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句子的裁剪(省略)||怎样才能写好诗的几点主要因素

(2022-07-23 15:44:4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句子的裁剪(省略)


【省略】

其实省略不仅仅是诗中有所体现,古文言中也有大量的省略句,甚至于现代文中省略句也是极多的,

但由于诗受字数与句式的限制,所以省略在诗中是最常用的;

诗本就是省略写作艺术,便如中国书画中的留白,能够给大家更大的想象空间。以下用一些例诗,看看省略的一些用法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如果补上省略的词语,

则是:“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时(所以)花溅泪,(因)恨别(所以)鸟惊心。(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家书抵万金。(我)白头搔更短,(已)浑欲不胜簪。”

诗中省去了起关联作用的虚词,把它一一补上后,就有点类似散文的语言。

由此,也便从一个侧面明白“诗家语”和散文语言的差异。当然,这样的省略是最简单的,大家顺口读来,就也明了其意了。

 

这里的简单说的是这样的省略,在现代语言习惯中也是有大量存在的。再看下面的一首

 

早梅    (南朝)谢燮 xiè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对这首诗的旨意,有人是这样分析的:“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

 

说诗表达了“不甘人后”的思想,那是对的,但说“有怀才不遇之感”,那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原来诗的前后两联之间,省略了关联词语,现在把它误为了转折关系。

 

加上这些关联词,想来应该是这样的:

(之所以)迎春故早发,(并且)独自不疑寒。 (是因为)畏落众花后,(导致)无人别意看。

然后大家看诗的本意应该是什么?原来本意在“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啊,或者如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的说;想来作者是想要早点成才,方可入仕。这两首省略的是一些关联词,读的人细细想来,还是可以明了其意的。

 

我们看下一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词,诗词异曲同工,所谓诗家语,在词中同样如此。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 宕而有致。

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反映了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女子伤春之思。

这首词只是记叙词人与卷帘人的一番问答,但是词只写出卷帘人的答语,词人问什么被不着痕迹的省略了,为什么?因为有后面的回答,读者自然可以知道所问为何了,如果直接写一问一答,反而有赘述之嫌了对吧?在看下面一个例子,省略的也不少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也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一首。

松下问童子,(汝师何处去?)言师采药去。 (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山中何所在?)云深不知处。

还有的诗句,通篇没有一个动词,全用表示事物的名词巧妙地排列而成,这在写景抒情的诗作中,尤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首诗第三、四两句,连用了六个名词。

很明显,诗作中省去了大量的词语,如果不作省略,试试下面的写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月牙天边挂,雄鸡茅店唱。 水流无声息,板桥有厚霜。 行客匆匆过,足迹遍地上。

自然把这四句铺陈做八句,略有不当。但这儿只是作一个例子。这样写的话,诗句的语法结构是完整了,但是诗意却消失殆尽。

可见诗歌中的省略,不只是为了语言更精粹,也是为了形象更生动。

 

继续看一些相对比较令人费解的省略,这需要仔细的阅读。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读这首诗,会让人有点迷糊。从题目看,诗人好像有什么急事,从外地匆匆赶回位于“高冠潭口”的家中

同行的弟弟也许暂时不 在身边,他等不及了,于是写了这首诗留给弟弟,说明不辞而别的情由。所以,这首诗应当是诗人对弟弟的说辞。

但是,除了第一、二句,其余都看不出与题目有什么关系,而且家中农耕再忙,也犯不着和弟弟不辞而别。

第三、四句忽然冒出个“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杜陵叟”是谁?他为什么“怪我”?没头没脑的,不知所云。至于下面“独向溪上酌”四句又更是莫名其妙。“

“东溪忆汝处”中这个“汝”字好像是指他的弟弟,诗人是不是告诉“舍弟”,与他分别之后,自己会很孤独,没有人陪饮,也无人下棋,会经常想念他?但如此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就觉得前言不搭后语。那么我们如果补上一些诗中省略的文字会如何呢: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并且)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为何怪我?是因为)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以至于)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想来这样大家会明了其意了吧,原来, 后三联中写的是家书中提及的关于作者朋友。

 

以上用一些例子大致说了一些关于诗语精警中的省略,其实大多的省略在读前人诗的时候,大家都能明了其意,问题是在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的运用,个人以为,不妨在练笔的时候先刻意的去省略一些你觉得可以省略的文字。

因为对于古人来说,这只是他们的表达习惯,而对于现代人而言,由于文字写作习惯的不同,大多是做不到不着痕迹的。但锻炼的多了,未必就不能摸到诗语的门槛。习惯都是养成的,写作习惯和语言习惯也是如此。



怎样才能写好诗的几点主要因素


怎样才能写好诗 首先确定一个题材 题材要新颖 要别样

然后择韵 择韵很关健 他通常会决定一首诗的优劣 甚至成败

一首诗一般由一句拓展开来 这一句可以是开头 也可以是中间 由作者打开思维空间 充分联想 缜密组织和前后有效衔接 ,来完成创作

起句要耳目一新 不落俗套 中间要善于铺叙 夹叙夹议 但要注意不露痕迹

对句工稳 张弛有度 尤其要强调的是 尾联一定要有寄意或感悟 要出彩 要经典

当然 也有一些诗家起首较平易 但越往后越精巧 越工致 越发使人深省

这是渐入佳境的手段 同样是很高明的 但注重结束语 历代和当今许多大家的观点都是极一致的 就是诗眼 扣题

写好诗一般有哪些标准呢 且看下面几条来概括

意境 作者必须独立完成立意造境 意境可以采用情景双兼的手法

词采 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能力 高超的想像空间 且表达自如

形象 诗应主旨分明 形象生动 言之有物 言之有据 言之有理 言之有指

寄兴 也就是寓意 古人云 诗言志 诗为心声 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与强烈的思想感情充分地展示和喧泻出来

好诗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有八点可鉴:

诗情 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 也就是主情 它可以表现为旷达 也可以表现为悲情

要求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 俗语说 不能感动自己 何以感动他人哈

但也要避免用情过度 过分旷达 易成叫嚣 过于悲情 易成消极

 

诗意 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也就是尚意

它的语言是优美的 它的层次是分明的 它的脉络是清晰的

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 有没有诗意也是衡量一首诗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诗味 首先又牵涉到诗情 情味一定要厚重 又要自然 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

它融情融物于一炉 使人看不到 摸不到 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

 

诗趣 诗人以灵动的触笔 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

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一首诗没有趣味 就如同一潭死水 波澜不惊

诗语 诗有特定语言 换言之就是有特定词汇 王荆公长言 诗有诗家语

就是这个道理 某些伪名家才力不称 见识短浅 竭力号召并鼓动诗要口语化 通俗化 大众化

一听就知道是外行人说胡话 诗变成了“三化”诗 也就不是诗了 或者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诗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诗语”,多参照一下《古诗词常用词汇小辞典》,多参照我前几天发的《词汇积累》。避免绝句的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

写诗和填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诗是雅、而词是介于雅俗之间

用什么去提高和展现绝句的高雅之风呢?词汇的修饰起着很大的作用。毕竟我们学习绝句,追求的是古韵古香,用句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诗要带有半文言文的色彩,既能让人读的懂,又贴近古诗。

言归正传

 

诗旨 也就是诗的主旨 它的主题应鲜明 形象要生动 发言遣意必须迥异于常人 并蕴含哲理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

 

诗品 大凡好诗 必有风骨 格调和神韵 而俗诗几乎没有 好诗通常为人赏析 也常为诗家 诗评家品鉴

 

诗灵 也就是常说的灵感 简单说就是悟性 写诗光靠学识和勤勉肯定是不够的 没有悟性 写出来的诗就像一杯白开水 无色无味 毫无诗的美感和韵味

所以 酝酿诗需要突发奇想 没有奇想也要冥思苦想

 

诗风 同兼几种风格的诗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诗风反映的是作者的自身修养 精神面貌 处世态度以及孕含的人生哲理

大致可分为旷放 豪逸 幽愤 悲壮 绮丽 冲淡 清婉 高古等等

也有的诗家诗风较平易 随机 不拘于一格 不在此列 凡是见功力 见神采 见格调 见气象 见骨概的诗作 都是佳制

 

诗有哪几种修辞手法呢?

一般来说 诗有赋 兴等修辞 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 就是叙述陈说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 就是打比方 兴是先言他物作引伸 就是借物或景以开头 也可用作结束

另一说则大不一样 直接叙述事情 把各种事物反映在诗语中 这是赋 通过客观物象的描写以表现作者的情志 这是比 语言表达虽已完结 但却留下了未尽的余意 这是兴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 就看读者怎样去理解 去区分 我个人更倾向于前一说 初学诗者 苦于无人指点 不能无师自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