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诗说||结构形式与表达方式||虚实关系||词学名词解释||

(2022-05-04 23:20:4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诗说


《作诗准绳九说》

立音:要高古浑厚,有气慨,要沉着。忌卑弱浅陋。

炼句:要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琢对:要宁粗勿弱,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忌俗野。

写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书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用事: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虽死事亦当活用。

押韵:押韵稳健,则一句有一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

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

 

《诗辨五说》

一说: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二说:诗之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三说:用功有三:起结、句法、字眼。

四说:大概有二: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五说:极致有一:入神。

 

《沧浪诗法二十说》

一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二说:有语忌,不语病。语病易除,语忌难除。语病古人亦有,惟语忌则不可有。

三说: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四说:对句对,可得;结句好,难得;以句好,尤难得。

五说:以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六说:不必太着题,不必多用事。

七说: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八说: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九说: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十说: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十一说:最忌骨董,最忌衬贴。

十二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间韵忌散缓,亦忌迫促。

十三说:诗难处,在结果,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果,若南人便非本色。

十四说: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十五说: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

十六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

十七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三级难;得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十八说: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

十九说:辩家数如辩苍白,试以己诗置之古人诗中,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辩,其真古人矣。

 

《古诗要法杂说》

古诗要法: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古要法: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兴,或赋起,则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七古要法:七言古诗,先要铺叙,要有开合,要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绝句要法: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诗法总论杂说》

诗不可凿空强作: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或感古怀今,或伤今思古,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结,三致意焉,则工字致矣。结体、命意、炼句、用字,此作者之四事也。体者,如作一题,须自斟酌,或骚、或选、或唐、或江西。骚不可杂以选,选不可杂以唐,唐不可杂以江西,须要首尾浑全,不可一句似骚,一句似选。

诗要铺叙正:诗要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观诗之法,亦当如此求之。凡作诗,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阔,血脉欲其贯串,风度欲其飘逸,音韵欲其铿锵。若凋刻伤气,敷衍露骨,此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

诗要首尾相应:诗要首尾相应,多见人中间一联,尽有奇特,全篇凑合,如出二手,便不应家数。此一句一字,必须着意联合也,大概要沉著痛快,优游不迫而已。

长律妙在铺叙:长律妙在铺叙,时将一联挑转,又平平说去,如此转换数匝,将数语收拾,妙矣。

语贵含蓄:语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清庙之瑟,一倡三叹,而有遗音者也。

诗有内外意: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俗尽其象,内意含蓄,方妙。

诗结尤难:诗结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诗中有事,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易,说意国圆活,说景要微妙。讥人不可露,使人不沉觉。

语不同众: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则自不俗。

作诗要正大雄壮:作诗要正大雄壮,纯为国事。夸富耀贵伤亡悼屈一身者,诗人下品。

诗要苦思: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煅,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一生精力尽于诗”。



【诗词微塾】结构形式与表达方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

 

照应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什麽作用?

2.这首词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

【分析】(1)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宛啭而鸣,增添了春天的色彩;问取黄鹂,黄鹂因风而飞,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2)该词曲笔渲染,一波三折: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去处以唤回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着,这是一折;无人告知,也不可唤回,只好问与春同来的黄鹂,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可解,令人怅惘,这是三折。一首小词,竟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

 

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诗词微塾】虚实关系


1、虚实结合

2、化虚为实

3、化实为虚

 

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析: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 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绿杨烟外晓寒轻

 

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诗词微塾】词学名词解释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曲子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

【雅词】: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

【艳词】:相对于雅词而言。

【侧艳词】:即艳词。

【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寓声乐府】: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

 

【大词】:宋人以慢曲为大词。

【小词】:宋人以令、引、近为小词。

【南词】:北方人称词为南词,以区别于北词()

【南乐】:元人也称词为南乐。

【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诗余】: 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

【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

 

【叶】:凡词谱中注有叶字者,即与上句所押之韵,同属一部,而不变换他韵(关于是否一部,请检用词韵)。

【韵】: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中,起首押韵之处。

【句】: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韵之句。

【豆】: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顿逗处。

【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则换仄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之后,又换仄韵。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叠】: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

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处区别:一,叠句,如如梦令,如梦如梦。二,叠字,如忆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叠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叠字,如调笑令,下片起首例叠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转。四,叠韵,如长相思,起二句,君泪盈,妾泪盈,二句韵同。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遍】: “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词的上下可称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徧】:即遍。

【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

【段】:与片、遍同义。

【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

【么】:一首词的下遍。

【结拍】:词的结尾处,谓之结拍。但结拍井非结句。

【歇拍】:即结拍。

 

【换头】:词从单遍发展为两遍,凡是下遍开始处的句式与上遍开始处不同的,这叫做换头。

【过腔】:即换头。

【过】:即换头。

【过片】:即换头。

【过变】:即换头。

【过处】:即换头。

【过拍】:即换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

【双曳头】:三叠以上的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厌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曳头。

【转调】:一个曲子,原来属于某一宫调,音乐家把它翻入另一个宫调,节奏既变,歌词亦变,便出现带“转调”二字的词调名。

【双调】: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

【促拍】:所谓“促拍”,就是乐曲节奏的改变,不过从歌词的字句之间是看不出来的。

 

【偷声】: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减叫做偷声,与移宫转调有关。

【减字】:即偷声。

【添字】: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增叫做添字,与移宫转调有关。

【摊破】:即添字。

 

【大拍】:宋人以音繁词多的曲调为大拍。

【近拍】:以旧曲翻成新调,亦可以称为近拍。

【近】:即近拍。

【令】: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令。

【慢】:歌声延长,唱得迟缓。

【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

【犯】:犯调的本义是宫调相犯。

【大曲】:大曲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几十遍。

【摘遍】:从大曲中摘取其一遍来谱词演唱,称为摘遍。

【遍】:即摘遍。

 

【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称为拍序。

【歌头】:大曲歌遍之第一遍,谓之歌头。

【曲破】: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为入破。

【中腔】:所谓“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

【填词】:先有乐曲,然后依这个乐曲的声调,配上歌词。宋元以来一般人则通称“填词”。【倚歌】:即填词。

【倚声】:即填词。

【填腔】:宋人为歌词作曲,称为“填腔”。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自制曲】:即自度曲。

【自度腔】:即自度曲。

【自过腔】: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所谓“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领字】: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悟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

【词题】:宋以后,词的内容、意境和题材都繁复了。有时光看词 的文句,还不知道为何而作。于是作者有必要给加一个题目。

【词序】: “词序”其实就是词题。如果用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来说明作词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这就称为词序。

【小令】:明人以58字以内为小令。

【中调】:明人以59字至90字为中调。

【长调】:明人以90字以上为长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