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近体诗的对仗||律诗的韵||词押韵的格式

(2022-05-04 23:55:13)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近体诗的对仗


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

 

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星桥""银花""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春蚕""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名词对名词;"方尽""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

例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

例如: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首句入韵者。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入韵者。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登襄阳城》)首句入韵者。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首句入韵者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隐《泪》)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

 

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律诗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杜甫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悲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

例如: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称为变例,也有书上叫做别格、变体的。这些变例,唐宋以后,以至现代人写旧体诗也有仿效的。还有两种变例,中唐以后就很少有人仿效了。这两种变例是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时出现的,起于齐梁,延至中唐。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如梁简文帝的《夜听妓》: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

如何明月夜,流动拂舞腰。

朱唇随吹动,玉钏逐弦摇。

留宾惜残弄,负态动余娇。这首诗首联、颈联是很工整的对仗,而颔联却不对。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来所谓"失对""失粘"之病,带有不少古体诗的痕迹。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平仄完全合律,而对仗尚存古法。在近体诗定型之后,也有诗人偶然仿古。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这种变例后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偷春体",意思是:律诗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诗人玉屑》卷二)

 

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

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又如中唐的元稹《归田》: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这两种仿古的对仗,多见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又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与颈联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

 

上面介绍的那两种存有古风的律诗,中唐以后就很少见到了。晚唐以后,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同平仄的对、粘一样,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因此绝句后来也称截句,意思是:绝句是从律诗上截取下来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诗的首联、尾联,那末这绝句两联都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首联、颔联,那末这绝句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颈联、尾联,那么这绝句,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颔联、颈联,那么这绝句两联全对仗。



【诗词微塾】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近体诗之后,纔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知道甚么是古体诗。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甚么。

 

在这一节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

送魏大将军(一东)[]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欠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筹笔驿(六鱼)[]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终南山(七虞)[]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峯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外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月夜忆舍弟(八庾)[]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咏煤炭(十二侵)[]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韵的风气到晚唐纔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林逋

≈诜家÷涠狸彦季》缜橄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字。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诗词微塾】词押韵的格式


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

 

(一)平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平韵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等。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二)仄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等;中调如《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等;长调如《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贺新郎》等。仄韵格是词调中最多的押韵格式。

 

(三)平仄韵转换格

一首词前面押平韵,后面押仄韵,或者前面押仄韵,后面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称为平仄韵转换格。

前者如《南乡子》: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平韵相押;""""""仄韵相押。平仄转换格中先平后仄的较少见,大多为先仄后平。如《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上片""""仄韵相押;""""平韵相押。下片""""仄韵相押;""""平韵相押。还有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的。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

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上片""""""""仄韵相押;下片""""""平韵相押。

平仄韵转换格大都是小令,中调、长调罕见。

 

(四)平仄韵通叶(音协)格

一首词平仄韵转换,但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一韵部,这叫作平仄韵通叶格。最常见的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是《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这首词的上片的"""",下片"""",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下片的""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还有《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五)平仄韵错叶格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一首词里面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但是错落格要求平仄声插花着叶韵。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

滋味在心头。(李煜)这首词上片的""""""平叶,下片的""""仄叶,后面的""""又是平韵与""""""相叶。该调上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苏轼)这首词上片的"""""",下片的""""平叶;上片夹""""仄叶,下片夹着""""""""仄叶。该调上片三平韵,错叶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叶四仄韵。错落格有一特点,必须句句押韵,一首词里不能有不押韵句子。这种格式多为小令、也有少数中调。

平仄韵错叶格的词调不多,有的还有另体。如《定风波》另有99字的仄韵长调体;《诉衷情》有33字单调六平韵、五仄韵错叶格,另有45字双调平韵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