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律诗基础(三)

(2022-07-26 21:54:5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格律诗基础(三)


关于炼字,一句话“谋篇和炼字是永远的课题”。写诗,格律等基础性的知识都是“硬性”的,其实,只要用功,是不难掌握的。但是,有的人格律也熟了,对仗也会了,押韵也能比较准确地押了,可是写出来的诗,就是没有诗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甚至,大白话入诗,也可以合上平仄,也可以在格律上符合啊。这是因为,他不会炼字。

 那么,什么是“炼字”呢?炼字是个诗词学的的术语。其实,通俗点说,就是写诗填词时,对所选用的字的挑选和修改。如何去挑最好的“词儿”来写自己的作品,就是炼字。

 我们一般把所有的汉字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实字”,一类叫做“虚字”。实字,是指着字本身具有一定意义的字,比如名词,代词,代名词。比如“山、水、日、月、花、春、秋、鸟、张三、你,我,他们……”等等。这类字,经常构成了我们写作时的主体.写山,写水,写你,写我,写神仙。怎么运用这实字,其实是属于我们上周讲的“谋篇”的问题。实字的选用问题不叫炼字,真正诗学上所说的炼字,其实是指着炼虚字。

 我们下面所要关注的,就是虚字!那么先知道什么是虚字。很简单哦,除了上面说的实字,其余的都是虚字了。比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等。一首诗里,实字是骨架,虚字是脉络和筋,虚字才是使诗意灵动起来的关键。比如说一个“山”有什么意思?但说它是“大山、小山、高山、秃山、青山……”这一加上虚字,就把山给说的清晰逼真了起来。再比如说一个“笛”字,这有什么意思呢?一个乐器而已,但是如果说成“横笛、吹笛、弄笛、奏笛……”,那是不是就生动了起来?怎么来形容这个“笛”?怎么让它动起来,让它具有精彩的灵动?这,就是炼字!字炼的好,你的作品就生动,不会炼字,就写不出好诗来。所以,炼字,真的真的很重要的。

近体诗分为五言和七言的两种。传统上的说法是,五言要炼第二、三字,而七言,要炼二、四、五、七字。其实,想开了,就不必拘泥什么位置了,可以肯定的说,炼字是不分什么位置的。我的建议是,见虚字就要去“炼”,而不管它在第几个字的位置上。 

比如我们看老杜的一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上下句第一个字就是动词。看他这字用的怎么样?开句一个“映”字就使句子活了起来,下句一个“隔”字领句也非常到位。这个“映”字呼应了尾字的“色”,没有映哪来的色?而“隔”字,和后面的“音”字扣合了起来,前后照应,浑然一体。炼字怎么炼?炼字,其实就是要让诗意变的更和谐,更具有整体的灵动的流动感。我们还要注意这“映”与“隔”的关系。这是一个对仗句,关于对仗,我们下节课再具体的讲,但是,我们要注意上句用了“映”字,下句就不要用同类的字来写了,如果下句写个“照”,那和“映”就是一个意思了。

上下句之间,首先要避免的就是重复的意象和重复的动作,这可是常见的“毛病”哦,上句写什么意思,下句换个词儿还写它,我们把这叫什么?叫“合掌”,这是写近体诗时一定要避免的。诗意是要变化而丰富的,你在一个意象上转来转去的写起来没完了,那你的诗还有什么看头?上下句之间,可以写成递进的关系,形成一个连贯的“流动感”,可以写成并列的关系,但并列不等于相同。还可以写成对比的关系,总之,是要错落开。错落而不失去联系,是关键。所以,炼字的好坏,也决定着谋篇的成功与否。 

再看老杜这句,有了“映阶碧草”,才有了“隔叶黄鹂”,怎么联系上的?上面有“草”,下面有“叶”,上句写的“映”其实形容的是草,下句“隔”的叶,才有了来源。上句写色,下句写音,按现在的话讲,这视频和音频都给你整全了,搭配的又是这么协调,这诗句能不活吗?这诗能不好看吗?

我们都听过贾岛炼字的故事,他因为“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而挠头不止,我们现在常说的“推敲”二字,就来源于他炼字的故事。他还道出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叹。我们写诗,立意容易,措辞却难。只随意而写,常常却用辞不工或出律,如果只去琢磨词儿了,却往往伤了我们的气格,使原来的立意跑了调。辞和意,总是很难协调起来,这就是初学着面临的一道门坎儿。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解决方法只有八个字---丰富底蕴,换位思考。

[丰富底蕴],就是多做积累哦。要炼字,你首先得有字可炼,汉字的特点是非常有趣的,同音不同义,同字不同义,同义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你掌握的越多越好啊。比如一个“说”字,你可以写成“讲”写成“言”写成“曰”“云”“侃”“喷”“吹”“撂”“描”“道”……呵,还有很多,用在你的诗句里,哪个最恰当呢?知道的多,选择余地就大。所以,可供选择的材料你得备足了。 

除了一个“说”字,你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可以形容“说”的,你不知道它有这么多的变身,你拿什么去炼字啊?除了这个字,你没有别的字可选,当然觉的诗难写,更难修改了。再看前面说的贾岛,他呢,也只是会在“推”和“敲”二个字上打转,怪不得他要“一吟双泪流”呢,能不愁哭了吗?

其实,除了“推敲”二字,他还可以选别的字啊---“鸟宿池边树,僧寻月下门”不好吗?还可以写成“僧移月下门”“僧踢月下门”“僧扶月下门”“僧依月下门”“僧开月下门”“僧呼月下门”……呵呵,多了去了。我这有点玩笑了,但是要说明的是,我们炼字用心痴迷的精神可以学它,炼字的方法却不可以学他。我们可以比他选择的范围更大更丰富。知道的词越多,炼字的底气就越足。

[换位思考],是提高炼字能力的关键所在。如果觉的自己想不出好词的时候,就要换个角度去写它。写同一个动作,换个角度去看去写,那动作表现的效果就不一样了。换个角度,再换个角度,再再换个角度。就好象去摄影,选个最佳的角度去拍照,拍出的照片就是最佳的。最佳最妙的角度去看这个动作,那这个动作就是最精彩的。把这个动作相应的词用上,就是炼出了好字了哦。比如我们写一个燕子和树的关系,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这场景色。

我们可以写成“紫燕穿林过”,这个穿,是形容燕子的动感。我们还可以写成“林间藏燕影”,还可以再换几个角度去写它“燕语枝前闹”“雏燕鸣春柳”“雨燕擦梢影”等等等等。我自己匆忙写的例子不算精彩,只是提示一个写作的思路。我们还说前面讲的贾岛的“推敲”。“推”和“敲”,是说这位和尚深夜归来临门而做的动作,是直接推开好呢?还是先敲敲门好?贾岛犹豫的是这个。但是我们放开思路,把视线放在和尚身上,用一个“寻”字,则可写出另一个态势,是说他找不到回家的门了,或他夜行寻宿呵。写“踢”呢?则可以表现另一个情景,比如《水浒》里的鲁智深回寺院,那就得又砸又踢,呵呵。再比如我上面选一个“扶”字呢,也可以形容他夜不成寐,或者说他忽有佛悟,扶门而望哦。

根据自己的立意,换个角度,多点想象,炼字,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如果不以炼字为难,那么写首好诗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哦。我们感觉自己词汇量不足的时候,我们就用“换角度”的方法来弥补。其实,写诗就是写的灵气。什么叫灵气呢?八面玲珑,角度多了,思路就开了,灵气自然就在其中了。

看李白,看杜甫,看白居易,他们写的诗,有多少生字难字吗?他们会的字,我们也会哦。他们比我们强在哪呢?他写的诗,炼的字咋就那么精彩呢?根本原因是,他会换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山,用山来说话,可以把别人换成自己,用自己来写别人的话。把话说回来,动词,形容词,本身就是一种变化性的词,我们何不以变化的角度来运用它们呢? 

我们再看一个“来”字,我们可以把它写成“去”字,因为我们把方位变化一下,就可以了。把来字可以写成“上”字也可以写成“下”字。“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下”就相当于一个“来”字或者一个“去”字哦。我们长说“北上”和“南下”,这里的“上”和“下”,其实也就是来来去去啊。

在我们写诗的时候,也要这么去思考,去想象,去联想,那么,我们的诗必然也就会灵活了起来。

炼字,是个长期修炼的课题,说到底,它本质上不是个方法的问题,而是个思维模式的问题。我们学习写诗,其实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训练的这种思维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思”。多去读那些经典的名篇佳作,去注意那里面的虚字是怎么运用的,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可以试着去给他换一个,看看是不是会更好。


 炼字

  今天继续和大家说练字。上次大致上讲了炼字的意义和基本思路。这炼字于诗而言,怎么看重它都不过分。写诗高手和初学者的区别在哪?主要体现在炼字上。一个字可以救活全篇,一个字可以带来一番新的境界,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常有人说,写诗要重意境,可以不拘泥字句或者格律,其实这是很不负责的说法。意是什么?于诗而言,再高深的意也是要靠一个个具体的字的组合来表现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字炼好了,才能表达好你的诗意。如果不讲究字,随意堆砌,那么你再丰富的想象,再好的意,也只能留在你的脑子里,而化不成好诗。所以,写好诗的基础是炼好字。炼字,其实就是在炼意。

           

   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打太极拳有个说法是重意不重形,我觉得这和我们写诗的道理是一样的。太极拳是个意念拳,由于意念领先,它能起到意、气、形融贯一体,对气敷全身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但是意念领先的前提是对拳练多年,动作(形)正确,而在练拳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人而言的。如果叫初学者去重意,那么他本人就不会太极拳规范的拳架(形),不明白形与意的关系,所以用重意之词只能去吓唬初学者。太极拳"形"的质量,决定于意的质量,形正,意就正,形乱意必邪。

       

   诗是什么?诗言志,诗写的就是意,诗意诗意,所以诗当然以意为重。但是诗也要有形的,诗形不正,诗意也是必邪。诗形是什么?当然是指诗之体裁的合体,诗句的合理通顺,以及诗中每一字的具体运用。字炼的越好,意就表达的越贴切,越传神。

           

   我们欣赏诗歌的思路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呢?很自然,我们会先看语言,再看意象,再再品味意境,最后才感受情感。看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的语言组织,语法不通,语句乱堆,生硬之词随意凑,那么,第一印象就得不了高分,语言都不过关,你就没资格喊什么意境为重这样的口号了。语言组织得当,才能塑造好意象以及意象间的关系,意象与意象间的合理而巧妙的互动,才能塑造出诗之意境。诗之意境出来了,诗意的情感也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了。

           

   在上次讲时说到,炼字指的就是炼虚字,诗的炼虚字,其实主要是指炼的是动词和形容词。虚字本身是无意义的字,是配合实字而具有意义的。所以,炼字时,其实还是要结合实字一起炼的。贴合实字展开想象,那么,虚字的运用就能使我们的诗灵动了起来。我们先看一个例子体会一下。看看杜甫的一首诗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们先注意一下他的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对星和月的描述是用垂和涌来表现的,叫我们来写星写月,一般是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吧?他描述的前提,是建立在平野阔的基础上,星悬高空,与平野阔(写成平面的感觉)构成了立体的效果,这星好象要往下掉一样,这样的形容,生动异常。月涌呢?月从江边升起,就好象在江中升起一样,江水滔滔,托月而起,一个涌字,平添了如许的动感。

           

   我们再看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我在上周讲课时说过:他写的诗,炼的字咋就那么精彩呢?根本原因是,他会换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山,用山来说话,可以把别人换成自己,用自己来写别人的话,看李白写诗,其实就是这样,他正是以物观物,所以才不知何者是自己,何者是山,才会这样忘我与投入。这是一种投入状态,也是一种闲适的心境,他将自身的这种闲化为了云之闲情,化自己为云,所以他写出了孤云独去闲。这种将感情移到了身外之物上去的写法,在美学上,叫移情。再看起句的众鸟高飞尽,鸟高飞而渐渐淡出视线,一个尽字写出了这种淡尽的形态。一尽一闲,呼应得当。

           

   好,我们举上面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几个问题。

       

   五言诗,炼虚字主要在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上炼的,这是传统的说法,而我们这两个例子正是一个炼的第二字,一个炼的第五字。以后凡写五言,在这些位置上有虚字(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就多加推敲,因为对五言而言,这位置也算是个多变的节点。

           

   五律炼第二字,还可以参考下面几个例子:

   

   水廻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廻,度(孟浩然)

   红入桃花嫰,青归柳色新。---入,归(杜甫)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动(王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孟浩然)

           

   五律炼第三字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连,送(李商隐)

   青天回玉垒,远树出华阳。---回,出(王渔洋)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有,自(杜甫)

   藏舟移夜壑,华屋落泉台。---移,落(黄庭坚)

           

   五律炼第五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流(王维)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湿,寒(杜甫)

   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劲,归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轻

       

   关于七律,多在第二,四,五,七字上炼。多读读古诗,例子到处都是,我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只看两个在在第七字上的虚字的炼法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远,疏(高适)

       

   看这上句青枫江上秋帆远,前面是青枫江上秋帆几个物象的陈列,最后用一个远字便将他们合理的布置起来了。对句白帝城边古木疏也是这样的功效。前面是实字组合,最后这个字是虚字。断句可为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远是形容秋帆的,疏是形容古木的,而前面青枫江上和白帝城边,起着状语的作用。语法清晰,层次分明。

       

   再看一个: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隔,遥(杜甫)

           

   断句和上面是一样的,一个隔字透出了不得相见的悲凉,一个遥又写出几许孤身寂寞之感。

           

   还是强调一个观点,炼虚字,最好是见虚字就要炼,虚字是随着实字走的,是意象间的纽带和脉络,没有好的虚字的炼,那所写的意象就是死气沉沉的堆砌。而上面说的五言或七言的几个关键位置,是需要重点注意,多加推敲的。炼字,就是炼意,虚实结合,先立象(实字),再炼字(虚字)。

           

   这里看一个炼虚字的特例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

           

   这是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中的颔联,看看这里虚字的运用,这一联中除了时、雪,客、春外余下十字皆为虚字,颈联更狠,上下句分别只使用了一个实字岁、乡,有《诗话》对其评道: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其实,一个句子里,特别是在七律中,可能不止有一个动词,需要炼的可能有两处。下面把这样相关的例子罗列一下。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句子中,不适合出现三个以上(包括三个)的动词。两个动词,足以表达出你要表达的任何意思了,如果你意犹未尽,那就请把多余的动词放在其他的句子里去。习惯上,我把这包含动词太多的句子称为多动症。这一点,我着重强调,因为我见到的初学的朋友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虽然这不是绝对的,比如上面举的杜甫的这个例子就含有三个以上的动词,但是,多动了,我们很难掌握,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很多诗病的原由皆是因为动的太多了。所以,我再三的强调这点。

           

   炼双字,有下面这些类型,

   

   1,炼第一、第五字。2,炼第二、第五字。3,炼第二、第七字。4,炼第三、第六字。5,炼第四、第六字。6,炼第三、第七字。

           

   我们着重看一下炼第二第五字,因为这是比较常见的,其余的就不一一举例了,炼双字时,重点注意的是动和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2,炼第二、第五字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移开,绕识。

   

   秋入园林花老眼,茗搜文字响枯肠(黄山谷)。----入花,搜响。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冷苦,空干。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王渔洋)。----合壮,连昏。

   

   灯昏山鬼逼,雨止蛰龙还(王渔洋)。----昏逼,止还。

           

   看前人的句子怎么炼的,对我们是个借鉴。读到精彩的句子,我们就要习惯地看看它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看他的动词和形容词是怎么运用的?想象力的发挥,其实多源于这里。

           

   下面说一下关于诗的诗眼的问题。我们前面所说的炼字,其实炼的是什么?就是在炼诗眼。

           

   什么是诗眼呢?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实,所谓的诗眼,就如这龙的眼睛一样。看诗,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体现诗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个字。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点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古人炼字,讲究的就是点眼一说。诗眼这个词是宋人提出来的。苏东颇的话是天工忽向背,诗眼七增损。南宋的范成大的形容是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比如杜甫的诗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溅一惊皆为眼也。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寒和老把诗给带活了。宋朝人论诗,把诗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称为"诗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见精神。眼睛有神,人才精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有光彩,也须看诗眼所在,诗眼是诗歌的神采。

           

   诗眼,其实还分为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句中眼是基础,篇中眼是精髓。炼诗眼,炼的还是虚字。我们主要是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多下工夫。下面举例中,以句为例的是看句中眼,以全篇为例的,我们找的是篇中眼,这点说明一下

           

   我们先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里哪个字最关键,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在这个悔字上。一个悔字把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炼的就是动词。训练自己,读诗时要善于找出诗眼所在,下笔时,也会比较注意锻造这个诗眼,让我们的诗有眼,我们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好诗都会有诗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无神。

           

   再看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要找这里的诗眼,我们自然就看到了逐字和带字,这两个字使诗活了起来。逐和带是这里的诗眼。逐有追逐的意思,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人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他们,(二个带字是重出字,后面我们会讲他的用法)同样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了秋日之柳的不幸。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感。

           

   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醉花阴》,这是一首重阳词,其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思妇形象与凄凉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人比黄花瘦实际上已经成为经典用语了,皆因为这个瘦字。

           

   咱们再看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鸟鸣涧》。这里最具动感的是哪个字呢?对,是这个惊字。惊字用得好,好在其反衬的效果,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炼诗眼,不是仅仅炼动词,还要炼形容词和副词,比如我们看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直写的是烽烟劲拔、坚毅之美感。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感受,用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直一圆,亦刚亦柔,写的是相当强的震撼力。

           

   关于副词的炼,我们可以看柳宗元写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字是哪个呢?是这个独字。既有狐独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换用别的字,就难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独字提领出了全篇的精神所在。

           

   写诗炼字,近体诗每个字都应该是有自己独到作用的,所以,避免重复就是要从炼字做起。炼字,就是精炼你的诗句。我在以前说过,从格律上而言,五律只不过是七律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而已,格律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你写的七律如果真的可以去掉前两字而变成五律,那你这七律写的就是失败的,就不成为其诗。如前人所言所谓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联珠不断方妙,写成的诗要字字都有用,一字都省略不得才为好。

               

基础知识

   

   对仗

   

   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不仅我们写近体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介绍一下楹联的相关内容。

           

   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汉典,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不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很象。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而对仗呢?是指诗词写作或楹联写作时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要求如前民间所述---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一致,避免重复。对仗,是在对偶的基础上的一种写作手段。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近体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近体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近体诗格律的时候,我们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全篇无对仗的,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

           

   现在喜欢楹联的朋友很多,平时交流时也多以出句对句而娱乐交流。我常对喜欢对联的朋友说,去学格律诗吧,学会格律诗,对联是很容易掌握的。因为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近体诗)。对联用的也是律句,不仅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近体诗所要求的一样,比如,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对联仅仅就那么几个字,难不成写完了还需要说明一下自己采用的是新韵?这岂不大煞风景?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如果熟练了近体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近体诗的基础,如果不懂近体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不精通近体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关于对仗,总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对仗方法,都是依据这样的原则,离不开这样的范畴---格律、句意、内容、语体、句式。

       

   下面做具体的对仗方法介绍,大体上先说一下工对和宽对:

           

   一,工对

   

   工对也叫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什么是六相呢?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呵呵。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词类相当,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这里也资料性的介绍一下: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一般的讲,在律诗的颈联是需要工对的,现在我们写作时,一般对词类的对仗放的比较宽,所以,词类不相当,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目的是为了使诗避免死板,灵活运用。只要其他几相符合,我们就认可。

           

   二,宽对

   

   就是对六相要求的比较松,不那么严格。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如果难以工对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这样看比较笼统,其实,所谓的宽对,还有不避重字的,比如岳阳楼上有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上下句都有这天下二字,但是读起来不仅不感到重复,还别有气韵。写楹联这样的是允许的,但是写近体诗就尽量不要这么宽,如果词宽,也要在结构上扣合回来,再宽也不能不成对,是吧?

           

   好,现在再说一下其他的对仗的形式:

           

   1,流水对

   

   先说流水对,因为这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对仗形式。我个人感觉流水对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较紧密,既不容易产生隔而相脱,又不容易产生合掌,因为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所以,采用流水对,可以轻易避开上面的那些诗病,还能使诗意变化多样,富于动感,呵呵。

           

   流水对,也称为十字格。也就是说,十个字描述一个意思。当然这是对五言近体诗而言的,七律七绝也是可以采用的。流水对的上下句共同来完成一个意思的描述,上句不说完,下句接上继续说,谓之流水,涓涓不绝之意也。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再看一个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如是种种。

           

   2,实字对

   

   这简单,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上实对下实。比如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里基本都是实字为主吧。再看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是同样类型。

           

   3,虚字对

   

   和上相反,以虚字为主。我们前天讲《炼字?的时候举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虚字对,杜甫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再看一个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再再看一个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这两个类型,没什么意思,实字多了就是实字对,虚字多了就是虚字对。不多说了。

           

   3,连珠对

   

   连珠对说白了就是叠字对,上叠对下叠,形如连珠串。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3)隐隐凡尘如错我,悠悠仙界枉飘香。

   (4)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4,隔句对

   

   这样的对仗很有意思,它还有个名称叫扇对格,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样交错开来对的。这样的对仗,多是用在绝句上的,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比如看这个例子:

           

   (1)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我们找出他的对仗是,去年花下流连饮==今日江边容易别,暖日夭桃莺乱啼==淡烟衰草马频嘶

           

   再看一个例子:

   

   (2)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再找出它的对仗关系,昨夜越溪难==今朝逾岭易,含悲赴上兰==抱笑入长安。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再看两个认识一下它,很有趣的:

           

   (3)

   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4)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5,借韵对

   

   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呵呵。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再看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这里用鱼来对爵。都是假借的字,当做一趣,可游戏心态而观之。古人也爱自己糊弄自己。

           

   其实,除借韵对之外,还有借形对,借通假字对,等等,找个理由沾边就赖,呵呵。不一一举例了,研究楹联的朋友可以多去找些资料琢磨。

       

   6,数字对

   

   这个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再如三生石畔俗缘短,七夕桥头世约长,还比如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数字对上数字,其实是属于词性相同的这六相要求之一,这类的对,其实不足以单独列类的。这里,初学者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在所有的数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不论是多大的数字。

           

   7,意对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宽对,对意不对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比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里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是在意上对应起来了,但是字词上却不很工整。

           

   8,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谓之交股对。比如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我们看到了吧?多适合对应少字,但多在对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而密和疏也是这样错开的。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词性的,只的因为意相近,不适合直接对应,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那么,多少和密疏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

           

   个人认为,其实这样的对也不必成为单独一类。还比如这联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也属于一种自对的形式,密对的是少,多对的是疏,如果强性叫他交错对或交股对有点勉强了。这和观赏的角度有关吧?

       

   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只组上面几种的大致介绍,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

       

   1,全篇都没对仗

   

   这很特殊吧?但是平仄押韵等还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你称它为歌行?古体诗?都很勉强。例子之一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2,蜂腰格

   

   这是只颈联对仗而其他的联不对仗。例子是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3,偷春格

   

   起联对,颔联不对。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例子:

   

   寒食月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还有一些如仅起联不对,余三联皆对的;仅结联不对前三联都对的,其实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从对仗角度看,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针对律诗对仗的呆板性,人们并不是束手就擒的,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手段的,守住基本准则,守住律诗之典型的美学标准,但是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要求,创造了各种变格和变体。古典诗歌,呆板吗?枯燥吗?如果还这么认为的话,还认为词可害意的话,那只能说你无知了。

           

   为诗者,对仗为重中之重。如〈四溟诗话〉所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的法门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对仗也好,平仄之法也好,都应该以七律的正规形式为基础。有的人动辄搬出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等等,高谈阔论,以偏而概全,借以试图轻视诗之法度。其实是不懂近体诗之体裁的真正性质,真正的美学意义。高喊意为先,其他的都可以不顾,这种做法和说法,非常之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