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律诗写作九忌||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绝句的特别章法||格律诗的节奏

(2022-05-04 18:46:58)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律诗写作九忌


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古人云:“意多乱文”。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

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词性不同。如:“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平仄未相反。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1、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

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2、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如一诗中间两联:“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

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五言()II二,()二,II一。七言()IIII()IIII。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竹喧II浣女,莲动II渔舟。”杜甫《蜀相》:“映阶I碧草II春色,隔叶I黄鹂II好音。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如:“奥运II夕梦,神州I百业I盈。”“披荆I斩棘II四化,国强I民富I业绩I宏。”“时逢I端午I日,晓发I木兰I舟。白莲I千秋I涌,沧波I一脉I流。”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

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

此与外国诗歌不同,日本、古希腊诗歌不押韵,欧洲十七世纪以后,诗歌创作才盛行押韵。押韵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对诗的内涵也产生积极影响。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随园诗话》)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编者按:如用新声韵,则不再押邻韵。因古韵部分得细,新韵已归纳为14韵,故不宜再押邻韵。)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独立自主办航天,和谐创新永向前。”“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如:《甘肃行》:“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

诗中犯题的亦常见,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诗题《紫云游》第三句写“紫云岭上游”,诗题《晚耘轩内唱新歌》,末句写“晚耘轩内唱新歌”。(编者按:所谓犯题宜注意。古人用首句或诗中句作题甚多,仅为有别于它诗,似与题意无关。)

 

九忌,章法欠周。

何谓章法?亦称结构。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涵义:(1)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2)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如《春归》:“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总之,律诗创作是继承、发展传统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诗体,它体现了音乐美、和谐美。我们掌握了基本规律,就能创作出表现时代的新篇章。



【诗词微塾】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


【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试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移情入景,深注感概

与以景結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

手法完全不同。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后者

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

且看韦庄的《台城》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案而不断,玩味无穷

绝句虽然限于体裁和容量,难以表现纷纭复杂的世事,难以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生,它只能在空间上截取某一个角落,在时间上摄取某一个片断。就象一幅国画,一张照片,定格的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更难得有过程。但也不是说绝句在叙述人生世事方面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关键看你有没有浓缩事态捕捉特定情景的能力。善于写作绝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内,既能写尽纷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赋予深厚的个人情感。在这种擅长叙事而言情的绝句中,诗人往往会在叙述方面出现时空变幻的大跳跃,而结尾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通常又会用一种似方开头即已结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说完即宣布退堂,没有裁决,没有结果,这叫案而不断。案而不断,便有悬念。这样的结尾常令人玩味无穷。

试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设问反问,故留悬念

绝句是一种善于捕捉特定埸景和瞬间情感的吟咏艺术。绝句虽然短小,却要求韵味悠长、情意绵远。这个艺术效果一般都通过高超的结尾技巧来实现。以问句作结,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问句作结,可以是疑问、设问、诘问、反问。其作用在于设置悬念、故留悬念、强化悬念。有悬念就会引起人们的思考、探索、深究到底。这一系列由读者自行完成的思维过程丰富和完善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使诗味益加厚长。

疑问作结。且看皇甫冉的《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五】临去秋波,贵在传情

喜欢看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表现情人分手的埸面,少不了有依依惜别、临走还情意绵绵、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当演员己走至幕边即将下场时再回头顾盼,递过来最后一束含情脉脉的眼光,这叫“临去秋波”。别小看这回眸的一束秋波,其威力却是好生了得,有时竟能使人立时销魂勾魄、筋骨松散、全身瘫软。绝句的结尾,有时也采用这种方法。试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六】节外生枝,另造类比

有时,诗人正在描写的景物或叙述的本事一时难以找到一个能让自已满意的结尾,此时若草卒了事平铺直叙信手收结,则可能前面的苦心经营立马泡汤,坏了一腔诗思。有写作经验的诗人,此时会绕一个圈子,抛开本事,脱出话题,或另造类比之事暗渡陈仓,或倒插一个趣味横生的情节巧妙迂回。总之,属于节外生枝,诗人蓄意安排一个具有暗示性的结尾,目的在于精减叙事而增添厚味,以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且看施肩吾的《望夫词》:

手热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七】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而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具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为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在具状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怀忆,推及另人旁事与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这种结尾方法“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清人方薰语)。且读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八】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五七言绝句的结尾技巧,以上所介绍的大多以含蓄为主,强调回环婉曲、意留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风格。但艺术总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深沉就有人喜欢浅露。喜欢浅露的诗人当推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主张“言直而切”,使老媪能解,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诗歌路线。“卒章显志”就是白居易倡导的结尾方法。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绝句的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不要故弄玄虚,而要把作者立言的本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比如《问刘十九》这首五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结句就是一句浅白的口头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珍重友情,问刘十九来不来饮酒。


【九】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绝句的创作,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取材宜小,情节宜少,语言善了,典必慎用,意必巧藏,韵深味长等。又比如,起句要高远,承句要稳健,转句要婉曲,合句无痕迹等。但这些都要依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一法。象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既可以分之四句,一一对应,也可以只用起、承、合,或只用起、转、合,更有特殊情形只用起、承二个层面而已。试看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五言结句的直落急收,因其比七言少了一个音节,读起来干净利索,容易辨别。七言多了一个音节,读起来便舒缓一些。但斩决的笔意,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彩云白帝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直落急收的结尾,虽然诗人通常也会藏锋留味,以备咀嚼,但更多的还是呈现真情直露的情形。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也是一、三句式,结句斩绝,但语浅义明。再如,戴叔伦的《对酒》:

三重江水万重山,山里春风度日闲。

且向白云求一醉,莫教愁梦到乡关。

斩绝而收的结句也是真情呈现。有时,诗人为了玩深沉,便故意在结句中选用含浑的字眼,让结句有较多的不确定性,这种结尾技巧称为含浑圆转,其目的在于使诗意更加厚重。

 

【十一】平淡收结,内含深情

诗评家常说,一篇之妙在于结尾,结尾之妙在于有情,有情之妙在于含蓄,含蓄之妙在于平淡。能以平淡语收结,看似漫不经心,有时诗人只是站在远处旁观,冷暖不露声色,落笔客观而不掺杂半点评判意见,但却把深厚的情感隐含在客观平淡的话语之中。这样的结句,读过只觉平常,掩卷始悟有味,及后思之弥觉高深,诗意厚重,这便是唐人五七言绝句中使用频率较多而手法也日渐精巧的结尾技巧。

且看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十二】白描形象,留侍品味

有时,诗人在绝句结尾时,用一种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具体形象,或刻画一个具体细节,留待读者自已去欣赏和品味,而诗人暗藏的情感,也有赖于读者在欣赏和品味中自行领会,这种结尾技巧就是白描作结。

且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此诗先写行宫的荒凉,所见者只有寂寞宫花和白发宫女,时局盛衰无常,往事不堪回首,伤感气氛已跃然纸上。水到渠成,也许,诗人要借景抒情来收结了。不料,结句却只刻画了宫女“说玄宗”的动作态就搁笔了。宫女说玄宗什么呢?诗人不露口风,有意留侍读者自已去品味、思考。“闲坐说玄宗”,“说”字是关健字眼,只一“说”字便已包蕴无限,盛衰之伤与怀旧之感尽已托寓其中,令人惕然警省。可见用白描手法作结,不发议论,胜似议论,不抒情怀,也能黯然动人。

再看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蜒飞上玉搔头。

 

【十三】盘马弯弓,摇曵生情

七言绝句,虽然仅有区区四句,却是可在诗人笔下,极尽变化之能事。或如和风细雨,润物有韵;或如雨暴风狂,摧枯拉朽;或则风卷云舒,神定气闲;或则飞沙走石,气象万千。或景写山水,或情说人生,或咏物兴托,或论史寄言。取材既异,旨趣有别。风格可相近,结尾必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结尾须依据全诗的内容和风格灵活设置,因而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式可予套用。我们在这里讨论绝句结尾的技巧,只不过是拿其中一些常见的又被人说好的实例来稍加评析,这也是一种欣赏和学习。这里我们要剖析的一种结尾方法,叫盘马弯弓,摇曵生情。盘马弯弓法。

宋代“永嘉四灵”之一翁卷有一首七绝《山雨》,结句也袭用唐人的盘马弯弓法。其诗曰: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十四】借事议论,以小见大

五七言绝句中有一种是怀古的,即借史事即兴的,属于咏史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已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張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兰生》是也。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对“驻马”,韦庄之“无忌”对“莫愁”是也。”其实三体究实只是一体:对仗之巧,应属于“用典”,而不是咏史;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事虽隐但却仍然是咏叹出之之所本,而所咏所叹者又无非诗人自己的看法与立场,所以仍然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已怀抱”。而抒自己怀抱,就是发表议论,用诗体说理。所以,咏史诗就是借史事说理。

诗,本来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且是借助具体形象来“兴、观、群、怨”的。说理,则走的是抽象的路径,似与诗性不符。所以有“诗忌说理”的说法。但抽象的思想有时也可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比如,用“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来表达世事多变盛衰无常的道理,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机遇先给有准备者的人生经验等。因而,咏史诗,便用此办法为自已争得一席生存空间。这一办法也常用于绝句的议论结尾。有时诗人想用议论来为绝句收结,通常便走以小见大、用具体形象表达个人看法的路子。

杜牧的《赤壁》可谓用议论作结、以小见大的典范。其诗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十五】发句倒用,姿态另生

明末清初诗评家贺贻孙曾谓:“诗有极寻常语,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友人》云云,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诗筏》) 贺贻孙所指的这种结句方法,称为发句倒用,其目的在于将即兴起咏的主题藏匿到后面,导引一种姿态另生、诗意盎然的境界。所举郑谷原诗为: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此诗是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手握别:友人渡江往潇湘,诗人往北入“秦”。诗兴正由此生发,首句当为“君向潇湘我向秦”。可诗人在构思时灵机一动,撇下此句先状景抒情,把扬子江头的景色与友人分别的情感搅和在一起,让杨花柳絮牵曵离情别绪,先勾出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接着移笔回来写驿亭宴别情状:天色已晚,酒已喝过了,叙别的话还没说完,只听席间响起凄凉清幽的笛声,让人顿感言语之多余,于是便在默默相对的静坐片刻后思量该离席各奔前程了。这时,诗人方把发句拿来作结,“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己结而意未尽,所以贺贻孙说是“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这正是发句倒用的妙处:姿态方生,情韵深长。

白居易的一首七绝《逢旧》,结尾也是这种发句倒用法。其诗曰: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十六】流水对结,也出风韵

《唐绝句史》中提到:“初唐七绝,多以对仗作结”,形成一种“初唐标格”。但著者接着指出,对仗作结因对仗的句子平行而出,“难于造成转合”,因此,对结不如散结那么“易施转合,易出风韵”,唯有流水对则“有与散结相同的风韵”。周先生在此所说的流水对,是指字面上对仗,但对仗的上下句意思相贯串相衔结的。这种流水对,既有字面工整的形式美,又有如散句一样易施转合的流畅和灵便,读起来有一气连贯的韵律感,所以常被用于绝句的作结。流水对结,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首联是工对,尾联则是流水对。工对与流水对,互相配合,一气流走,骨高韵雅,气魄不凡。张敬忠的《边词》也是一首用流水对作结的七绝: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诗词微塾】绝句的特别章法


前面介绍了起承转合之常法,然而写律体诗,往往不拘于常法,许多诗无法以起承转合进行概括。李东阳《麓堂诗话》云:“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下面略述几种突破常法的绝句结构。

 

(一)连转之法

前文已经讲过,次句兼转兼承。

如刘庆霖《清明喜雨》:

一冬无雪近春耕,忽听云间霹雳声。

移椅窗前天色晚,坐观风雨过清明。

首句反起,冬无雪,次句转写雨来,三句再转写观雨。即连转之法也。

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句以事情起,次句转写夜雨之景,三句再转写想象重见之时,尾句应次句收束。一步一转,跌宕有致,转中又见照应,章法极妙。

 

(二)连承之法

这类章法,有人也谓“三一格法”,即前三句连写一事、或写景等,唯独用尾句兼转兼结。

如李白《越中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壮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此作前三句皆言越中旧事,只尾句转写“只今”,引出怀古之意,点题而结。这种结构与律诗第七句作转相似。

再如王淇《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

前三句写梅、棠、荼蘼先后开过了,最后由夭棘点出春天走到了头的诗意。前三句意思是连承关系。

 

(三)对起之法

绝句没有对仗要求,而诗人在创作中却用上对偶。对起之法指绝句的前联用对仗。

如卢纶《山店》:

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隔秋云。

前二句用了对仗作起,写“山中之行”。二句基本呈并列关系,无所谓主次。

再如前文引过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谭嗣同《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也是如此。对起如形成因果、递进等关系,则最好不过。

如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二句也是对仗,不过上句言“雨”,下句言“蛙”,雨后蛙欢,蛙声是雨产生的结果,形成因果关系,则韵味较上一例更佳。

对起之法也有首句用韵者,使前二句构成“韵联”。

如李白《永王东巡歌》: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再如刘庆霖《戏赠陈旭》:

一船笑语惹飞鸿,十里荷塘荡晚风。

误入花间摇不出,诗思缠绕藕丝中。

作者可能不太经意,而使前联用上了对仗。

 

(四)对结之法

即是以对仗句结尾。二句一般在全诗中兼转兼结。

如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结句二句写夏日之景,暗有客中思怀之意。刘庆霖绝句多采此法,约有五分之一。

如刘庆霖《题长白山》:

大荒绝顶壁生风,流水滔滔万壑中。

云帐散成虹雨露,春巢飞出夏秋冬。

这首后一联颇见精巧。

有的绝句之结用了工对,因情感、景象极为流转自然,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是对句呢。

如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二句是对仗,一静一动,景中情丰,读之如行去流水,不大注意诗已经用了对仗。

用对作结,第三四两句,如两句并列,则板。如后句稍强于前句,有起伏变化,则佳。

如杜甫《奉和严公军城早秋》: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第四句用了“更”字,增强语势,雪外之城景更较前句大。

再如刘庆霖《杂感》:

一线阳光绕指缠,世间物理不轻言。

薄云似被遮深谷,小路如绳捆大山。

其第四句较第三句想象更奇,故佳。

 

(五)对起对结

绝句全诗用对,也叫“四联屏”。这样的结构很难作,现今诗人所作未见佳者。杜甫、王之涣等大家却有名作传世。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二二成对。一句一景,各景似不相关,实则景物连接很妙,高低远近交错,构成一幅连环画卷。可谓“极尽写物之工”。

欧阳修也有一首《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也是二二相对,但四个画面各不连属,只有以梦境作解释了,较杜诗要逊色。

写得成功的又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前联事物同咏,后联抒情。与四个画面异法。

这种结构,易来写呆板,所以对景情变化要求极高。

对起对结最有名的要属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写景由上而下,次句写景由远及近。三句写怀由近及远,四句写怀由下而上。其抒情尾句更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情外有情。

对起对结,其结也须注意强弱起伏,同对结之法。也有首句用韵的,使首二句形成韵联。

如杜甫《漫兴》: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它例如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词微塾】格律诗的节奏


所谓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律诗中,则是指在吟诵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

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

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

 

节奏的划分

1、自然声律划分法

自然声律来缘于《诗经》的时代,当时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不过,由于四言诗,节奏过于简单、过于呆板凝滞,汉以后逐渐没落,

与它相似的六言诗也始终无法进入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中。汉以后,五七言诗成为最基本的形式。

当时最典型的音节是两字节节奏,两字一顿,如平平或仄仄。这既是律诗句式中的短距离音节,又是声律结构标尺中的一个单位,所以称之为“节”。

由于“节”在诵读过程中具有声调距离短、中间轻停顿的特征,就像人们步行一样,两个跨步之间会有间隙,所以又被形象地叫做“音步”

细心的读者可能在一些古装影视里看到,诗人一边吟哦,一边踱步,步幅与吟哦紧密配合,其实这就是音节。

音节是古典诗歌声律结构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两字为一节,所以又叫“两字节”,一般为平平或仄仄。

 

五言和七言的节奏:

五言:

五言一般的节奏形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此类都是2.1.2节奏形式,如:

雨后复斜阳,就是“雨后/复/斜阳”2.1.2.

再如“松下/问/童子”也是212

五言另一基本常见节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此类是2.2.1节奏

如:

清泉石上流,就是“清泉/石上/流”2.2.1节奏。

空山/松子/落,也是2.2.1节奏。

这是五言的第二种常见节奏。

 

五言的其他节奏:

1.4:如:“看.万山红遍”。具体又可以分为:看.万山.红遍,成为1.2.2节奏。

七言字句

(一)七言一般的节奏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类是2.2.1.2节奏

如:

乱花/渐欲//人眼,浅草/才能//马蹄。

(二)七言另一基本常见的节奏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类是2.2.2.1节奏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就是“楼船.夜雪.瓜洲.渡”2.2.2.1结构。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与对联中的马蹄韵相类似的结构。就是12/34/56/7

如:

长空/雁叫/霜晨/月。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七言的其他节奏

(一)4.3节奏,是符合七言大多数情况的,实际也是2.2.1.22.2.2.1的合成变换。但有时三字尾不好分割。

如:芳草萋萋鹦鹉洲

就是4.3,特别是后边的鹦鹉洲,就是不好分割的三字尾。

什么是三字尾:即诗句的末三字我们把它称三字尾

例如:

雨后/复斜阳。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2.3.2节奏,不是很常见的节奏。

如:“故园三十二年前”,有学者分成“故园/三十二/年前”的2.3.2节奏,但也有人认为分成2.5节奏更好些。

此为诗句中特别句子,古人也有采用,但不是常列。

【活跃】主讲--微尘(1498013231) 20:40:07

(三)3.1.3节奏,有人称之为“折腰句”。

如陆游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就是这种3.1.3节奏。

 

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

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因为过于规整的二二与二二二的节律是缺乏变化,因而也是呆板的。

畸零的单音节的出现就改变了这种呆板性,使诗显得更灵活多变,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

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

大家对比一下,这是不是显然会比读《诗经》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或“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觉得更美,更有表现力。

所以我们刚才学习的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唐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

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意义单位”划分法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也就是诗的炼字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喧鸟//春洲,杂英//芳甸。

单音节全部赫然居于句中,显然为诗人锤炼的焦点。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近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

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3、韵律划分法:

通常读七言句会自然地在第四个字处稍作停顿,再读后三个字,这样会有一种整齐划一的韵律美。

仔细观察《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句为三个独立的意象,西沉的残月,凄唉的乌啼,霜华满天,读时可以运用四三式停顿“月落乌啼——霜满天”。

这样读来,错落有致,把三个意象自然停顿。前两个意象为每两个字一个意象,最后一个意象为三个字,诗人在写诗时,本身就有意识将诗句做了相应的停顿。

因此,四三式朗读,契合诗人的节奏和意图,也有助于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同样,后面三句也可以运用相同的读法“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