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结构与对偶||形与神||三准||物色||物象

(2022-05-05 23:08:24)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结构与对偶



律诗八句,每两句构成一联,共四联;其中两联是要求对偶的。

 

兹举杜甫的五律与七律各一首并标示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首联,不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颔联,对偶)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颈联,对偶)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不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不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对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对偶)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尾联,不对)

 

律诗的每联有专门的名称,读者知道即可。

 

关于对偶,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对。

对偶要求以类排比,字面音节,两两相对:

(一)平仄相对:

起句平声字,对句则仄声字;起句仄声字,对句则平声字。

 

(二)同词类相对: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三)同结构相对:

词语结构相同,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等。

 

关于绝句,一般是不对偶的,也有首联对偶的。

 

例如: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对偶)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答张继皇甫

冉怅望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阻东关。(对偶)

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惟带夕阳还。

 

关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述格律诗的作法,这请读者阅读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自会悟得。本教程主要是讲诗律,引导读者基本上掌握中国格律诗体的格律,读者得以入门,则本教程的任务即完成了。

 

读者欲进一步探讨诗艺,则请勤于练习,多读唐宋典范之作,查阅专门的理论著作。

 

【诗词微塾】形与神


语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篇:“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意谓创作之难在于传神,而形貌的描写则可通过夸饰来实现。这就提出了文艺创作中“形”与“神”的关系问题。

 

艺术美学中的“形”与“神”,肇自哲学中的“形”与”神”,意蕴多变而丰富。综合哲学与文艺“形”的要义有五:

 

一指与宇宙本体相对举的一切具有能被人感知的自然之物的形体、形貌。

如《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二指与人的精神相对举的身体、形貌及其外在表现。

如《庄子•在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三指与自然风物的抽象本质、特征或神采相对举的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色、形体。

如《庄子•天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

 

四指人的思想情感或审美体验的物化或表现,即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进行的审美活动形式。

如《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五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感性形式的艺术形象。

如陆机《文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钟嵘《诗品》:“五言居文词之要,……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神”同样具有多重涵义。

 

一指宇宙万物未被人认识时而难以名状的奥秘。

如《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二指与人的形体或感官对举的内在精神、思想意志或思维活动。

如《墨子•所染》:“伤形费神。”又《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前者指与“形”对举的一般精神活动,后者则确指艺术思维及其规律。

 

三指人或客观事物天然具有的神采、生趣或本质特征,它们是依于形色又超越形色,无法单凭感官直接感知,而要借助直觉体验、妙悟直契才能把握。

如宋袁文《论形神》:“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

 

四指一定时代、一定艺术体式的独特审美特质、风格或韵味。

如清刘大櫆《论文偶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五指艺术创造的最高品格或精湛技艺的神化境界。

如杜甫《寄薛三郎中据》诗:“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清方亨《读画录》:“神也者,心手两忘,笔墨俱化,气韵规矩,皆不可端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切不可知之谓神也。”

 

在中国文艺美学中,“形”与“神”作为对立统一的一对概念,其意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构成了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两个对立统一的不同层次。

二是成为艺术家高低不同的审美追求。

三是作为审美创造中自由选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艺术方法。

 

《淮南子•原道训》云:“形神气志,各属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从哲学本体论的层次上,阐明了有、无相生,形、神相依是一切事物和生命存在的根本规律。艺术审美活动也是如此。因而“形”与“神”是构成文艺作品及其审美价值的两种基本要素。

 

不过,就其“形”与“神”关系的发展而言,又可分为三种不同倾向:一偏形似,一重神似,一则主张形神统一,二者兼备。

 

汉魏六朝作家多重形似,如《文心雕龙•物色》所称:“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钟嵘《诗品》评张协、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等人,也一再指出他们“贵尚巧似”。

而受道家或佛家哲学影响较大的文艺家,则多重传神而略形色。如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文艺创作贵在神韵。

 

但后人不同意,又提出形神统一论加以驳诘,如明李贽《诗画》云:“卓吾子谓改形不成画,得意非画外,因复和之曰:‘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提倡形、神兼备,辩证统一,成为“形”与“神”关系论中的主流派,促进了中国诗画等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黄保真)



【诗词微塾】三准


原是齐梁时刘勰有关文学创作艺术构思的三个步骤或准则。

语出《文心雕龙•熔裁》篇:“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对“三准”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以为是“关于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是说在进人创作以后,如何表达主题”;有的则以为是动笔写作前艺术构思的三个步骤和原则。根据原文“思绪初发”、“草创鸿笔”诸语,应该是指写作前艺术形象的构思的三个步骤或准则。因为刘勰在“先标三准”之后,有“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诸语,这才是运用语言艺术,化意象为具体艺术的创作过程。

 

刘勰“三准”,在《熔裁》篇中是指熔意方面的问题,是针对艺术构思开始时的复杂思维活动提出来的。

首先是“设情以位体”,就是依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来确定主旨、规划体制和安排结构。写诗作文如果缺乏中心主旨,就会乱麻一团,不知从何写起。

其次是“酌事以取类”,是说文章必须选择符合表现思想情感和中心主旨的题材、材料与典故。“事”不仅指故实,还包括了题材、材料等。“取类”,取其与文情一致。

第三,“撮辞以举要”,是指思考运用精要的文学语言来树立文骨。

 

“三准”确定之后,然后进人具体创作,敷文设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当然,构思时运用“三准”是三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按“始”、“中”、“终”的顺序机械排列,彼此割裂。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叙述三者关系云:“撮辞必切所酌之事,酌事必类所设之情。辞切事要而事明,事与信类而情显。三者相得而成一体,如熔金之制器,故曰‘熔’也。”

 

总之,刘勰的“三准”,主要是指进入写作前的“腹构”阶段的构思准则。诗人创作,有没有“腹构”,是否把握“三准”原则,大不相同。后来苏轼称赞文与可画竹时的“成竹于胸”,“振笔直遂”,受到了刘勰“三准”说的启发。

 

天才诗人灵感火花的闪现,诗篇冲口而出,滔滔汩汩,正与“三准”的构思有关。(蒋凡)



【诗词微塾】物色


原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景物等的形貌、色彩、声音等。

语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赋类有物色门,录载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

 

诗文中描绘自然景物,由来已久。南朝宋山水诗兴盛,其后作者更倾注心力于此。魏晋南北朝时作者普遍认为自然景物能触发情感,引起创作冲动。于是刘勰《文心雕龙》乃专列《物色》一篇,论述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认为“物色相召,人谁获安”,自然景物对于人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激发力量。“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一叶之落,一虫之吟,细微如此,亦足动人。

 

情感与物色间存在复杂关系:或“情以物迁”,其心本静,因景物不同而产生不同情感;或“情往似赠”,带着情感观赏景物,将主观情感移人景物。因观赏景物而“兴来如答”,产生创作兴会,发为文辞。“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屈原作品之所以动人,与景物之助也有关系。又认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描写景物时也必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活动。故作品既绘形绘色,同时也表现作者的心情,又总结《诗经》、《楚辞》、汉斌以至宋齐诗文描写景物的特点。称赏《诗经》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用语简约而情态毕露;而于汉赋之堆砌铺排表示不满。对兴起于刘宋的山水风景描写,指出其特点在于注重形似,“功在密附”;又能“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语言自然而刻画细致。

 

后世作者对于诗中的物色描绘论述颇多。初唐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自述其选录标准,有“以情绪为先”,“以物色留后”之语,(《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引)认为诗句中表现诗人情感比单纯写景更为动人。

 

王昌龄《诗格》云:“山林、日月、风景为真,以歌咏之,犹如水中见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须了见其象也。”(《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谓诗中景物描写乃是自然物的映象。

 

又云:“若空言物色,则虽好而无味。”“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同上)强调诗应做到情景交融。

 

又云:“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引)谓情感强烈时,景物似亦与人心相感应。实即指情感外射、移情于物的审美心理。

 

又皎然云:“如‘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此物色带情句也。”(《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认为那些诗句虽纯然写景,但其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思,因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杨明)




【诗词微塾】物象


《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是“观物取象”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法则的探索。

 

物象是指事物的形象和气象,如曹植《七启》诗:“独驰思乎天云之表,无物象而能倾。”“物象”一词用于诗歌理论,见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诗文创作离不开模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的,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

 

物象的来源只能是生活。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客观物状,物象只存在于艺术作品,它是艺术概念。物象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文赋》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这就是说,由于作者才性气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事物就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物象也就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很难描绘。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也说:“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意思是说,物象因人而异。由生活中的事物变为艺术作品的“物象”,其创作过程不能脱离人的艺术想象。只有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陆机《文试》)。

 

刘勰分说“物”、“”象”:“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物色》)这也是说明创作“物象”不能离开艺术想象。“物象”既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同时还需要情感的塑造。

 

刘勰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物象”色彩和音响的安排是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任意的涂抹和罗列。“物象”一旦进人文学作品,就表现为文字。

 

梅尧臣《答裴送序意》:“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以文字刻画物象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物色虽絮,而析辞尚简,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物色》)。

 

文学作品中的物象,既能给人以隽永之味,还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这种效果的获得,就需要文字上的熔炼剪裁。

 

唐司空图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清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蚕尾文》)他们强调物象的“神韵”,都是对物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张小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