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四声法||起法||承转法||结法||诗词题材||诗律的声韵标准

(2022-05-05 22:44:4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四声法


学诗之第一步,当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兹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

平生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

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

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

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

 

譬之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

 

总之四声之分,其不同之点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无为音,一不同也。平声和平而尾音长,去声哀远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声,虽皆无尾音,但上声响而亮,入声木而实,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点,然后可与言练习。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

 

兹为练习时试验有无错误起见,故将四声之字,再举树例于下:(以平上去入为序)

东董冻笃 同动洞独 空孔控哭 蒙蠓梦木 隆拢弄陆 钟肿种烛

松悚宋粟 容拥用浴 江讲绛觉 知指志质 时氏侍日 诗矢试失

医矣意一 基几记吉 私史肆率 离里利律 微尾未物 非诽沸弗

鱼禦御月 渠拒讵掘 居举锯厥 枯苦库阔 途杜度夺 吴午护活

孤古故割 西洗细膝 梨礼例栗 迷米谜密 佳解戒黠 排摆败拔

哀亥爱曷 该改盖葛 台怠队夺 真轸震质 申笋舜室 仁忍润术

音引印乙 旬尽殉疾 文吻问物 芬粉粪拂 元阮愿月 翻反贩发

烦晚万伐 干澣旰割 丸缓换活 滩坦叹脱 删潸疝瑟 间简涧吉

先铣霰屑 笺剪箭节 钱践贱绝 传篆膳舌 坚剪见洁 萧小笑削

辽了料略 腰杳要约 交狡校脚 高槁诰阁 遭早灶作 桃稻盗铎

歌哿个古 科可课窟 麻马祃陌 牙雅夏译 八把霸伯 阳养漾药

张涨帐酌 长丈让若 将奖酱雀 香享饷谑 央养恙约 良两亮略

情静净夕 惊颈敬戟 莺影映益 丁顶钉滴 蒸拯证职 尤有宥亦

仇受授石 邹酒奏责 金锦禁急 阴饮荫邑 含暗憾盍 甘敢绀鸽

盐琰艳叶 奁脸敛猎 咸豏陷洽 缄减鉴甲



【诗词微塾】起法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试举例说明如下:

 

一: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按:此诗亦见于张祜集中,题为【集灵台】不知孰是)。

 

二: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一作蔡)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五: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如杜甫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

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另如明高启之【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清沈德潜于【说诗晬话】云:「起手贵突兀,如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之「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又云:「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

后谢玄晖『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

王士禛等【师友诗传续录】载刘大勤问曰:「律中起句,易涉于平,宜用合法」?

渔洋答云:「古人谓玄晖工于发端,如【宣城集】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气魄?唐人尤多警策」。

清施补华【岘庸说诗】云:「老杜之【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作『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

以上所述,为近体诗起调之要法。学者宜参酌之,方不至遇一题目,即生无从着笔之叹。



【诗词微塾】承转法


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

 

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又如李商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律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也。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

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如韦应物之【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又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

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之扩转法。




【诗词微塾】结法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

 

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彷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

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

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

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上文体势行之也」。

 

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

 

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



【诗词微塾】诗词题材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用手法: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反衬(乐景哀情)、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

3.内容感情: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闲适自得,向往田园,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二)边塞军旅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入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戍”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烽火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楼台、龟兹、夜郎、安西、胡羌等)。

3. 常用手法: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铺垫、烘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

4. 内容情感:建立功业、保家卫国的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和将军贪功启衅的不满;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三)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它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纽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表达方式:怀古咏史(手段),抒怀讽今(目的),借景抒怀,对比,用典,衬托。

3.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内容情感:缅怀前贤,表达惋惜或敬仰之情,想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类比古人,借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四)咏物言志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所选之“物”一定有思想内涵或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象征意义,所以特别注意诗歌意象中有这方面特殊含义的意象)。

2. 标志:直接以物象名为题;“咏(题、赠、赞)+物象”;“某物吟”。

3. 常用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托物言志。

4.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或寓高尚的节操、品质,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5.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作者的什么志向。

 

(五)送别怀人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劳劳亭、灞桥、阳关、舟。

3.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想象(以己度人)、虚实相生(结合)、衬托、烘托。

4.内容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某种人生的感慨。或者: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六)羁旅思乡诗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而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慨、漂泊愁苦。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有“客、望、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冬至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子规、布谷)、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落叶、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3、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侧面落笔(想象),因梦寄情、虚实结合,即事写景等。

4、内容情感: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怨;年华易逝之悲;厌战思亲之情。

 

(七)爱情闺怨诗

主要抒发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主要站在女子一方抒发离别之苦。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有“怨”“怀”“思”“别”“忆”或直接“无题”等字眼。

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紗、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3、常用手法:比兴、衬托、抑扬结合。

4、内容情感: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思妇空闺渴望团聚的哀怨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情。



【诗词微塾】诗律的声韵标准


我们要确定诗律的声韵标准,必须了解中国音韵的分期。中国音韵分为三期:

 

()上古音:

从先秦到汉魏时期,此时韵文使用汉语的自然韵律,并无韵书。人们对汉语的声韵尚无自觉的知识。关于此期的声母和韵母及韵部等的归纳分析,语言学家们是依据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为准的,因而《诗经》成为上古音系统的代表。

 

()中古音:

从晋到南宋时期,此期产生了韵书,而且唐宋时期制订了官方韵书,建立了音韵学。北宋颁布的《广韵》为中古音系统的代表。

 

()近古音:

从元代到清代末年,此期的语音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而分化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之中,适应通俗文艺的俗韵出现。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体现了此期音韵特点,成为近代音系统的代表。在近代语音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以北京语音为准的现代音系统。中国的律诗产生于中古音时期的唐代,当时凡讲四声、平仄和韵,一律依据当时的音韵,而且以政府公布的官方韵书为准。官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晋代吕静编有《韵集》五卷,分为五篇,每一篇中将同音字排列一起,尚未分韵部。

六朝的韵书有十余种,如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沈约《四声》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这些古韵书皆早已散佚了。

 

隋代初年(581-589)学者陆法言在家里邀请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位朋友,讨论中国音韵问题,评论各种韵书得失,分韵辩音,准备编制一部通行的标准韵书。

 

隋代仁寿元年(601),陆法言根据当时讨论的提纲,著成了划时代的《切韵》。

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订正著成《唐韵》,作为国家公布的用韵标准。

 

北宋景德四年(1007)崇文馆陈彭年等向朝廷呈上校定的《切韵》五卷,次年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由朝廷颁布实施。稍后,丁度等奉朝廷之命修订《广韵》为简本,作为礼部科举考试时考官和士子的使用范本,此简本称为《礼部韵略》。此本经宋代历朝增修,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奉命编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人,故此韵被称为《平水韵》。

 

《礼部韵略》自北宋以来成为官方韵书的正统,此后元代的诗韵、明清两代的官方韵书皆属一个系统。

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张玉书等奉命编纂《佩文诗韵》为作诗准则;乾隆时礼部尚书周兆基作《佩文诗韵释要》极为简明适用,通行于世。从《切韵》、《唐韵》到《广韵》,在音韵方面是属于一个系统。

 

《广韵》五卷,上平声为一卷,下平声一卷,上声一卷,去声一卷,入声一卷。“上平声”与“下平声“并无声调的区别,皆是平声,因平声字最多,故分上下两卷。凡同声调同韵的字汇为一部,平声五七部,上声五五部,去声六十部,入声三四部,共为二六部。

 

在《广韵》韵部下原注有“独用”或“同用”。凡独用的韵部,在人们作诗用韵时若选此部韵,便不准使用邻近的韵部;凡同用的韵部,注有与某部同用,如“冬”部注“钟,同用”,则此两部韵可以合用;又如“支”部下注“脂、之”同用,则“支”、“脂”、“之”三部韵可以合并使用。因此刘渊编《礼部韵略》时按《广韵》可同用的韵部进行合并,并为一七部;元代阴时夫编《韵府群玉》改为一六部,自此成为传统诗韵韵部。

 

本教程所附诗韵常用字表,即是依据《佩文诗韵释要》整理的,它是《切韵》——《广韵》以来律诗通行的诗韵,属于《广韵》代表的中古音系统。诗律的声韵标准即是《广韵》音系。

我们学习诗律,辨别平仄、四声、韵部,皆依《广韵》音系为准,不容许变通,必须严格遵守。因此,我们要学会诗律必须与上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划清界限,尤其切忌以现代普通话语音去比附。

《广韵》各韵部的音值,语言学家们只能推测和试拟。我们现在谈格律诗的四声是以《广韵》所列的四声,例如其平声韵各部所收的平声字为平声,上、去、入三声所收之字为仄声;我们作诗用韵,依《广韵》音系简化的一六部韵。这是规定,不容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