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如何步韵||对联工稳的概念||对联九大句法||结构技法||平水韵的有关知识
(2022-05-04 19:48: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微塾】如何步韵
谈步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唱和”和“和词”。“步韵”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方式,步韵,又称为"次韵",是唱和诗的一种。标准定义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脚的次第和诗。”即使用原作诗者用过的某一韵或某几个字,和诗者依次使用相同的韵字,这就是步韵,是步步跟随之意。
一、步韵的起源
纵观中华诗史,步韵是起源于何时、何人?有资料提示:最早见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魏卷》。载有这样两首诗。一首为谢氏《赠王肃》,诗云:“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另一首为陈留长公主《代答》:“针是贯绅物,日中常纵丝。得帛绝新去,何能纳故时。”两诗原出自《洛阳珈蓝记》卷三。上和诗应在公元493至501年之间。(见《中和吟草》总二十六期李应垣《也谈步韵》)。
用他人诗作韵脚的原字及其先后次第来写诗唱和。始于唐代白居易同元稹的互相唱和,至宋代而大盛。也称次韵。
清.赵翼《瓯北诗话》:“大凡才人好名,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依次押韵,前后不差。以古所未有也。”
元稹、白居易创步韵的缘起,可以从他们的二则书简略见端倪。元稹《上令狐相公书》:同门生白居易,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千言,或五百言。小生自揣不能有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盖欲以难相挑耳。”白居易与元稹回书:“故则气作,急则计生。以足下来章,惟求相因。故老仆极语,不觉太夸。”所以赵翼称元、白在唐代次韵,“犹推独步”,非为过之。
白居易与刘梦得、崔文亮、裴令公等,均有唱和步韵之作留世。皮日休、陆龟蒙等亦擅长此道。白居易当称步韵的“祖师爷”。
二、步韵诗词的写法
步韵的写作缘起,不外乎下列几条;
1、接到诗友寄赠的诗词作品后的酬答之举。其中赠诗题目或序跋中有“求和”字样。而步韵属礼尚往来的定然行为。虽未求和,但读后,对原作喜爱、感动,产生共鸣而步韵的必然行为。
2、诗友雅集,约定和诗,限定步韵的使然行为。
3、在书报中读到古今诗词作品,赏读后,出于喜爱。产生共鸣后的偶然行为。
4、本人步韵自己作品的自然行为。
步韵的基本原则是:
1、形式必须相同。题材(内容)可以相同、近似、或不同。步别人的韵,要在标题中注明步韵或次韵字样。
2、题目上要加上“敬”、“谨”等字。有时“韵”字写成“玉”字。“原”字有时写成“元”或“瑶”字,均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步韵,可以连续多篇,称为“叠韵”。多有二叠、三叠、四叠等等不限。
【和韵】
又叫“步韵”,就是写诗词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韵脚与原作完全一致——用同样的字安排在同样的位置。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即使是苏轼、秦观等步韵高手,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宋朝的方千里可谓步韵专家,可是作品多数都是垃圾!因此古代名家对步韵多数持否定态度。步韵诗因为要步原韵韵脚,所以写来不免牵强而不很自然顺畅。但是此风越演越烈,竟把文字游戏当作衡量诗词水平的标准。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说:"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率以此。"现代的诗词作者,为炫耀自己的学识,追求步韵者极多。自由创作尚没有佳作,况步韵乎?无异于舍本逐末!至于不懂格律的人写步韵诗词,更是东施效颦了!
此外,回文、神智体、辘轳体等情况都属于文字游戏,但是总有许多人借以炫耀自己的“才华”。
【和诗】
和诗是指:作诗与别人唱和。多用于诗人间的酬答。诗友之间的唱和应答,和诗肯定不会是一首,应该是成对儿的组诗。或者是同一题材同一事件的往来酬唱,或者是不同感受等等。和诗包括词往往都是同样的体裁,七律都是和七律,五绝都是和五绝,某词牌全是和某词牌。而依韵、用韵与步韵是和诗的几种常见形式。
“和诗”有限韵或不限韵两种方式。限定和韵,又分三种情况:
1、依韵:往往是和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
2、步韵;往往是和诗,也叫“次韵”,就是和诗时用原韵,次序不能颠倒。
3、用韵:往往是和诗,即以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
本文谈的步韵,即其中的第二种。和词和借韵、和词和词,就是一定要依原词牌填词。和词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前人用某词牌填词表达某事物,后人继续用该词牌表达该事物,也就是一唱一合的形式。同词牌,同事物,而不同韵。叫做“和词”。(个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和词,严格地说应该是和其词牌。)
二、前人词成,后人用其韵而不同其字,叫做“和韵”,也叫“依韵”。比如:原词韵为“路”,和的时候不一定用“路”字,可以用其同部字。
三、用其韵,用其字,但次序不同,叫做“用韵”。比如:原韵次序为“洞”“同”“共”。和的时候还用这几个字,但不必依其次序。可以是“共”“同”“洞”。
四、用其韵,用其字,且次序相同,叫做“步韵”,也叫“次韵”。比如:原韵次序为“洞”“同”“共”,和的时候一定要依其次序用“洞”“同”“共”。
五、用其韵,用其字,且次序相同,但用的是该词牌的变体,叫做“借韵”。以上这几种形式都可以统称为“和词”。
了解了“和词”、“同韵”、“用韵”、“步韵”、“借韵”以后,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和词”的时候,一定要标注正确。如果是“依韵”、“用韵”、“步韵”、“借韵”,可以统统标为“和某某某”。但如果是“和词”、“同韵”、“用韵”、“借韵”,就不能标为“步某某某。填词难,“和词”更难,然“步韵”最难。如果说“和词”是戴了枷锁跳舞。那么“步韵”则是戴了双重枷锁跳舞。但江山代有才人出,按步韵和出来的词,与原词往往有珠联璧合之妙。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明明知道步韵最难,却偏偏喜欢“步韵”和词了。
【诗词微塾】对联工稳的概念
对联的工和稳这个概念对立于合掌与隔景的概念,是衡量对联水平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高水准的对联首先要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并体现思想内涵,给人以启迪,鼓舞,激励和文学艺术感染力以及唯美的文字享受。
《联律通则》第一章中提出的对联六要素:“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是对联这种文体形式的基本规则,这只是对联的硬件要求。如果做不到这六点,就失去了对联文体的本质,从完全意义上说就不能算是对联,只能算作偶句、骈句等。
高水准的对联不仅要符合六要素的规则,还必须在对工对稳上下功夫。
对工是指:必须符合对联的六要素,做到联律、词性、结构、平仄对仗的准确。对工对于初学者来说,不难理解,实践中“工对”一定是初学者所要先达到的目标。
所谓对稳,是要在对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工是稳的前提,稳是工的提升。追求上下联的稳妥、平稳、和谐之完美平衡。就像体操中的平衡木竞技,女运动员只能在平稳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展现高难度形体动作,给人以完美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享受。
那么如何体现联句的“稳”呢?我们在看一副成联或一个对句时,常常会评判是不是“隔景”或“合掌”,即便不隔不合也未必是“稳”的句子。稳的第一要素首先要考量联意是否相合;其次是词性词类和字词所表述的意义内涵是否一致;第三是整副对联所展现的场景、事件、事物、意象、典故、时序、自然现象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地运用,做到和谐统一。
【例句一】
阳关唱尽终折柳【阿尔卑斯】
杯泪斟空欲断肠【碧水清莲】
从这副联我们可以看到:“折柳”一词会有许多词性结构相适应的词与之相对,但能做到即工又稳的“断肠”一词可以做到。因为“折柳和断肠”这两个词的内涵,都表现了对亲友的思念和依依不舍的感情色彩以及惆怅的心情,亦都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像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像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所以断肠一词在句意中不仅展现出致工,而且极其稳妥。此副对联由于断肠一词的使用便自然地提升了联意,似乎把前两字的毛病也压住了。前两字“阳关=杯泪”,由于不是地名义类相对,显然宽了许多,这也就是不稳不工的表象了。
【例句二】
花气袭人香欲染【印象】
林涛如海势犹存【凝紫】
此联散嵌《红楼梦》人物名,其中“袭=如”词性不工,但由于属于机巧嵌名,此处可宽不必计较。此联的稳体现在都是红楼人名和人名散嵌的位置一致。在嵌名联的创作中,需要义类相对,以体现联句的稳。试想,如果花袭人=鲁智深,一个红楼一个水浒,一个美女一个猛男,放在一起联句怎么能够和谐统一。因此,在求稳的嵌名联句中,四大名著中的人名不宜混用,古人和今人不宜放在一起,中外人名不宜混用。除非有更深的机巧含义,否则,句子就是不稳。
【例句三】
枯藤不忍昏鸦宿【印象】
古道常怜瘦马行【印象】
新近写的,马致远《天净沙》那首小令中意象物象的选择成联,肯定是致工致稳的展现。如果你单拿出上句求下联,会收到许多对句,但从对稳的程度来考量,应该不会有此对句这样稳妥的句子再出现了。
另外,不论在当句和整副作品中,凡场景、事件、事物、意象、典故、时序、自然现象等逻辑关系是否合情合理,做到和谐统一,都是体现联句的稳妥。比如,把梅花和荷叶放在一副图画中表现,你一定会觉得很别扭,因为那不是一个季节的东西,不符合自然规律。同理,凡纯属描写景物的联,你也不能把这两个物象放在一起描写,这样就是隔景。除非你去拿这两个物象去比兴,写出别的什么情调或寄予其它什么内涵,合乎逻辑关系就行。
工和稳的概念是要求对联创作一定要做到“精准”。注意“精准”的提法!“精”主要体现在“稳”上,而“准”体现在对仗工整上,工和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做到“精准”,才能算是一副完美的对联。
完美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多体现在征联评奖的过程中(排除一切违规评审的现状),往往一等奖一名,获奖作品一定是唯一没有争议的最好的,联意和对仗是最“精准”的。
此文仅对工稳的概念进行论述,如有原则问题,可以探讨。
【诗词微塾】对联九大句法
对联的句法,也是章法,就是对联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有的用关联词语组联,常常用“也”、“又”、“既------又------”等等。
【例句一】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常用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例句二】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再看一副:
【例句三】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常用关联词有,“才---又---”、“已---又---”、“曾---又---”等。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例句四】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再如:
【例句五】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作中应用较多。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例句六】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又如:理发店联:
【例句七】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使春风满面生。
5、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例如:
【例句八】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例如:
【例句九】
宁为义死;
不笱幸生。
【例句十】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7、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例句十一】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又如:某药店联:
【例句十二】
但愿世间人不病;
何愁店内药生尘。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8、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例句十三】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又如:
【例句十四】
巧理千家财;
温暖万人心。
上联说行动,下联说目的。
9、条件关系
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结果。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
【例句十五】
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成一段香。
又如:
【例句十六】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这9种关系,仅仅是成联作品所能够划分出的文学逻辑关系的理论层面。大家了解知道就行了,因为这些在对联的创作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在创作过程中,没有人会优先考虑创作一副什么关系的对联,优先考虑的只能是内容和意境,其次是用什么手法技巧去写,作品完成后自然而然地就归类到以上哪一种逻辑关系之中。
【诗词微塾】填词七法
一、揣摩词眼法
此法最宜讲究字面。字面即词中起眼处,故亦谓之“词眼”。讲究之法,当取温飞卿、李长吉、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字面之好而不俗者,简练揣摩。今试摘录于下。每句中之两虚字,即所谓“词眼”也。学者宜注意之。
燕娇莺姹 绿肥红瘦 笼灯燃月醉云醒月 挑云研雪 柳昏花瞑 翠阴香远玉娇香怨
蝶凄蜂惨 柳腴花瘦 绾燕吟莺燕昏莺晓 渔烟鸥雨 翠颦红妒 愁胭恨粉月约星期
雨今云古 恨烟颦雨 燕窥莺认愁罗恨绮 移红换紫 联诗换酒 选歌试舞舞勾歌引
二、选中调名法:
词之题意,不外言情、写景、纪事、咏物四种。题意与音调相辅以成,故作者拈得题目最宜选中调名。盖选调得当,则其音节之抑扬高下,处处可以助发其意趣。其法须将各调音节烂熟胸中,而后始有临时选择之能力。惟是词调多至千有余体,何题宜用何调岂能一一记忆。神而明之,仍在学者。兹试述其大略于下:
《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三体,宜为慷慨激昂之调。
小令《浪淘沙》,音调尤为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
《浣溪沙》、《蝶恋花》二体,音节和婉,作者最多,宜写情,亦宜写景。《临江仙》、《凄清道上》二体,最宜用于写情,对句两两作结,句法更见挺拔。
《洞仙歌》,宛转缠绵,可以写情,可以纪事,一叠不足,作若干叠者更妙。《祝英台近》,顿挫得神,用以纪事,亦甚佳妙。《齐天乐》,音调高隽,宜用于写秋景之词。
《金缕曲》宜用以写抑郁之情。此调变体甚多。别名《贺新郎》,可赋本意,用以贺婚。
《沁园春》,多四字对句,宜于咏物。别名《寿星明》,可赋本意。用以祝寿。
《高阳台》,跌宕生姿,亦为写情佳调。金菊对芙蓉一调,有回鸾舞凤之姿,用以纪事、咏物,皆流利可爱。
三、布置格局法:
作文之法,一题到手,先审明其题理,然后命意布局,首尾如何起结,中间如何扼要,振笔疾书,自无枝枝节节、格格不吐之病。作文然,填词亦何独不然。故作者每得一调,必先视其字数多寡,以定局势之广狭;再审其音节之抑扬高下,以定字面之虚实轻重。腔之顿挫处,即词之顿挫处;腔之转折处,即词之转折处。古人填词,往往前半阙写景,后半阙写情;或先写情而后写景,或景中带情,或情中杂景,或单调不尽而双调;而三叠、四叠者,类如叠嶂奇峰,层层入胜;绝非叠床架屋,处处增厌也。总之,填词之法,先当审题择调,次则命意布局,务于起结之处,首尾衔接,过变之处,血脉贯通。无论几许波折,自能一气卷舒也。
四、运用古事法:
运用古事,莫若明事暗用、隐事明用。如苏东坡之《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入古而化,自是词林妙品。又《点绛唇》云:“不用悲愁,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上半用工部句,下半用汉武故事。运实于虚,最得用古之法。姜白石之《疏影》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用寿阳公主事,所谓明事暗用也。又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记江南江北。想佩环月下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少陵诗,所谓隐事明用也。又《容斋四笔》载朱仲翊咏五月菊词云:“旧日东篱陶令,北窗正傲羲皇。”盖渊明于五六月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用此事于五月菊,洵为清切有味。学者于此,可以悟运用古事之法。
五、填词起结法:
小令篇幅甚短,着墨不多,中间无回旋余地,故其起处须意在笔先,结处须意留言外。起处不妨用偏锋,结处最宜用重笔。前半从旁面、侧面做出姿态,略略翻腾,点到本题立即煞住,而又不可将意思说尽,方为佳构。
小令起句,如周邦彥云:“并刀入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正是用偏锋也。小令结语,如温庭筠之“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用重笔也。此等句法,极锻炼,亦极自然,故能令人掩卷后犹作三日之想。
长调谋篇立局,须首尾衔接,一气卷舒。其起处宜以骀荡出之,如太原公子裼裘而来,或先于题意作进一层说,或先笼罩全首大意。如辛稼轩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吴梦窗之“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皆工于发端者也。
长调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方能使通体灵活,无重复堆垛之病。
六、填词转折法:
诗词虽同一机杼,而词家气象有时与诗微有不同。诗以雄直为胜,宜若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词以婉转为上,宜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唐有无名氏咏醉公子词云:“门外狗儿吠,知是箫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解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此词始则闻其声至而喜是一层;继则见其醉而怒是又一层;继又强扶其醉,使之入帏,转怒为怜,是又一层;又继则强之入帏不肯脱衣,转怜为恨,是又一层;终则以虽不脱衣胜于独睡,转恨为恕,自家开脱。一篇之中语语转,字字折,写进醉公子态,可谓神乎技矣。读此可以悟填词转折之法。
七、填词言情法:
言情之词贵乎婉转,最忌率直。语一率直,意即肤浅,势必难成佳构。兹举二例如下,一则怨而不怒,深得《国风》、《小雅》之遗;一写别离之情,哀怨动人。皆可为初学之金科玉律也。
【诗词微塾】结构技法
一、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安史之乱兄弟失散,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词的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杜甫定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三、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实际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此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四、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又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五、先景后情
即通过描写景物,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从而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辛弃疾《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写下的一首词。“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下片借景生情,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六、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词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从而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深刻揭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表现了诗人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接着正面写“行路难”,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然后笔锋一转,想到姜尚、伊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诗人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末句卒章显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诗词微塾】平水韵的有关知识
宽韵、中韵、窄韵、险韵
(在王力《汉语诗律学》中,根据30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
1、宽韵:
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2、中韵: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3、窄韵: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较少。
4、险韵:
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很少。
上面所分宽窄,是按用韵从严的要求来说的。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押。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这点常识就行了,无须深究。
什么叫邻韵?
一般指诗韵排列次序相近而音又相似的两韵,或两韵以上,如上平声的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八齐等,这些邻韵可以通押;有些韵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声三江、下平声七阳,上平九佳、下平声六麻,也可以通押。这里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诗韵目录》、《诗韵新编》及王力《汉语诗律学》,参照现代人作近体诗通押的情况,把可以通押的韵目试列如下:
1.一东二冬
2.三江七阳
3.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4.六鱼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8.二萧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面括号中注明"半"的,表明该韵目一半与这(些)韵目通押,另一半与别的韵目通押。其实在前人和现代人诗词中,6与11、13;7与14也常常通押。
写平水韵最容易发生的一个错误
写平水韵的时候一定要掂量一下你所用的韵字,是否与今天的普通话读音接近,如果不接近,千万不要用。平水韵的读音是古人的读音,时过境迁,有一些韵字读音变了,而你写的诗是给今天的人去朗诵的,不是给古人去朗诵的,你只要知道古人是把这个韵字编辑在某一个韵部里就行了。但不要着意按照古韵书去套,如果你生搬硬套,写出来的诗怎么读也不上口,别人就会笑你是书呆子,我写过这样一首诗;
七绝抹布(平水韵)
出世原来秀色存,(十三元)
蜷身角落默无言。(十三元)
只因吸取油脂物,
蒙受终身不白冤。(十三元)
这首诗的第一个韵脚“存”古代读什么音尚不知,现代人读起来第一个韵脚“存”(cun)与“言”、“冤”这两个韵脚字的确没有韵味,但在古代是押韵的。所以第一个韵脚有必要修改,如不修改,就只有后两个韵脚有韵味了。但若“存”字在第二个韵脚处,就更没有韵味了。我用新韵修改了一下,但也可以用平水韵修改,诗例如下:
七绝抹布(新韵)
出世原来色泽鲜,(八寒)
蜷身角落默无言。(八寒)
只因吸取油脂物,
蒙受终身不白冤。(八寒)
平水韵里有少数字是众所周知的,还是可以用,如“斜xie”字,古音读(xia),与“霞”字同音,“衣yi”字,古代读(wei),与“威”字同音。但有一些韵字古人读什么音,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就不要用,如“存”(cun)字,和“言”、“冤”在一个韵部里,古人读什么音尚不知道。“白”字,古人读(bo),仄声,写在诗里面,没有出格,按照普通话读“白bái”,平声,朗诵的时候就出格了,我想,这个问题一定会不了了之。,是不是一个缺点,也没有人去追究。
关于写平水韵用韵字的问题,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韵表里的生僻字不能押韵,与普通话读音相差大的韵字不能入韵,且不是大大地浪费了韵字的资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八几年出版了平声韵新韵十八部,三年前又修订出版了平声韵新韵十四部。现在,我们所用的新韵也不理想,出现了许多不压韵的字在同一个韵部里,有待修正、完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