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诗协点评刊第14期(总第209期)
(2022-07-23 16:58:3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评 |
安徽省诗协点评刊第14期(总第209期)
朱正樵,字仰高,安徽省霍山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霍山县佛子岭镇中心学校,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及微刊编委,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会员,六安市皋陶诗词学会会员,《六安诗联》微刊编委,西山诗词楹联研究院副院长。
微刊撷玉评析
1、喜得桂开
李燕来
清秋更比夏衣单,桂蕊迟迟不出官。
昨夜随风飘细雨,今朝花笑我凭栏。
点评:二〇二一年的秋天跟往年的同期相比,显得有些特殊。时值深秋,仍然是持续高温,大家盼望的秋高气爽一直没有到来。“八月桂花遍地开”,这在往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今年却奇了怪了,桂花迟开的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以致于前一阵子有些人认为今年的桂花不会开了,说这话的时候,似乎有丝丝失望。这首七绝的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把夜雨过后桂花绽开的这份喜悦,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语意流畅,思路明快。结句“我凭栏”三字尤为出彩,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确实是一首耐读耐品的佳作。这首小诗能够入选“省诗协第78期笔会”的选读作品,真的实至名归。
2、护国寨
李贤龙
孤花独秀万山丛,护国扬名宋祖功。
瑞气升腾明灭处,祥云缥缈有无中。
蜿蜒石级穿林籁,嵯峨禅房入眼瞳。
遍览层峦镶锦绣,更听飞瀑显玲珑。
凭栏鸟瞰田园美,雕柱诗吟鬼斧工。
近赏桃源沿曲径,遥参衡岳敬苍穹。
阴阳翕合神灵祐,德泽绵延泰运隆。
几度狼烟留圣迹,千年佛地续淳风。
注:护国寨又名孤花山,位于霍山县诸佛庵镇境内。
点评:这首排律是“省诗协第77期主题笔会”的选读作品。作者以厚重凝练的笔墨,向读者介绍藏在大别山深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禅寺——护国寨。起笔就把读者的眼光带入到万山深处,把历史推进到千年之前。那或明或灭的升腾瑞气,那似有似无的缥缈祥云,给这座古刹增添了更多神秘的感觉。诗中移步换景,有视觉,有听觉;有动感,有静感;有远景,有近景;有实写,有虚写。描写角度多样,画面展现立体。从“穿、入、览、镶、听、显、瞰、吟、赏、沿、参、敬”等动词的使用上,不难看出作者在文字的锤炼方面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行笔至尾,以“续”字作结,小中见大,佐证中华文明之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盖“此中有真意”也!纵观全诗,除首联外,其余七联,均为工对,实属不易。诗的韵脚选择上平声“一东”韵,朗读起来声调洪亮,音韵清晰,有助于读者领会作者高昂激越的情怀。
微群投稿点评
1、秋问
杜鲜果
何堪秋已暮,忍看雁归南。
征马难求一,离愁尚有三。
雨来惊客梦,风过抚梅簪。
欲问云中月,乡关可寄函。
点评:小诗以悲秋的笔触,把乡愁融进了字里行间。正值鸿雁南飞的暮秋时节,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无不涌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秋雨惊梦,西风抚簪。虽有离愁,却无征马。于是,只有求助于云边之月,希望能捎带一封寄给家乡亲人的信函。颔联以“一”对“三”,对仗甚是工稳,实属好联。这暮秋之际的心底发问,有没有拨动你的心弦?
2、参加太和中学六三届同学聚会随咏
徐尧林
犹记同窗三载时,太中校苑尽芳枝。
常思情重众吾友,每忆恩深诸我师。
晓露轻车疑不速,晨曦快马尚嫌迟。
而今拄杖来相聚,那管乌头变白丝。
点评:“同学聚会”是许多诗友常写的话题之一,很多人虽有真情实感和亲身体验,但大多难以写的出彩。本诗首联就切入主题,颈联的“轻车”和“快马”,很好地体现出同学相聚前的迫切心情,尾联语意流畅,用“拄杖”、“白丝”反衬出几十年来同学友情之深厚。略显不足的是,颔联的“众吾友”和“诸我师”有点别扭。
3、登九华山访寺遣怀
张洪斌
履危拾级九华峰,碧涧傍岩听石淙。
访寺闻钟身在竹,过桥息杖籁依松。
浮生彻悟尘嚣境,幽意沈迷隐逸踪。
意与僧人敲旧句,心无杂念自从容。
点评:诗中以一连串的动词来描写所见所闻,登名山,访古寺,寻幽境,赏美景。思悟禅而驱步,借敲句以遣怀。思出尘嚣之外,欲生隐逸之心。然而,想要达到心无杂念,从容自如,何其难矣!试问此等境界,红尘之中又有几人可以做到?作者能超出俗世之纷扰,追求高古,实属难得。顺便说一下,“意”不规则重复,或可修改一处。
4、寄韵庐剧
章东林
庐剧优伶兼数角,轮番替换戏登场。
风流歌笑雍容美,体态轻盈舞蹈郎。
后秀纵观传世绝,声情并茂动人昂。
精深博大民间艺,乡土山腔婉转倡。
点评:庐剧作为地方剧种,深受庐州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唱,体现了安徽戏剧文化的源远流长。笔者本想凭借诗的语言来讴歌这一国粹,然而,在遣词造句方面需要进一步锤炼,中间二联对仗欠工,“动人昂”感觉有点别扭,尾句“乡土山腔婉转倡”读起来音韵不够和谐。只有用顺畅的好诗来“寄韵”,才能与好听的庐剧相匹配。
5、重阳慰问演出
钱静
金风雨露又重阳,敬老欣欢演艺忙。
国粹铿锵声醉耳,宫妆窈窕袖丝长。
黄梅绕郭楼台漾,笑靥盈庭心绪扬。
夕照人间情久共,秋宵礼乐福绵常。
点评:该诗写重阳节里的慰问演出,有见有闻,场面忙碌,很是热闹,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因为国粹不仅仅是指戏剧,用“铿锵”来形容“国粹”有点不妥。“声醉耳”和“袖丝长”对仗欠工。前面已经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醉耳”,后面又写“黄梅”,还是写听觉,这就有点重复了。尤其是结尾的“福绵常”,人们习惯上用“福绵长”,诗中为了避免与颔联的韵脚重复而故意改之,感觉也是不搭。另外,“漾”字撞韵,从音韵上读起来感觉涩口。
6、临江仙 牵牛花(新韵)
张濮原
墙角篱边甘寂寞,几经烟雾蒙尘。荆棘砥砺志拿云。闻鸡发奋起,劲蔓向天伸。
点评:作为咏物题材的作品,小词写牵牛花,倒有几分别致。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既写了它的形,也写了它的神。有实写,也有虚写。特别是托物言志,不仅能甘于寂寞,默默无闻,而且能志向拿云,不忘初心。
7、秋菊
章爱华
朽月高温散,寒风带淡香。
悠悠多态状,脉脉寄情章。
妩媚东篱翠,婆娑北陌黄。
挥毫诗寿客,雅韵颂秋光。
点评:作者笔下的菊花,在寒风中略带淡淡的秋香,其形悠悠,其情脉脉。或把翠叶妩媚在东篱,或把黄花婆娑在北陌,尽显它的神态。作者以多情的笔,高雅的韵,尽情称颂这菊花盛开的大好秋光,让人诵读之余,亦生爱菊之心。
8、秋叶红唇(通韵)
——致长眠南疆战友
黄连生
一枚落叶似红唇,微笑深秋牵梦魂。
遥想当年榕树下,出征献吻护国门。
点评:从一枚普普通通的落叶,联想到长眠南疆的战友,充分说明作者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这深秋飘零的落叶,浑似红唇,仿佛让笔者看到战友微笑的脸庞,牵人梦魂。小诗起承有序,转合自然,由实到虚,从眼前,想当年,这大榕树下的落叶,正是用它的红唇,把火辣辣的热吻献给了那些身披战袍、手握钢枪、为国出征的南疆将士!
9、山菊
张子耀
天生山野寒江岸,九月残秋独自香。
万朵千枝环碧水,三回六转灿峰冈。
芳魂瘦骨风霜立,清蕊金英淑气昂。
不与牡丹争绝色,常随松竹醉斜阳。
点评:菊花是咏秋诗词中最主要的意象之一,在历代文人的诗词里,有许多咏菊的经典诗句。该诗也想极力刻画山菊的优秀品质,比如“残秋独香”、“傲立风霜”、“清蕊金英”、“不争绝色”等等。然而有些词语用来赞美菊花似乎不怎么适合,比如:1、“万朵千枝”习惯描写春花之繁多。2、“瘦骨”和“常随松竹”习惯描写梅花之高格。3、“淑气”一般指温和之气,不会用来描写秋天的萧瑟之气。4、“三回六转”不知道怎么跟菊花关联。另外,语意重复也是写诗应该避免的,“寒江岸”和“环碧水”前后重复,“九月”和“残秋”句内重复。结句所写虽无新意,但仍能围绕山菊之品质来描写,还是可取的。
10、秋意
陈俊昌
凄风冷雨已深秋,玉露寒霜菊解忧。
叶落垂垂狂惹恨,花残续续害牵愁。
蒹葭飞絮丹枫约,菡萏晴波白鹭讴。
乐府唐诗吟宋赋,桑榆未晚待从头。
点评:首联用“凄风冷雨、玉露寒霜”直入主题,紧接着又罗列了“落叶、残花、蒹葭、丹枫、菡萏、白鹭”等一系列的意象来描写秋天的景色。浓墨重彩,画面交织。这浓烈的秋意,真的缭乱了读者的眼球。一般来说,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的。然而,该诗结句似乎做得不够。一是“乐府唐诗吟宋赋”语意费解,二是不知“桑榆未晚待从头”是怎么跟秋意联系起来的。另外,“忧、愁”意思相同,本诗中同时作为韵脚来使用,称之为“复韵”,应当戒之。
11、〔中吕·山坡羊〕今宵月圆
周曙彬
风清云现,红尘深眷,寒宫弄舞轻挥怨。夜无眠,共婵娟,远行万里心如箭,花好月圆凭寸笺。行,月正圆,归,人正圆。
点评:历代诗家,把月亮写入作品的不胜枚举。有明月,有圆月,有新月,有残月。月之圆,似轮,似盘,似冰镜;月之缺,如钩,如镰,如弯弓。月之升,出东山,上柳梢,挂中天;月之落,生夜凉,斜楼角,向西岭。以月寄相思,对月吐心扉,凭月传情愫,望月盼团圆……此曲所写,恰逢花好月圆的风清之夜,不辞万里踏归途,无眠之人得团圆,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另外,如果“风清云现,红尘深眷”这两个四字句和“夜无眠,共婵娟”这两个三字句能在语法结构上相同、字义虚实上相当那就更好了。
12、庚子仲秋晚游紫光公园
张文岭
朦胧月色晚风凉,信步游人曲径长。
高杆射灯投灿熳,幽廊红霓映辉煌。
南场歌舞多欢跃,北面书行满地狂。
喜悦风光享盛世,仙宫追梦降安祥。
注:“北面书行满地狂”句,即用海绵做笔头的地书笔,蘸水在地上写书法。
点评:夜晚的公园,霓虹璀璨,灯火通明。游人穿梭如织,信步是因为悠闲。广场载歌载舞,多么地欢跃;地面纵笔狂书,如此地豪放。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生活在这犹如“仙宫”的太平盛世,作者的心中喜悦满满,又怎能不拿起笔来尽情地讴歌它呢?从格律的角度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颔联的“杆”出律了。2、尾联的“享盛世”是三仄尾。3、“风”不规则重复。4、颈联的“行”读起来有点挤韵。
13、重阳随感
魏来安
登高跳远望,风吹水芦扬。
西苑寻丹桂,东坡遍地黄。
茱萸人尚在,秋赏菊飘香。
云令人长寿,携壶笑酌觞。
点评:首句“跳”应是“眺”之误。如是“眺”,“眺远望”语意就重复了。中间二联的对仗也存在问题。“云令人长寿”令人费解。字里行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秋天之景,而题目里的“随感”不知道在诗中如何体现?如果把题目改成“秋日随吟”,可能要准确一些。另外,“人”不规则重复,须更换一处为好。
14、咏省诗协一群
马西林
微信打开紫气浓,骚人八皖杏林同。
诗情暖暖丹心阔,妙句连连意不穷。
国事长萦传快讯,喜藏屏上韵多雄。
老夫有幸融群里,脑洞大开知识充。
点评:作为“安徽省诗协一群”中的一员,作者很高兴融入其中。群里汇聚了八皖骚人,可以从中读到诗友们的精彩诗词,使自己受到启发,脑洞大开,开阔思路,增长知识,这些无疑在字里行间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值得商榷的是,“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人们习惯上用它来称颂医生,用在这里好像不妥。从格律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按照平水韵,韵脚“浓”与其它几个韵脚不在同一韵部,这里可标注为“孤雁出群格”,当然也可标注新韵或通韵。2、首句“微信打开紫气浓”犯了孤平。3、中间二联的对仗需要推敲。4、“开”不规则重复。
15、桃花吟
钱义贵
欲问江南花令事,东君遣使荐何神?
今朝俚巷添妆色,明日柴门映俏人。
借得无非崔护笔,赢来别是幼芳唇。
韶光易逝堪怀叹,柳绿卿红又一春。
注:宋严蕊,字幼芳,填有词《如梦令·桃花》。
点评:首联发问,带着悬念引出下文。
16、观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女兵方阵偶感(新韵)
何克斐
万绿丛中一靓景,银屏乍现最吸睛。
雄姿飒爽谁能阻?正步铿锵我纵横。
橄榄萦怀慈母恋,妆台闲置木兰惊。
莫言女子非英物,战地蔷薇爱请缨。
点评:国庆阅兵式上的女兵方阵,那飒爽的英姿,那铿锵的正步,使绣楼闺房的梳妆台被闲置,让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也惊叹,乍现于银屏之上,最能吸引众人的目光,确实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者看罢,不禁由衷地发出赞叹:“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战地蔷薇,并非不是“英物”,她们偏偏“不爱红装爱武装”!美玉微瑕的是,首联的“景”字撞韵,再加上“屏”字挤韵,使整句读起来有点涩口。
17、踏春有感
梁正权
平明觅翠微,踏草见郊扉。
岸柳添丝绿,池杉映素晖。
松闲犹傲骨,竹影拟贞妃。
水激春阶上,无心问客归。
点评:诗中呈现了一幅春日的胜景图画。然而,描景状物,要有见有闻,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才好。题目是“有感”,要写踏青者的感受,但通读全篇这一点并没有体现出来,这就离题了。还有就是,前六句的句式都是“2—1—2”式,显得呆板。写律诗,尤其是颔、颈二联,句式要有变化,读起来才能活泼灵动。
18、咏铜陵凤凰山
周曙彬
历代先贤描八景,凤凰山美入诗笺。
相思树下相思苦,滴水崖前滴水绵。
一品天香争四月,三分国色赏千年。
凤凰不落无珍地,欲抱丰姿万古传。
点评:美丽的凤凰山,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是作为“铜陵八景”之一来描写的,肯定不乏流传下来的精彩诗篇。可以想象,笔者经过“相思树下”,来到“滴水崖前”, 欣赏牡丹园内别具风姿的名贵牡丹,在凤凰落脚石旁边驻足遐思……从诗句对凤凰山风景区知名景点的介绍,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写在刊尾:以上点评,仅为个人一孔之见。诗友们的作品写得着实精彩,但因本人才疏学浅,理解难免偏颇,点评多有不当,敬请各位海涵,诚希方家不吝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