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其实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的,比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近体诗了,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
近体诗,是诗歌众多体裁中的一种,是自唐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近体诗的几个特点: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所有的近体诗,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以不押韵的。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
4,在律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
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学习近体诗,首先要知道一个工具,就是《平水韵》。因为近体诗里的平仄认定是不以汉语拼音为准的,每个字的平仄认定,都是以旧韵为准。《平水韵》就是这样一种旧韵的韵书。需要做的是知道它,而且学会通过它来查找确认哪个字是平声,哪个字是仄声。不要求很快把它背下来,但是要求尽快熟悉它。《平水韵》是配合古典诗词而产生的专用的韵书,学习古典诗词,一定要认识它,熟悉它,甚至记住它。诗乃韵文,近体诗又是对韵的要求非常严格的一种诗歌体裁,不熟悉平水韵,就不等于真正认识古典诗词。所以,要想真正学好近体诗等古典诗词,必须熟悉平水韵。
汉语发音大致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这三个阶段。上古音主要是指秦汉时期的发音,那时候没有什么韵书。中古音是指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唐宋。那以后的直到本20世纪初,都属于近古音。近体诗是起源并成熟于中古音这一时期,唐诗宋词为我们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学习写作,也更多的是为了掌握学习欣赏他们的能力。所以,要对中古音有所熟悉和了解。《平水韵》就是在这个时期编撰而成的,旧韵和现在的读音有很大的区别,特别在入声部分,因为现在汉语里取消了入声,而学习近体诗,以及填词等,又必须认识入声。怎么办呢?
声韵,是现在学习近体诗必须先解决的第一关。也必须把被取消的入声从现代汉语读音中区别出来,找出来,还原它。其实,《平水韵》中平上去声与现在的读音是大致相同的,主要是这个入声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慢慢熟悉它,哪怕强记它,也要把它记住。
其实,区别入声也不是那么可怕的难。其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通过字形上的辨认,就可以掌握很多,比如,“白”字是仄声,含有“白”字的汉字,大多是仄声,如“泊、隙、舶、帛、伯、柏、铂”等,再比如,“弗”字为仄声,那么,含有“弗”的字基本上都是仄,象“拂、佛,怫”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只要用心,还是可以方便记忆的。
通过“反切法”的学习,我们更能知道哪些字是平和仄,甚至哪些属于入声。什么是“反切法”:反切法,就是以二字连读而成一字的声音,用前一字为声母(子音),后一字为韵母(母音)。慢点读是为二音,连续急读就成一个音了。比如:“田”字为“徒年”切,“偶”为“五口”切,“妻”字为“千西”切,“扭”为“你有”切,“兼”为“基添”切,“租”为“尊乌”切,“庚”为“歌亨”切等。平时不少字,我们都通过汉语拼音把它读成平音,比如白、竹、托、德、笛、蝶、喝等等。但是在平水韵中,它就是仄音字。为什么呢?通过网络上的“汉典”,或者《说文解字》来看看它的反切。试着用反切法读着试下,就会感觉到,它的确不是平声字。
要从头学起,要先去认识唐宋时期之中原古音,再以它去诵读唐诗宋词,则一经出口,平仄立判,且亦最具有准确性。平、上、去、入四声,是汉字读音的最大特色,也是构成中国诗词最丰富之声调与节奏的元素。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傲视寰宇,历经千载而传诵至今,主要在于这个独特声调所构成之抑扬顿挫之旋律。不过音韵这道关,难以在古典诗词的殿堂上登堂入室。不论你自诩为多么有学问,自诩为多么文采飞扬,不识平水韵,不通古音韵,你的学问都是虚的,而你就是个诗词的门外汉!
简单说一下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就是以两平两仄间隔分布的规律来分配字句的。个别处有调整,但是总的原则是这样的。(以下所说的平和仄,都是以《平水韵》为准的,请注意。)
所有近体诗的句式,只有这样的四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所有近体诗所用的句子的平仄,都是由这四种组成的。五言的,只不过是把前面2个字去掉而已,其余是一样的。很好记吧?在初学近体诗的时候,都会按照一个什么平仄格律表去比照着写,其实只要稍微用心理解一下,那个平仄格律表,就会发现一点用处都没有。
首先记住这四种句式,如下: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
关于“对”和“黏”的概念,知道了上面句式,再理解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黏”,那么,就知道了什么是格律,也就记住了格律,从而可以扔掉“格律平仄表”了。就可以开始卸掉包袱,轻松写诗!
近体诗的诗句都是成对出现的。其实,近体诗就是可以看成是“联”的组合。这里所说的联,是指句子和句子的平仄对应关系。怎么对应呢?就是上下句的字平仄要相反,就是“对”。比如起句我们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第二句)该用什么?对!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句平仄相反,这叫“对”,上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呢,那下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了,很简单吧?
第一句如果用的是平字收尾的,就要押韵。比如我们用了这个“仄仄平平仄仄平”,那我们第二句是偶数句,也要平声收尾,用哪个呢?本着平仄相反的原则,我们自然会选择“平平仄仄仄平平”。请注意,平仄相反,主要是指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而且,所有近体诗的句子句式,都是这四种组成的,那么选择对的关系,也只能在这四句中选。第2、4、6字对应上了,就OK了。这样,1和2句对,3和4句对,5和6句对,7和8句对,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的。除了第一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单数句只能仄收,也就那两个选择“1,平平仄仄平平仄”和“4,仄仄平平平仄仄”,双数句只能是平字收尾,也只能有两个选择“2,仄仄平平仄仄平”和“3,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是近体诗中所谓的“对”。诗毕竟是诗,它不是单纯的“联”的堆砌,它是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把这些“联”连接起来的,就需要所谓的“黏”了。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平仄相同(也是看第2、4、6字判断)就叫做“黏”。2句和3句,4句和5句,6句和7句。平仄同,这,就是所谓的“黏”。对是相反平仄,黏是相同平仄。简单,好理解。
好,知道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黏”,就可以写诗了。上面四句格式中,拿出任何一个作为起句的平仄,那么,这一首诗的平仄关系就确定了。写律,按这规律写八句就行了,写绝,写四句。平仄表,还有什么用呢?格律已经在脑子里了。
平仄与拗救(上)
格律诗(近体诗),自然要说起格律。因为,只有具备“格律”要素的诗体,我们才称之为诗。那什么是格律呢?说白了,格律就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格律来自音乐,格律的老祖宗就是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历代学人总结了古代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咱这里引用一下汉典对它的定义——“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外国诗歌也有自己的格律”。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之平仄排布规律,也叫“平仄谱”,它的基本原则如下:
1,每一句中,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这个好理解。格律诗只有七言和五言二种(其他的如六言的不论),那么就是每句只能是七字或五字。按两平两仄相间分布就可以了,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么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间有三平或三仄的也有啊,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以七言为例,这种排列组合只有四种形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换句话说,所有的近体诗的句子的组合都是由这四个平仄句式组成的。五言的,只不过去掉前面二个字而已。这么看也就简单了,近体诗的句子的平仄怎么分布,不去研究也罢,只须把这四个记住就OK了。其实,仔细看,只须记住两个就可以了,另外两个,只是他们相反的。比如,记住
(1)平平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
把他们的平仄换一下,就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相当的好记,根本不须费力气的。
2,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对。
这条解释一下:格律诗的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如七律五律是八句的,七绝五绝是四句的,排律可以长达十句以上,那么,它也只能是双数句。这样,从起句开始,那这些句子就是成对出现的,在律诗中,每一对句子我们都称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的每个字,与对句的每个字要平仄相对,也就是相反。其实,不需要每个字都对上的,我们主要看的是上下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是否“对”上了。其余的第一、三、五、七字,不一定要完全对上,其变化规律,在后面再讲。尤其重要的,是看第二字的平仄,一定要相对。这就是近体诗中常说的“对”。
3,上连的对句与后面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
上面一条说的是“对”,这条说的其实就是“粘”。前面讲到,近体诗的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由每一个“联”组成的,那么,近体诗毕竟不是“联”的散漫组合,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联和联之间要有所联系,也就是需要把每一“联”粘连起来才好。粘连的方法就是---“上连的对句与后面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相同者,即浑为一体,也就粘连了起来。这就是近体诗中的常用术语“粘”。
好,现在再把近体诗的基本要求温习一下: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所有的近体诗,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以不押韵的。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
4,在律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我们以后有专门课程讲授。
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知道了上面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了近体诗的格律是怎么回事了。说复杂也不算复杂,说不复杂吧,刚一接触也会有点发蒙。其实,重要的还是依仗基础一中的声韵知识。写近体诗,每个字的平仄都是有要求的,该用平声字,就不要选仄声,这样两平两仄的节拍性的分布,就形成了近体诗音乐特点的旋律美感,读来自然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因为每个节拍主要是由二个字组成的,平平或仄仄,那么,这第二个字就是这个节拍的节点。平[平],或仄[仄]。所以,节奏感主要是体现在这节点之上的,这每个节拍的第二字,在我们的句子里,分别就占据了第二,第四,第六的位置。因此,我在前面强调,所谓近体诗的“对”和“粘”,主要是看它的第二、第四、第六字。每一联的上下句间,这几个字“对”上了,基本就能合上律了。前一联的后句,和后一联的前句,这几个位置上的字的平仄相同了,那么,也就是“粘”上了。最后一字是韵字,或者是仄声收句字,我们另会根据押韵规则来约束它,前面的第一、第三、第五字呢?一般就可以轻松些不要求那么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呵呵。二四六尽量不要马虎,该平不能仄,该仄不能平,要鲜明啊。单看二四六这几个位置的字,只能有这样的表现---“平仄平”,或“仄平仄”,非此,即判为不合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挺好记,也是一般判断格律诗是否合律的常见方法。但是,它不是很绝对的,有两点必须要注意到:
1,不能犯“孤平”。
什么是“孤平”呢?,就是前后两字都是仄声字,而中间夹一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句中如果犯了“孤平”,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拗句了。“拗”是啥意思?别扭,不顺口呗!句中有拗即是病。严格的说,标准的理想的格律诗,是不能有拗句存在的。但,这样的标准型的格律诗,使在唐诗三百首里,也找不出来几首的。写诗嘛,言的是个心情,干吗那么束手束脚的这么严格呢?所以有这么一句是“拗而能救,既不算拗”,松绑了。在七言诗中,第一个字离音节比较远,它的平仄如何完全可以不用管它。那么,第二个字犯“孤平”是被允许的了。对七言诗而言,主要是看第四个字,如果犯了“孤平”,那就是拗句了,这是必须要补救的。而五言诗只是七言诗去掉前两个字而已,那么,对于五言诗,就是第二字不能孤平了(4-2=2)。如有孤平出现,就算拗句。而拗句需要采取不久措施的,称作“拗救”,给救回来了,那还算合律的格律诗,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出律诗了。
2,不能“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三平尾”或“三仄尾”,就是句子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连续用三个仄声字。尤其是“三平尾”是近体诗之大忌,是不可救之拗句,所以坚决要避免,必须的。但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可以逃过这样的约束,那就是对专有名词开绿灯。如果出句为三仄尾,那么对句则以三平尾来救它(值得商榷的说法)。下面有几个例子可以参考一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
仄仄仄
平平平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
甫
仄仄仄
平平平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仄仄仄
平平平
这几个例子,属于特例,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轻易去试,养成习惯就不好了,坏了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了。其实,在唐诗里,下三仄和下三平,也不少见的,但多见在五言近体诗中,七律很少见到。古诗中,三仄尾常见,三平尾少见。延习下来,形成这样的概念,“三仄尾”尽量避免,但是不算大错,“三平尾”绝对禁止,救无可救。
下面不妨再列几个“三仄尾”的例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是韦应物的。
仄仄仄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这是刘禹锡的。
仄仄仄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老杜的。
仄仄仄
下面,我们以前面所列的四种七言的平仄句子为例,说一下近体诗的“拗”的情况有哪些: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
@ x
@
@
x
说明:
一,下面标
@ 的字,是可平可仄的,不算拗。二,下面标注上 *
的字,是必须要拗救的,而且是可以救的字,救的方法有“自救”和“对句救”两种。三,下面标有 x
的字,是无法救的拗了。该仄的时候给整成平了,那就是“三平尾”了,该“平”的时候给整成仄了,那就是“三仄尾”了。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关于“孤平”是诗之大忌,必须要拗救的,关于所谓的“孤仄”是不犯格律的,所以不存在“孤仄”的问题。也就是说,“孤仄”不是病。
上面认识了什么样的句子是拗句,那么,下面介绍一下“拗救”,就是如何对可以救的“拗句”进行补救。
1,自救
在七言诗中,第三字,除了“(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子之外,都可以平仄不论,拗了也不需要救。主要是因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三字将平字换成仄字,那么,就必然形成了第四字的“孤平”。而其他三种句型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句,如果真的在第三字用上“仄字”而不可换,那么,怎么救它呢?---将第五个字的“仄”给改成“平”就可以了。这就是自救。
举个例子如下: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看这句“南去北来休便休”,按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但是“北”字,使得该平的地方用上了仄,那么,作者便将该仄的第五个字使用了平声的“休”字。再看第四句“一任晚山相对愁”,“晚”字的位置本该平,但是“晚”这个仄字不想换,那么,作者便在本该仄的第五字的位置上,用了平声字“相”字,这样,也救了前面形成的“孤平”。
2,对句救
在七言诗中,第五个字只有在“(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中是可以不论的,选平选仄是无所谓的,不构成孤平。但是在其他句中是不可以的比如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把第五字给换成仄音字,那么,第六字就必然形成孤平了,这句就成了“拗句”了。一般的,所谓的“救”都是后面救前面,而这第五字,后面空间太小了,所以“自救”不成了,怎么办?那就只能靠“对句救”了。
举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五字“一”拗了,那么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无”(平声字)来救它。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第五字“直”拗了,那么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空”(平声字)来救它。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五字“不”拗了,那么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何”(平声字)来救它。
关于“对句救”,其实只是指着这一种“(1)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的,其他三种,(2)仄仄平平仄仄平---不需要救,前面说过了。(3)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拗了就成三平尾了,不可救。(4)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五字拗了则成;三仄尾了,也不可救或不必救。
再次强调一下前面那就个“三平尾”的举例,那是特例,人家作者是大诗家,名人效应或类于“为伟人讳”,所以一般人不会去指责的,而我们学习者,是尽量不去模仿这种特例的。他写了那是特例,你要是写了,会被砖头拍死的。为了安全,还是别去乱试哦。
关于近体诗的“拗和拗救”其实是个令人挺头疼的问题,不仅困扰了大多数的初学者,连一些所谓的“高手”也纠缠不清的。尤其是一些特例,总是给人一种很“无理”的感觉。我个人感觉的,能不拗则尽量不去拗,也不要去为显示自己多少会一点点“拗救”而特意的拗拗来去的炫耀,“拗”毕竟是个“病”,即拗救了,那也是打个补丁而已,难以言美。
近体诗的拗句以及拗救的方法,现在再来理顺一下。什么是拗句?它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拗”可以救?什么样的“拗”不需要救?什么样的“拗”不能救?其实,我们应该这样认识----所有的拗都是“孤平”造成。
而所有的“拗救”都是为了挽救“孤平”所造成的诗句之不谐调的影响,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认识并搞懂“拗”和“拗救”,就要先搞懂“孤平”。“孤平”才是惹祸的根源。
常见到很多人争议什么才是“孤平”,同样一个句子,有的人认为是犯孤平了,有的人认为不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认如果真看了我的讲座,你就会明白了。他们争的其实不是是否构成了“孤平”,而争议的是--是否构成了“可以救的孤平”。孤平的概念是:“前后两字都是仄声字,而中间夹一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就这么简单。有的位置上构成了孤平,我们可以忽略它,比如在七言句中的第二字,在这里“孤”了,对我们这句的音节影响不大,因为句中最重要的音节在最后一字,它太远,我们不重视它,拗了也不管它。
所以,七言近体诗中的第一字,不论是平是仄都没关系,这个字你随意选。但是五言就不可以了,因为字少啊,五言的第一字离音节就相对的近了,所以,五言的第一字,是不可以象七言句的第一字那样随意选的,要讲究平仄的,不可以平仄通用。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七言的,要看第四字是否构成了孤平,五言的要看第二字是否构成了孤平,只要有这情况,就是拗句,就必须要去救。从七言句看五字也很关键,不注意它,就容易形成三平尾或三仄尾,更要命。这可是不能救的“拗”。
关于“拗救”的方法,只有两种---“自救”及“对句救”。
所谓自救,其实只关系到一种句型。我们注意一下这个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是最容易形成“孤平”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它,别的句型可以不用多考虑。因为很多人迷信那所谓的“一三五不论”,所以,面对这个句型,他也把这句里的第三字不论了。第三字的“平”一旦换成了“仄”就必然形成了孤平。也就必然形成了拗句。可是,有时候我们选词时还真就需要这个第三字是仄,就不舍得换掉它,又不想拗了本句,那怎么办?很简单,把第五字的“仄”也给颠倒以下,换成“平”就解决了。很简单吧?这就是自救,也叫本句救。再次强调,请关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理由及方法如上。
我们还说那“一三五不论”,那这个“五”(第五字)该不该“不论”呢?可以不论,但是,这说法呀只适合一种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有在这句型里,你才敢说那“一三五不论”,别的句型,你不论个试下,立马让你“拗”了起来,呵呵。其实,所谓对句救,也只适合一个句型,请大家记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只有这个句型,才适合“对句救”,而“对句救”救的是谁呢?是第五字!对句救这能救这第五字,也只能发生在这个句型中。救的方法也很简单,把下一句对应的第五字由“仄”换成“平”就可以了。
下面总结一下,近体诗平仄的句型只有四个,分别是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近体诗平仄的可救的“拗句”只发生在二种句型之内:
一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是:(1)“平平仄仄平平仄”
自救呢,
只发生在一的(2)“仄仄平平仄仄平”且只是指第三字,救的方法是改变第五字的平仄。
对句救呢,只发生在二的(1)“平平仄仄平平仄”且只是指第五字,救的方法是改变下句第五字的平仄。
这样,关于“拗救”我说的算是基本清楚了吧?“拗和拗救”的基本形式就是这么简单!难吗?并不难呵。
上面基本的“拗救”概念搞明白之后,我在这里再介绍二个“特拗”的例子。这二个“特拗”的例子,要认识它并懂它,但不推荐初学者尝试。认识它的目的,是我们在看古人诗里常见到它,不推荐初学者使用,是因为它不合正体,毕竟也是一种“拗”,而且是“特拗”,不利于我们初学者的正规训练。
第一种特拗
将七言的定式“(4)仄仄平平平仄仄”给改成“(5)仄仄平平仄平仄”。因为我说,五言近体诗只是七言近体诗去掉前面两个字而已。所以,相对与五言,那么形式是:将五言的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
我们以后在见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要吃惊,也不要大喊这出律了,这其实是允许的。我们举句个例子大家熟悉一下:
例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例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例3,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
巫峡啼猿数行泪
平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这样的句法被古时诗人们使用的非常多,在翻阅唐诗时经常看到。他们试图用这样的句法来表达一种“高古”之诗的味道吧。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流行写法,呵呵。
第二种特拗
将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相应的,如前所述,五言者乃七言去前二字也,则,五言的定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说有点发蒙是吧?呵呵。我换个说法,就是将“(1)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的第六个字,由“平”给换成“仄”了,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型了。这个仄收的句子肯定是一联的上句(出句)了,那么按格律的排布,它(1)的下句(对句)必然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上句拗了,下句必然就要救。怎么救呢?将下句的第五个字由“仄”给换成平就可以了。拗救后的一联就是这样的形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果是五言。则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的写法,多数在起联使用。唐朝时,诗人们对起联限制较少,利于使自己的诗意发挥空间比较大,所以对格律就马马虎虎了。但是由于拗之有救,所以,在音韵上也能协调起来。我们了解这些,只是作为参考。我还是那句话,能不拗尽量不拗,中国的汉字多着呢,换个字并不难。换个思路,换个角度,那么炼字也一样到位的。
关于这个,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
按正规格式,这一联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他这里“有”字出律了,怎么办,他在下句用“相”字给救了回来,“相”这里,应该仄的地方改成平字。其实,这下句“暮禽相与还”的“暮”也出律了,它使得“禽”字成了孤平,但是,同样这个“相”字也救了它,这又是自救。那么,这个“相”字既救了上句(对句救),也救了本句(自救),这个叫什么?这叫“双救法”。
过去古人诗中的有些拗,其实就是诗人有意而为之。他觉得格律对他的“意”约束的紧了些,而他故意想取那种“高古”(古拙,不拘)的调门,在音的节奏点,刻意“拗”下去,形成重的“低音炮”效果,呵呵。
看孟浩然的这个“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上句竟然连这四个仄声。他怎么救的呢?用一个“成”字救了它。注意“成”这个字的位置,不论是自救还是对句救,起“救”的作用,尽是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上。这个“成”将本该的“仄”换成了“平”,救了上句的拗,其实它也就了本句的拗“往”字,它是什么?对了,这也是用的“双救法”。
我们再看一个特例吧,大家都熟悉的大拗之句的例子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看这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竟然连用了五个仄声字(岂止是三仄尾,哈)。这首绝句,网络诗词界对这样的“拗”句也是争论不休。其实,他只用下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里的一个“烟”字就给救了。另外,我认为,虽然七言的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不影响本句的音节,但是,这里的“多”字,从音韵和谐性的角度来看,却对上句的大连仄也同样起着“救”的作用。如果换个“仄”字试下,显然声韵上不如这个。这里再提请大家注意,这个“烟”字,还是在这七言的第五字的位置上。
关于近体诗的“拗和拗救”之法,其实还有很多的变例,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其实初学的朋友,对于一些特拗不必过于看重。我们要着重注意前面我讲的“自救”“对句救”这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的就能对付过去了。
读唐诗时,我们还经常读到一些现在看来不合格律要求的诗,尤其是有大量的诗甚至就没有“黏”。一般的来讲,绝句中,第三句不“粘”反而去“对”的,律诗中第五句不去“粘”而在平仄上用“对”的这样的诗,我们称为“折腰体”,就是中间开始,平仄上不去粘了,而去对,下面还继续按新的平仄的粘对去继续。其实,更有甚者,律诗中第三句就不去粘了,有的,是尾联不粘,更令人吃惊的是,有的诗每一联都不去粘。这些啊,不管它是折头折腰还是折脚,我们统统把它们列为拗体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