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础(四)
(2022-07-26 21:59:5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格律诗基础(四)
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不仅我们写近体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工对”也叫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什么是“六相”呢?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呵呵。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词类相当”,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这里也资料性的介绍一下: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一般的讲,在律诗的颈联是需要“工对”的,现在我们写作时,一般对词类的对仗放的比较宽,所以,词类不相当,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目的是为了使诗避免死板,灵活运用。只要其他几“相”符合,我们就认可。
二,宽对
就是对“六相”要求的比较松,不那么严格。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如果难以“工对”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这样看比较笼统,其实,所谓的宽对,还有不避重字的,比如岳阳楼上有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上下句都有这“天下”二字,但是读起来不仅不感到重复,还别有气韵。写楹联这样的是允许的,但是写近体诗就尽量不要这么“宽”,如果词宽,也要在结构上扣合回来,再宽也不能不成对,是吧?
好,现在再说一下其他的对仗的形式:
1,流水对
先说“流水对”,因为这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对仗形式。我个人感觉“流水对”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较紧密,既不容易产生“隔”而相脱,又不容易产生“合掌”,因为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所以,采用流水对,可以轻易避开上面的那些诗病,还能使诗意变化多样,富于动感,呵呵。
流水对,也称为“十字格”。也就是说,十个字描述一个意思。当然这是对五言近体诗而言的,七律七绝也是可以采用的。流水对的上下句共同来完成一个意思的描述,上句不说完,下句接上继续说,谓之“流水”,涓涓不绝之意也。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再看一个“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如是种种。
2,实字对
这简单,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上实对下实。比如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里基本都是实字为主吧。再看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是同样类型。
3,虚字对
和上相反,以虚字为主。我们前天讲《炼字?的时候举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虚字对,杜甫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再看一个“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再再看一个“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这两个类型,没什么意思,实字多了就是实字对,虚字多了就是虚字对。不多说了。
3,连珠对
“连珠对”说白了就是“叠字对”,上叠对下叠,形如连珠串。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3)隐隐凡尘如错我,悠悠仙界枉飘香。
(4)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4,隔句对
这样的对仗很有意思,它还有个名称叫“扇对格”,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样交错开来对的。这样的对仗,多是用在绝句上的,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比如看这个例子:
(1)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我们找出他的对仗是,“去年花下流连饮”==“今日江边容易别”,“暖日夭桃莺乱啼”==“淡烟衰草马频嘶”
再看一个例子:
(2)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再找出它的对仗关系,“昨夜越溪难”==“今朝逾岭易”,“含悲赴上兰”==“抱笑入长安”。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再看两个认识一下它,很有趣的:
(3)
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4)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5,借韵对
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呵呵。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再看“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这里用“鱼”来对“爵”。都是假借的字,当做一趣,可游戏心态而观之。古人也爱自己糊弄自己。
其实,除“借韵对”之外,还有“借形对”,“借通假字对”,等等,找个理由沾边就赖,呵呵。不一一举例了,研究楹联的朋友可以多去找些资料琢磨。
6,数字对
这个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再如“三生石畔俗缘短,七夕桥头世约长”,还比如“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数字对上数字,其实是属于词性相同的这六相要求之一,这类的对,其实不足以单独列类的。这里,初学者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在所有的数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不论是多大的数字。
7,意对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宽对”,对意不对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比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里“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是在意上对应起来了,但是字词上却不很工整。
8,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谓之“交股对”。比如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我们看到了吧?“多”适合对应“少”字,但“多”在对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而“密”和“疏”也是这样错开的。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词性的,只的因为意相近,不适合直接对应,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那么,“多少”和“密疏”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
个人认为,其实这样的“对”也不必成为单独一类。还比如这联“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也属于一种“自对”的形式,“密”对的是“少”,“多”对的是“疏”,如果强性叫他“交错对”或“交股对”有点勉强了。这和观赏的角度有关吧?
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只组上面几种的大致介绍,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询资料,方便的很。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所以前面我说的个人偏爱流水对,也是力图使诗句灵活起来。我们在讲押韵的时候,说了一些变例和特殊情况,在讲平仄拗救的时候,也说过一些特殊的变例,比如“特拗”等。在讲对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变例,同样,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如何使用,见仁见智,随自己喜欢吧。至少,我们应该知道这些。
1,全篇都没对仗
这很特殊吧?但是平仄押韵等还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你称它为歌行?古体诗?都很勉强。例子之一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2,蜂腰格
这是只颈联对仗而其他的联不对仗。例子是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3,偷春格
起联对,颔联不对。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例子:
寒食月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还有一些如仅起联不对,余三联皆对的;仅结联不对前三联都对的,其实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从对仗角度看,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针对律诗“对仗”的呆板性,人们并不是束手就擒的,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手段的,守住基本准则,守住律诗之典型的美学标准,但是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要求,创造了各种变格和变体。古典诗歌,呆板吗?枯燥吗?如果还这么认为的话,还认为“词可害意”的话,那只能说你无知了。
为诗者,对仗为重中之重。如〈四溟诗话〉所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的法门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对仗也好,平仄之法也好,都应该以七律的正规形式为基础。有的人动辄搬出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等等,高谈阔论,以偏而概全,借以试图轻视诗之法度。其实是不懂近体诗之体裁的真正性质,真正的美学意义。高喊“意”为先,其他的都可以不顾,这种做法和说法,非常之不好。
修辞,是个文学概念。说简单点,就是修理句子,对语言进行修饰整饬,以使得语言达意,表达效果好。怎么叫表达效果好呢?也就是指它要准确、可以理解、有感染力,重要的是,它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是修辞的一般概念。往大点说呢,修辞可以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的修辞。而我们学习的近体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高端形式,它对文字表达性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写文酌字,离不开修辞,写诗更是需要修辞,写近体诗,说句白话,那玩的就是修辞。
诗,为什么要讲究句型呢?它重要吗?其实,所谓的句型一说,是属于“句法”的范畴之内的。我们学习汉语语文都知道学习语法是必须的,学习英语,还需要英语所用对应的语法呢。一般的语法里讲究的多为主谓宾补状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如何合理地、合乎阅读习惯地、容易理解地、准确地组成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习语言,你是先知道了字(在英语是字母和单词),再组成了词或词组,语法的意义在于让你如何把词组合串联起来成为句子。诗之句法,道理是一样的。不要拘泥于那些所谓的几上几下的形式,那些讲什么“三上四下”“五上二下”句型的人,很容易把我们搞糊涂的。我们先把句法的概念和应用原理理解了,那么,我们自己就会编排出几上几下的的句型了。编排出几和几的组合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句法的运用原则,编排出精彩通顺的句子,这才是关键的。
首先,我们知道诗是文学的精粹,是文学中的文学。所以,诗的语言离不开基础的语法常识,但是又有自己独立的特点。诗之句法,来源于基本的汉语语法,所以二者是不矛盾的。用基本语法都说不过去的违背语文常识的句子,不要强自解释这是诗的语言,诗自有诗的法度,不是你自己想当然说了算的。
炼字”所指的字是虚字,也就是所谓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等等等。当然虚字包含的不止是这些。而我又强调过,寻常炼字主要是在针对动词、形容词、副词这几类词性的字。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其他的词性的字是被我们省略掉的,或者说被我们隐藏掉了。省略或隐藏不必要的词和字,就是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通俗点说,这叫精练。字句精练,是诗的主要特点之一。省略了的字,不等于不存在,它不在字面上,而在字意中。比如我们看一下子美的这句诗“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意象选的是桃花、杨花,以及黄鸟和白鸟,怎么形容他们互动的场景才好?用白话来形容得说一大堆,当然什么词(性)都得上来了。但是,我们看老杜只用了几个动词逐、落、兼、飞,就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描写,“细”是形容词这里有副词的作用,“时”是名词在这里也起副词的作用。其实我们再去多阅读一下唐诗就会发现,古诗中所用的虚字就是以动、形、副为主的。其他的如助词、叹词、连词等等基本属于被忽略的,因为精练的文字组合是不需要那么多罗嗦的。
所谓句法就是词的有效组合,是一种对口语的提炼和精致化,也叫句法结构。汉语语法是我们诗学句法的基础,所,主谓宾动状,什么主位结构、偏正结构、同位结构等等等这类知识是我们学诗句法的前提,忘了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补补中学语文课了,呵呵。
我们要在它的基础上讲我们近体诗的语法特点。近体诗的句法是什么特点呢?我们先从句间关系说起。我们都知道诗的组成结构,一般是两句为一个段落的。在律诗而言,我们称之为联,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那么,在每联的上下句之间就要有所关系及关联了。上下句之间的关联是必须有的,它们可以形成各种关系,比如连续式的,问答式的,呼应式的,倒装式的等等,下面就这几个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连续式句法。
我在学对仗的时候有一种叫“流水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都分别不是完整的,需要连续用上下句共同来表达才可以的。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再比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样的上下句连续表达的,或递进的的形式,我们称之为“连续式”句法。又叫“十字句”(五言)或“十四字句”(七言)。
二,问答式句法。
就是以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上句问后下句答,或者上句先立一“意象”,下句再就此发问。在七绝的转句,采用疑问句、否定句或否定之否定这类的句子,以使其转句突兀而吸引眼球。其实,也暗合了这样的句法。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这后两句,就是一问一答。这样的句型,其实是很刺激人的。可引起读者注意。这个“问”有没有答案,或者答非所问,其实都不重要了,没别的目的,就是想吸引起读者注意,呵呵。
这里强调一下,我个人的意见,是把“否定句”的句式也划到这类句法当中。其实所谓的否定就是一种“答”,至于问不问,谁来问,也不重要了。还有“否定之否定”的句式也同样划归这一类句法当中。所谓问答,不单纯的就是一问一答,问而不答,不问而答,答非所问,尽属其间。说到这,想说明一下,上面的“连续式句法”和这个“问答式句法”,一般都适合用在律诗的起联或尾联,或者用在绝句的前两句或着后两句,但是尽量别重复用哦,呵。
三,呼应式句法。
所谓呼应,就是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比衬,对比,或者其他的有明显内在联系的。比如我们前面举的例子“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就属于这种句法。“桃花、杨花”和“黄鸟、白鸟”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看老杜的原诗是: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这是它的颔联,其实他这联还属于“自对格”,写的是花落无声息,鸟鸣有色香啊。色、香、声、形样样俱全,桃花红杨花白,陪上黄鸟和白鸟,上下翻飞,上下句的结合才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景色。上下句各自独立而互相呼应。通过这个颔联,我们也知道了“呼应式句法”的意思,再举几个例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
这种呼应式的句法,多数用在律诗的中二联处。所谓呼应者,和对仗的意思也差不远了,用在需要对仗的颔联和颈联,正合适。这样一说,起联尾联适合用什么样的句子,中间两联适合用什么样的句子,绝句的句子适合什么样的(我可以单独另讲),我们至少有个大致的概念了吧?不是绝对的,只是一般的适用,算是推荐使用吧。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比如“倒插式句法”(倒装式),比较特殊,这里不一一做介绍了,有时间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专题探讨。
近体诗的句型一般会分为以下几种,五言的有“上一下四型”“上二下三型”“上三下二型”“上四下一型”,七言的有“上一下六型”“上二下五句型”“上三下四句型”“上四下三型”“上五下二型”“一三三句型”“一四二句型”“二二三句型”“二四一句型”“三一三句型”,凡此种种。
这么一罗列,看着发蒙不?呵呵。其实,我个人认为啊,根本不需要去记住这些的。这无非就是几个数字的来回组合而已。把个五言或七言的句子,给打零散了,来回拼积木。有的“老师”啊,只教有多少种句型,而不告诉你他为什么这么划分,其实是在愚弄学习者呢。或者,他就是这么死记而来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分。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根据近体诗平仄分布的规律而来的,这在我的第一次《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就说到了。我当时提到了一个《平仄谱》,其原则的第一条是
“每句中的字,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看到了吧?所谓的句型,就是根据这个而来的。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那么,两个“两字”合用就是“四”,把“三”还可以拆成“一”和“二”,如此这般,来回组合。这么详细的分类,其实意义不大的。比如杜甫的一联诗“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正规的句型分类,可以算做“上五下二型”,也就是分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但是,我可以不可以把它看成“四/一/二型”呢?试一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二/二/一/二型”,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那么句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去理解
一,声韵特点。古典诗词,可吟可诵可歌可唱。其实吟诵的要点也是要把握其平仄的节奏和节点。也就是“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还比如这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我们读来就应该读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如果真的吟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那么前五个字不间歇的连读读,实在是不美了,也不符合吟诵之法则。
二,词组特点。前面说了,句子的结构是由词或词组组成的,那么把这组合的每个单元自然划分,就可以了,因为一个单元基本是一个意思要素。比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这句,我们可以自然地分成上二下三句型“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再比如“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根据词组的意思,我们也很容易把它看成“上四下三型”。如“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三,句型错落。句型的划分不难理解,也好划分。重要的是,要适应上面两条的特点。同时,避免雷同。形成对仗关系的上下句,句型一定要一致,出句是四三型,那么对句也一定要四三型。但是,上联如果是四三型,下联就尽量避开这种句型。
句型的变化,其实是近体诗灵活度体现的重要特点。句型的意思,其实性质是节奏度的把握,你反来复去的总是那个节奏,多单调啊。句子写的再美,读来也感觉不舒服,是吧?常常你还找不出不舒服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句型惹的祸,呵呵。更何况,形式上看,近体诗每句的字数一样,平仄又是限制的,押韵也是限制的,对仗的缺点也有呆板的一面,你再不在句型上找点变化的突破口,那不使自己的诗成为榆木疙瘩了吗?
其实,我们写诗讲究句法(包括句型),重要的不在起“法”字上,而在于其变化规律上。前提是尊重基本的汉语语法规则,修炼的是凝练精致的功夫。”。寻常闲时,我喜欢看些《诗话》,比如,《四溟诗话》《麓堂诗话》《後山詩話》等等,其实很有趣的。
这里,借用古人言,说俺心中话。作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一》中说到:“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