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础(二)
(2022-07-26 21:42: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格律诗基础(二)
押
如果说一下近体诗押韵的基本法则,几句话就可以了:1,首句可押可不押,2,余则仅限逢双句押韵,且只能押平声,3,一韵到底而不许换韵。这是基本规则,是必须知道,简单。要写近体诗,遵守就是了。不遵守也可以,那你就别标上什么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这样的字样,也没人说你半个不字。
基础一至三讲了声韵,讲了平仄,还讲了拗句和拗救。其实,在诗的美学意义上,就是“诗韵”。在音律上,通过平仄的排布,我们找到了起伏感,找到了节拍感。这种起伏的跌宕最后由韵脚做一休止符,打了一个小结。每间隔一句都有这个小结的存在。每个小结(韵脚)都要有相同的貌,也就是同一韵部的字。诗句之平仄起的是发散的作用,是动态。而韵脚(小结)的收束,则起到的是凝聚的作用,是统一的作用,这是静态。所以,诗律是由这一动一静二部分而构成的。诗韵也就包含了这“动”和“静”的二部分。这说明了什么?在需要“动”的时候你别停,在需要“静”的时候你一定要静的下来。
动和静之间是要配合好的。具体落实在诗句里的字上怎么理解呢?重要是考虑不能互相干扰和替代。比如在句子中不是韵脚的地方也使用了韵字,也就是只能用来收束韵尾的字,这在后面我们会讲到,这叫“挤韵”。这样,就使得动和静之间不能清晰地分出层次感了,拿句音乐上的话来说,是浑浊音。还有,有时候我们在诗中使用一些叠字,或重出字,这叠字以及重出字,其实也构成了局部的韵区,使用得好,可以利于韵脚的突出,使用得过多或不恰当,对韵脚的收束也能起到干扰的作用。还有一些句中字对韵脚起干扰作用的现象,我们会在后面一一介绍。
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保持韵脚字的独立性(不被干扰)和配合性(收束),要从诗之整体上来看待“韵”的表现。
上面这些是我从音律协调的角度,来说明对诗起到的协调作用。其实,还有一种“韵”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却能感受到的,那就是诗之韵味。这其实是一种意境的流动感。这关乎到诗之整体的谋篇以及造句炼字。它是诗之意和境的高度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果。通过景物的转化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并通过这种景物的推拉转换,来渲染并衬托出一种“意”的存在。表现得体,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韵味。是诗意的流动韵,而不是单靠韵脚而生拉强扯的韵脚钉子。我们可通过一首绝句来品位一下。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句字上看,这篇绝句写什么“意”了吗?没有,字面上根本没写什么感啊思啊的。这四句完全是对景色的描述,对景物的转换如同镜头的切换和推拉。景景不同,又景景相扣,一脉相承。通过这一连串的景物及人物动作的组合,我们自然就感受到了一种“意”的存在——诗里表现的,那是一种思念啊。
诗意的递进和层次的表现,就是诗之韵味。
关于押韵的要求,前面说了,就那么几条,很简单。在这里再强调一下相关的法则和注意事项。
1,我们写作近体诗所用的韵部蓝本,是《平水韵》。至于什么《佩文诗韵》啊什么的,其实还是《平水韵》。《平水韵》里对韵字的划分共分为106韵部,上平下平各15韵,平声字共30个韵部。因为我们写近体诗一定要押平声字,所以,要尽可能地熟悉哪些常用的字是哪一韵部的。
在这里要说明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平水韵里的上平声和下平声的分开,仅仅是因为字数多,而做的分部,比如“下平一先”完全可以认为是平声第十六部。这上平和下平,与现代汉语拼音里的阴平和阳平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平水里,其调值的高低不作为划分的标准,二者并不存在任何对应的关系。古声里讲究的是四声,平、上,去、入,平就是平,在任何古典诗词对声调的讲究中,不会再细分上平还是下平。有机会我再为大家讲一下近体诗写作的“四声递用法”,就是用这四声的错落和搭配,来使诗句读起来更有韵味。而在“四声递用法”中,平也仅仅做为一声而已。
2,关于仄韵诗。原则上,根据平仄分布等格律的规律,是可以用仄字压韵的。但是,我们不把这类诗划为近体诗的定义中。仄韵的律,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律,仄韵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古句。其押韵的方法,还是要押在双数句上,关于起句押不押韵,和近体诗大致相同,五言的多数不押,七言的多数首句入韵。关于仄韵诗,我们这里不多做探讨。
押韵,我之所以强调它重要,我还在前面自己造了个词儿叫“找韵”,其实,我这么讲是有原因的。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犯一些在押韵上的错误,这类错误都属于诗病。作为基础知识介绍,我在这里为大家说一下,都有哪些易犯的错误。
落韵,也叫出韵。这个很好介绍,因为近体诗的押韵就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那首七绝: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韵字“屏、荧、星”都是在《平水韵》的“下平九青”之内的。比如,把这第二句的“流荧”换成“流莺”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诗意,而是指这样押属于“落韵”了,因为“莺”字是在“下平八庚”部里,押韵,是不能乱串门的,否则就是犯病了——诗病。
(二)戒“凑韵”。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
诗的韵脚,一定要稳!诗句就是在盖高楼,你乱凑合的韵字,就是伪劣原材料,盖出的楼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很破坏诗体哦。
(三)戒“重韵”。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春风化雨润花香”,次句你又写上了“蜂蝶穿梭只为香”(我为举例而现编的句子),把这“香”字来回的用,烦不烦啊?没别的字啦?这一戒简单,除非初学,犯此错的人还不算多。现在我们严格要求避免重韵,其实,古人写诗时有时是不忌讳重韵的,比如诗圣老杜就常有重韵的字,这点,咱不学他。
(四)戒“倒韵”。这也是个常见的诗病,这是说,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儿颠倒着说,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字的习惯顺序。有的词字正反都没关系,有的就不行。把“山川”写成“川山”难受不?把凤凰写成“凰凤”可笑不?你再把“麒麟”给写成“麟麒”试试?一切以自然本真为美,不可为押韵而生造。
(五)戒“哑韵”。怎么说呢,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着就不喜欢,读着也不响亮,就别强用它了。“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袁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还是借用袁老先生的话来说一下“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偶尔玩玩文字游戏可以,但是真要写出一首好诗,那些“僻韵”的选用其实往往会破坏你的形象的。
(七)戒“挤韵”。也叫“犯韵”或“冒韵”,这个诗病,我在前面讲“找韵”的时候提到过。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不然在音上犯重了,读之不美。下面以一首诗来做例子: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韵,但是起句和承句里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是“挤”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八)戒“复韵”。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还比如,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
我们把“押韵八戒”给介绍完了,其实,关于押韵,还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不在这一一介绍了。但关于押韵,有个总的思路是,注意音节的响亮,注意意思的通顺和明白,再注意一下韵字与诗意的配合度。韵字和诗意如何有关系吗?当然有!不同的韵字,其实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比如,在写忧愁伤感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多选用下平十一尤、下平十二侵。要是想写欢快明朗一些的情绪呢,就可参考选用“覃、东、江、阳”等这类的韵。我们还是参考一下古诗话有关这方面的言论“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自己多写,多琢磨,会有自己的体会的。
关于近体诗的押韵,我们强调的是不许换韵,要一韵到底。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如同我们前面对平仄规律的要求那样,有时是允许有有些变化的,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拗救以及特拗的情形。押韵,其实也不完全是死板的,有时也是允许有些变化的。这样逃出基本法则的一些变例,我们称为特例,不推荐初学者使用。但是,我有必要介绍一下,以丰富我们对押韵的知识的掌握。
(一)孤雁入群格。意思就是,起句如果押韵的,可以选这个诗所用韵部以外的字来押起句的韵。就是可以借别的韵部的韵。可以随便借吗?不可以,要求是只能借“邻韵”。
举个例子: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起句的韵脚“降”,是上平三江韵。而后面第2第4句的韵脚都是下平七阳韵。这样起句借韵的就叫“孤雁入群格”
(二)孤雁出群格。全诗其他韵不变,而只有最后一句(结句)的韵脚借韵的,叫“孤雁出群格”。这里要求,所借的韵还是“邻韵”。道理和上面那个差不多。
看例子:
寂寂无聊九夏中,傍檐依壁待清风。
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
(三)进退格。这种格式的押韵,只能在律诗里用,绝句不可以。律诗不是有四联吗?第一联用一个韵,第二联用其他的韵。第三联再用第一联的韵,第四联用第二联的韵。这样二个韵交替着用。这叫进退格。仍然看个例子: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看到了吧?“难”“寒”是上平十四寒里的韵,而“山”“还”是上平十五删里的韵,交错使用,一进一退,谓之“进退格”是也。
(四)辘轳格。律诗可分为四联,前两联用一韵,后两联用另一韵,这叫辘轳格。二韵之间仍然要求是邻韵。
还有一些如葫芦格等,甚至还有一些变例是押三韵的,在这我们读古诗的时候也是偶有所见的。所有这些变例都不推荐使用,尤其是初学者,可以知道有这种变化的情况,但是正规训练时,尽量不要去变。
谋
关于近体诗的学习,懂了声韵,格律的平仄和拗救,押韵。这些好学不好学?说真的,好学,容易学,其实,要想搞懂这些,只需要肯下点工夫就可以。不管目前每个人的诗学程度高低如何,只要花点时间就能搞懂前面讲的所有的问题。
因为这都属于近体诗的工具性的知识。现在我们来捋顺一下我们先前学到的东西:讲了声韵是为平仄辨别打基础,懂了平仄我们就可以学习格律了,学习格律,我们还得辨别什么是拗句,我们如何拗救。还有关于押韵方面有什么注意的问题,“押韵八戒”,以及关于押韵的一些变格。
我们注意到没有,这些知识有什么特点?这,主要是对字的声的研究,也就是对字本身的研究。认识了平仄,知道了格律,还学会了拗救,还懂得了押韵,我们就会写近体诗了吗?不行,远远不够的。
我们写诗不是做文字游戏,不是搬弄声调玩游戏,我们写诗主要的目的,是写意!常言说的一句经典台词是“诗言志”,这里的“志”是什么?是情、是意、是感觉、是想象、是我们心中的各种活动,诗的主要功能是写它。
所以,写诗须先立意,知道我们要写的是什么,我们的每个字都要围绕着这个“意”去写,那么我们就不会只顾忙于码字而不知所云了。
说情绪,说感觉,说意,怎么说?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玩意儿,我们要把它表现出来,而且还要表现的好,表现的精彩,还要用近体诗的形式来表现,怎么做?这就得好好策划一下,设计一下,安排一下,这叫什么?这叫“谋篇”——以后我们常用的术语哦。实施这个意的具体过程,我们就叫它谋篇布局。
谋篇有那么重要吗?是的,对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说,谋篇,无疑是第一重要的问题。所谓谋篇,其实就是研究如何搭建我们诗的构架,诗是一个整体,是个系统,它是需要有结构要求的。
写诗就如同去盖一个房子,房子不需要结构吗?不需要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吗?当然需要。写诗,更需要!诗的结构还有个学术名称,就叫“章法”。
说一个人办事办的好,我们会夸他做事有条不紊,精到老练。说一个人不会办事,我们就会说他办事没章没法的,就知道胡来。写诗,也就是这个道理。不按章法来写,那就是胡来。不善谋篇的人,不论他的格律知识玩的多么熟练,在诗学上,都难以登堂入室。
在这里,就是要把这个“谋篇”重视起来。以后我们写诗、读诗、点评诗,都要先注意谋篇这个环节。诗以谋篇为第一要务,其他的,都是皮毛。现在,结合我以前的一些关于谋篇的论述,对谋篇的基本概念及近体诗谋篇之法做如下介绍。
其实,起承转合不仅仅用在近体诗的写作上,填词遵循的也是它的法度,词的章法种类虽然比较多,但也多以上景下情为主体的,上片多为铺垫景色、埋下伏笔,下片多为抒情达意写心绪。词的过片,无疑就是起承转合中的那个“转”。
深谙其法的人,把它看做是个自然规律,理解它、尊重它而灵活运用它。粗知皮毛而一知半解的人,则把它看成是固定呆板的枷锁、矫揉造作形式。理解的深浅是由知识底蕴而决定的,
近体诗的形式中,我们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对律诗而言分别称为——1,首联(起联),2,颔联(承联),3,颈联(转联),4,尾联(结联),对绝句而言则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结句。从这可看出,在名称上,已经把章法的概念融合进去了。
一,诗的起。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头。万事总要有个起端,文章总要有个开篇。我们看那说书的人,把那醒木“啪”的一声使劲一拍“话说……如何如何”,这就算开场了。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简单明了。
关于诗的起法有多种,个人体会,一般的情况下,七律的“起”适合平铺而起,淡然而起。
因为相对于绝句而言,七律就相当于“文”的性质。起的不必过于惊涛骇浪般那么突兀。因为空间相对充足,为诗意的精彩做好足够的铺景造境是必要的,用起的平淡来衬托后面(转结联)的精神高远,波峰汹涌,它起个对比的作用。
这样表现出诗的起伏感,也就形成了诗的音乐性——“意”的旋律美。这也适合那种起的闲云出岫、轻逸自在的气氛。
而七绝,则需要起的精神一些了。因为字数少,没有足够的铺垫空间,所以要先声夺人,起的适宜“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四溟诗话》说的“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我认为也是主要针对七绝而言的。
七绝写作与其他近体诗还有所不同,他表现的立体感尤其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七绝才是诗,而七律则是文了,呵呵。不同于五言的是,不论是律还是绝,七言诗的起句一般都是押韵的,目的主要是为诗的韵律感定个基调。其效用相当于音乐上定个音阶,高八度还是低八度,这种比喻是种意会的感觉吧,呵。
五绝是近体诗中字数最少也最难写的,它的起,反而不需要象七绝之起那么突兀惊人了,这有点“返朴归真”的味道。五言诗,因为字数少,单句本身的节奏感施展不开,空间不够。所以,它的特点是让句和句之间形成错落感,节奏的表现是交给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落差表现的。
所以,五言的起句多为仄收而不适宜押韵的。五律五绝皆如此。五绝的起,语意要平实,但音节要突兀。
关于诗的起法,再简单介绍一下几种方法:
1,明起——所谓“明起”,是开篇就将题面说出,不加任何掩饰。起句直入主题,适合初学诗者,简单。
2,暗起——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
举例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
3,陪起——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
举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起句不说“寒食”,而用“春城飞花”由来写眼前之景色,从而引出题目来
4,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来
举例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5,引起——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举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诗的承。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在绝为句,下同),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
先看个例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来看这颔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就是承接首联“花乱飞”的“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一脉相承。
再看个七绝的例子: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目是个“怨”但起句却不写怨,却写了个“不知愁”,是就是前面讲“起法”时说的“反起之法”。这里,我们注意一下第二句,用凝妆上楼的姿态,接着描写那个“不知愁”。意思很连贯吧?至于真不愁还是假不愁,那交给下面处理。承,的任务就是接和续。
一般的来讲,起联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承联呢,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的充分一些,铺足它。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转”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你要是铺的过分夸张了,突兀了,整大了,后面的“转”就不好处理了。
如果后面再重新来描述景色,或铺垫情绪背景,则使诗意为之一顿。失之流畅,这就难看了。
强调一个观点,就是诗的每联每句甚至每个字,都要是要为主题服务的。不论是正写反写,不论是用赋、用比、用兴,你都要时刻想着“扣题”。起和承是这样,转和结也一样。“承”的概念就说到这吧,不难理解的。
三,诗的转。诗的“转”非常重要。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转的基础是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两联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这就相当于跳远。跳远比赛时我们看到运动员都需要有个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提速,为这一跳而提供能量。跑的慢了,跳的就不远了。助跑速度快了,跃起时在空中的时间就长,还可以潇洒的空中漫步几下呢!
起承转合中的转,就相当于这一跃。而起联和承联,就相当于助跑了。
所以,“转”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诗本身是个一整体,是句及联的有机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联各句,各司其职。在转这里,担当的就是要出头露脸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好好“包装”它,让它精彩亮相。
律诗的特点,讲究的是工典之美,其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形式上看这两联有统一协调性。但如果你真的把两联写成一个模子,那就失败了。因为,颔联和颈联是需要有个变化,在对仗的形式上,在句式的组织上,在意的表达上,都要有个落差,要有变化。
所以,在律诗中,诗意的转是相对平稳的,有框架下的转。转的比较斯文
绝句,尤其是七绝,转就要格外的强调“突兀”的特点了。
七绝的特点与律不同,它不需要那么慢条斯理的含蓄工典。因为绝句字少,所以要想把诗意充分表达好,就要鲜明。在转处,更要使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惊,这样才能达到适合它体裁的应有的艺术效果。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常见的,是采用“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等等。这类的句子,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从构建诗意的角度来说,就是突出“亮点”,写七绝,其实就是盖高楼。而转句,就是最高层。
七绝的转句往往是和结句配合起来的。有时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至于五绝,前面说了,五绝的要点是四句之间整体的错落感。转的作用另有不同。它重在音节的把握上,必要时,可以考虑用哪种声调更合。
1,进一层转法:就是在转处进行递进式的描写。重要之点是与前面起和承的联系连贯,可以避免转的飞了。这属于比较工稳的转法。
举例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主题是月夜,第一第二句是从正面写的,而第三句从“月夜”进一层落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此来触动春愁。这类的转法,称为“进一层转法”。
2,退一步转法:是从题目的本意退一步来叙述。主要是从时空变化上落笔,用时差位差来表现,或者提出一种假设来转。有时可以相当于我们写作文时说的那种“倒叙”等等。目的还是形成一定的变化。
举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3,反转法: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
4,扩转法:就是从转句起,扩大描写的范围。
四,诗的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是第四句,在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结有千种,毫无模式可言,也举不出什么类型的代表作品为例。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于七律而言,因为经常起的比较平稳,所以结的也往往淡然而收。余味淡雅,意境悠长。律的结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结论,或由此展开的联想。有时,律诗的前几联都用来做铺垫性的描写,而把转放在了结联上。对前面的描写做一总的意念上的提升。
但于绝句而言,往往的配合转句而来的。或做一问一答,或做自由发散。不一而足。章法,是前人的总结。互相借鉴,理解会更深一些。
先重申一下关于声韵的一个概念性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近体诗写作要用《平水韵》,填词的时候要用《词林正韵》(其实也是平水韵),而不能用“新韵”。使用“新韵”写诗填词的朋友,最常见的一个理由就是,现在时代变了,口音的变化要适应现在的语音而不需要拘泥于古音。这看似很有改革精神,其实,这是不懂近体诗为何物的表现,也是不了解汉语语音发展史的原因。
近体诗分为五言和七言的两种。传统上的说法是,五言要炼第二、三字,而七言,要炼二、四、五、七字。其实,想开了,就不必拘泥什么位置了,可以肯定的说,炼字是不分什么位置的。见虚字就要去“炼”,而不管它在第几个字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