有诗的法度,不是你自己想当然说了算的。

炼字”所指的字是虚字,也就是所谓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等等等。当然虚字包含的不止是这些。而我又强调过,寻常炼字主要是在针对动词、形容词、副词这几类词性的字。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其他的词性的字是被我们省略掉的,或者说被我们隐藏掉了。省略或隐藏不必要的词和字,就是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通俗点说,这叫精练。字句精练,是诗的主要特点之一。省略了的字,不等于不存在,它不在字面上,而在字意中。比如我们看一下子美的这句诗“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意象选的是桃花、杨花,以及黄鸟和白鸟,怎么形容他们互动的场景才好?用白话来形容得说一大堆,当然什么词(性)都得上来了。但是,我们看老杜只用了几个动词逐、落、兼、飞,就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描写,“细”是形容词这里有副词的作用,“时”是名词在这里也起副词的作用。其实我们再去多阅读一下唐诗就会发现,古诗中所用的虚字就是以动、形、副为主的。其他的如助词、叹词、连词等等基本属于被忽略的,因为精练的文字组合是不需要那么多罗嗦的。

所谓句法就是词的有效组合,是一种对口语的提炼和精致化,也叫句法结构。汉语语法是我们诗学句法的基础,所,主谓宾动状,什么主位结构、偏正结构、同位结构等等等这类知识是我们学诗句法的前提,忘了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补补中学语文课了,呵呵。

我们要在它的基础上讲我们近体诗的语法特点。近体诗的句法是什么特点呢?我们先从句间关系说起。我们都知道诗的组成结构,一般是两句为一个段落的。在律诗而言,我们称之为联,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那么,在每联的上下句之间就要有所关系及关联了。上下句之间的关联是必须有的,它们可以形成各种关系,比如连续式的,问答式的,呼应式的,倒装式的等等,下面就这几个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连续式句法。

我在学对仗的时候有一种叫“流水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都分别不是完整的,需要连续用上下句共同来表达才可以的。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再比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样的上下句连续表达的,或递进的的形式,我们称之为“连续式”句法。又叫“十字句”(五言)或“十四字句”(七言)。

二,问答式句法。

就是以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上句问后下句答,或者上句先立一“意象”,下句再就此发问。在七绝的转句,采用疑问句、否定句或否定之否定这类的句子,以使其转句突兀而吸引眼球。其实,也暗合了这样的句法。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这后两句,就是一问一答。这样的句型,其实是很刺激人的。可引起读者注意。这个“问”有没有答案,或者答非所问,其实都不重要了,没别的目的,就是想吸引起读者注意,呵呵。

这里强调一下,我个人的意见,是把“否定句”的句式也划到这类句法当中。其实所谓的否定就是一种“答”,至于问不问,谁来问,也不重要了。还有“否定之否定”的句式也同样划归这一类句法当中。所谓问答,不单纯的就是一问一答,问而不答,不问而答,答非所问,尽属其间。说到这,想说明一下,上面的“连续式句法”和这个“问答式句法”,一般都适合用在律诗的起联或尾联,或者用在绝句的前两句或着后两句,但是尽量别重复用哦,呵。

三,呼应式句法。

所谓呼应,就是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比衬,对比,或者其他的有明显内在联系的。比如我们前面举的例子“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就属于这种句法。“桃花、杨花”和“黄鸟、白鸟”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看老杜的原诗是: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是它的颔联,其实他这联还属于“自对格”,写的是花落无声息,鸟鸣有色香啊。色、香、声、形样样俱全,桃花红杨花白,陪上黄鸟和白鸟,上下翻飞,上下句的结合才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景色。上下句各自独立而互相呼应。通过这个颔联,我们也知道了“呼应式句法”的意思,再举几个例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

这种呼应式的句法,多数用在律诗的中二联处。所谓呼应者,和对仗的意思也差不远了,用在需要对仗的颔联和颈联,正合适。这样一说,起联尾联适合用什么样的句子,中间两联适合用什么样的句子,绝句的句子适合什么样的(我可以单独另讲),我们至少有个大致的概念了吧?不是绝对的,只是一般的适用,算是推荐使用吧。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比如“倒插式句法”(倒装式),比较特殊,这里不一一做介绍了,有时间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专题探讨。

近体诗的句型一般会分为以下几种,五言的有“上一下四型”“上二下三型”“上三下二型”“上四下一型”,七言的有“上一下六型”“上二下五句型”“上三下四句型”“上四下三型”“上五下二型”“一三三句型”“一四二句型”“二二三句型”“二四一句型”“三一三句型”,凡此种种。

这么一罗列,看着发蒙不?呵呵。其实,我个人认为啊,根本不需要去记住这些的。这无非就是几个数字的来回组合而已。把个五言或七言的句子,给打零散了,来回拼积木。有的“老师”啊,只教有多少种句型,而不告诉你他为什么这么划分,其实是在愚弄学习者呢。或者,他就是这么死记而来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分。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根据近体诗平仄分布的规律而来的,这在我的第一次《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就说到了。我当时提到了一个《平仄谱》,其原则的第一条是

“每句中的字,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看到了吧?所谓的句型,就是根据这个而来的。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那么,两个“两字”合用就是“四”,把“三”还可以拆成“一”和“二”,如此这般,来回组合。这么详细的分类,其实意义不大的。比如杜甫的一联诗“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正规的句型分类,可以算做“上五下二型”,也就是分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但是,我可以不可以把它看成“四/一/二型”呢?试一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二/二/一/二型”,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那么句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去理解

一,声韵特点。古典诗词,可吟可诵可歌可唱。其实吟诵的要点也是要把握其平仄的节奏和节点。也就是“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还比如这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我们读来就应该读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如果真的吟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那么前五个字不间歇的连读读,实在是不美了,也不符合吟诵之法则。

二,词组特点。前面说了,句子的结构是由词或词组组成的,那么把这组合的每个单元自然划分,就可以了,因为一个单元基本是一个意思要素。比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这句,我们可以自然地分成上二下三句型“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再比如“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根据词组的意思,我们也很容易把它看成“上四下三型”。如“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三,句型错落。句型的划分不难理解,也好划分。重要的是,要适应上面两条的特点。同时,避免雷同。形成对仗关系的上下句,句型一定要一致,出句是四三型,那么对句也一定要四三型。但是,上联如果是四三型,下联就尽量避开这种句型。

句型的变化,其实是近体诗灵活度体现的重要特点。句型的意思,其实性质是节奏度的把握,你反来复去的总是那个节奏,多单调啊。句子写的再美,读来也感觉不舒服,是吧?常常你还找不出不舒服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句型惹的祸,呵呵。更何况,形式上看,近体诗每句的字数一样,平仄又是限制的,押韵也是限制的,对仗的缺点也有呆板的一面,你再不在句型上找点变化的突破口,那不使自己的诗成为榆木疙瘩了吗?

其实,我们写诗讲究句法(包括句型),重要的不在起“法”字上,而在于其变化规律上。前提是尊重基本的汉语语法规则,修炼的是凝练精致的功夫。”。寻常闲时,我喜欢看些《诗话》,比如,《四溟诗话》《麓堂诗话》《後山詩話》等等,其实很有趣的。

这里,借用古人言,说俺心中话。作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一》中说到:“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