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格律体系||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意境||填词谋篇
(2022-05-03 19:14: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微塾】格律体系
一般讲诗词格律知识的书籍往往只介绍近体诗,不介绍近体诗以外的诗歌格律,这是有原因的:一是近体诗在唐代十分发达,成了格律诗的主要体裁形式;二是近体诗与科举考试有关,应试者均需研习,这样近体诗以外诗律形式自古以来就不被重视了。其实,古代的诗律的不是只此一种,而是有好多种。现在,我们从诗律的角度分析了一部《全唐诗》,经过归纳整理,把唐诗的格律体系概述如下,以帮助读者了解唐代或整个古代诗律的全貌。
唐代诗律可分为三大类九小类:
一,粘式律,律联之间相粘成诗,这即是近体诗的声律结构形式。但是,近体诗主要是押平韵的,其次,也容许有仄韵诗;粘式转韵诗则一般不列入近体诗的范围。
1,1,粘式平韵律诗。如:
城上宴饮(白居易)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这首诗的声律结构是aB/bA/aB/bA/式,也即是近体诗的格律。可不必多举例的。
1.2.粘式仄韵律诗。如:
关山月(崔融)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
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这首诗的结构是ba/Ab/ba/Ab/式,是近体诗的仄韵五律。仄韵七律则十分罕见,如韩偓:《意绪》,是ba/Ab/Ba/Ab式。
1.3.粘式转韵律诗。如: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孟浩然)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草,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这首诗的结构是aB/bA/ab/Ba式,前两联是平韵七绝,后两联是仄韵七绝,中间转了韵,而近体诗是不转韵的,所以,一般不承认其为近体诗。但是,它的声律结构和近体诗是一致的,仅因转韵而把它归入古体诗的范围,也是不恰当的,应该承认它是一种格律诗,即粘式转韵七律。一般认为在近体诗的发展上有重大贡献的宋之问,也写有这种七律,如《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元竞题笔慨然成咏》二诗,声律结构是ab/Ba/AB/bA式,由仄韵转为平韵。转韵律诗既有近体诗的格律气氛,又因它是以韵分段和平仄韵递用而有活泼多变的语音表达效果。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先生曾称转韵律诗为‘新式的古风’,他说“典型的新式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平仄多数入律;二,四句一换韵;三,平仄韵递用。”(该书353页)其实,这种诗既然已是平仄合律了,就应属于律诗的范畴,所以称为转韵律诗比称为‘新式的古风’更为切合实际。转韵律诗主要用于七言体诗歌,五律的长篇律诗一般也是不转韵的。
二,对式律,律联之间平仄相对成诗,也即是全篇‘失粘’的诗律形式,在初唐和盛唐诗中并不少见,中唐以后较为罕见。
2.1.对式平韵律诗,如:
战城南(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陈翼龙晨南。
琱弓夜宛转,铁骑绕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韦应物)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沙辞塞往来频。
这两首诗的结构都是bA/bA/bA/bA式,结构是很简单的,在语音表达效果上有呆板少变之嫌,但仍不失为格律诗的一种体式,唐诗中也有不少诗例。
2.2.对式仄韵律诗。如:
悲纨扇(韦应物)
非关秋节至,詎是恩情改。
掩嚬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三洲词(温庭筠)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谁雪。
日随波动碎粼粼,雪似梅花不堪折。
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
门前有路轻别离,唯恐归来旧香灭。
这两首的前一首是对式仄韵小律,结构是ba/Ba/ba式;后一首是对式仄韵七律,结构是ab/Ab/ab/Ab式,末联‘别’是拗字。对式仄韵律诗诗例不多,但在短小的诗体五绝、七绝中较为多见,直到中晚唐也仍有其例。如:柳宗元《江雪》、刘禹锡《淮阴行》等,都是写得很好的小诗,是对式仄韵五绝;又如:白居易《寒食月夜》、《村夜》等,也是对式的仄韵七绝。
2.3.对式转韵律诗,如:
魏仓曹东堂柽树(李颀)
爱君双柽一树奇,千叶齐生万叶垂。
长头拂石带烟雨,独立空山人莫知。
攒青蓄翠阴满屋,紫穗红英曾断目。
洛阳墨客游云间,若到麻源第三谷。
这首诗的结构是AB/aB/ab/Ab式,由平韵转为仄韵,全诗是对式结构。只有第一句‘树’,第五句‘满’是拗字。这种格式的诗例很少。至于五言诗,则大多不会转韵,没有这种体式。
三,混合律,律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时粘时对的,诗人作诗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使诗中出现失粘之病,结果就成了这种粘对关系混合的格律形式。
3.1.混合式平韵律诗。如:
使之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出塞(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鵰。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度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以上第一首的结构是bA/bA/aB/bA式,在第一、二联间失粘,结果第一、二两联是对式结构,第二、三、四联是粘式结构,两种结构混合在一首诗中。后一首是混合式平韵七律,其结构是AB/aB/aB/bA式,在第一、二、三联之间失粘,结果前三联是对式结构,后两联是粘式结构。这种格式的诗例甚多,尤其是在初唐和盛唐时期。
3.2.混合式仄韵律诗,如: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春晓曲(温庭筠)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飞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以上前一首的结构是ba/Ba/ab/Ab式,第一二三联间失粘;后一首是七律,结构是ab/Ba/ab/Ab式,在第三四联间失粘。
3.3.混合式转韵律诗,如:
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是一首为人传颂的名作,其结构是ab/Ba/AB/aB式,在第三四联间失粘,上半首押仄韵,下半首转为平韵。至于五律,则无其例。但是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属于这种格式的诗例很多、十分突出。例如:刘希夷《采桑》一诗,共长十联,是混合式转韵五言排律;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是长达三十联的混合式转韵五排。又如《江上赠窦长史》、刘长卿《客舍喜郑三见寄》、韦应物《送孙征赴云中》等,都是混合式转韵七言排律;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一诗则长至十联,是混合式转韵七排。
以上所述,是唐代诗律形式的全貌,按声律和韵律交叉分类,共为九类。可见,近体诗的格律形式并非唐代格律诗的唯一内容,它只是这个诗律体系中的一二种形式。归纳整理出其他各类诗律形式,对更深入研究近体诗和探讨诗律的形成、发展过程,是颇有积极作用的。可是,过去未为诗律学者所重视,所以,特作概述。
【诗词微塾】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一、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那么大家都知道格律是什么吗?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格律:即诗词有韵律格式,简单点就是平仄韵,格式
二、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诗分几种?(以现今分法)
诗现今分为:简单两类
字数区分:
五绝20字
七绝28字
五律40字
七律56字
统分为五言,七言
三、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六言不常见,所以在这不论,
六律(少见,实为七律损第五字,二、四、六分明,一、三、五马虎可不论,不得犯孤平和三平调。)
除了韵之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字
四、
一、
1.
2.
3.
4.
5.
孤平论分两派
一派以王力为主:除韵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
启功:两仄声字夹一平声字
王力派在五言中能表现出来
另一派在五言七言中都有体现
二、
1.
2.
3.
4.
5.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当然也有用仄声韵的,但那属于变体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诗句以上,另作别论。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一般颔联与颈联要求对仗)
1
2
3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也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诗词微塾】意境
意境美是诗词的至美。古诗词的艺术美和感染力,主要取决于意境的有无和优劣。诗贵意境,我国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美好意境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和津津乐道。那么,古代诗人是如何创设美的意境呢?
一、缘境生情
诗人在观看或接触外在景物时,起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往往因触景而顿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必然,是“缘境”的结果。这所缘之境,所生之情,便在诗人的创作中交融成诗的意境。《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讲的就是这由境及意的过程。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求取功名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类诗里,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
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这情便付托物中,夺路喷涌,从而达到意境的交融。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即将离开汴京与恋人分别,他的离情别绪早已深埋心中。词人的感官一旦触及与这种“离情”发生“引爆”关系的“物境”,这“离情”便付托在物境中,一发而不可收。词中,词人触景生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人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可以说是达到“意与境浑”的地步了。
二、状物移情
状物移情,即先有情,再寻找适合负载感情的物,达到情与物的融合。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花溅泪”“鸟惊心”就是用的移情手法。花本不会流泪,鸟也不会心惊,所谓的流泪、惊心不过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予所写之物罢了。
在古诗词的意境创设中,把难以直言表达的抽象情绪,寄寓于具体的外在可感的事物之中,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是文艺,尤其是诗词区别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诗人就很懂此中三味,他们多采用外在的客观形象来表情达意,即往往把一种思想或一种抽象的情绪“移”到外在客观物上加以表现。如“愁”是一种难以说清楚的情绪,古人就用多种形象来托“愁”、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愁绪,化作了滔滔东流的春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以雨写愁,无尽的愁绪,化作了黄昏点点滴滴的细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在《长相思》中,以山水喻愁,少妇的相思苦情,化作哀愁的吴山、汴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在《青玉案》中,以烟草、柳絮、梅雨写愁,几多闲愁,化作一川霭霭的“烟草”、满城飘飞的“柳絮”、无休无止的黄梅时节的雨。这些具体景象,形象地表现出愁的缠绵、愁的繁多、愁的难以排遣。使我们通过“移情状物”的桥梁,从不可感知的此岸走进了可感知的的彼岸,从而具体地感知了“愁”,认识了“愁”。
三、体贴物情
体贴物情,是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被人们公认的某些物境(形象)所寓含的某种情感。由于这些物境具有某些特质,常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赋予一种感情,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客观性。例如凤凰是美的象征,乌鸦、蛇则是狠毒、丑的象征;红豆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诗人常用它作为坚贞、高洁、坚挺、傲岸、坚强、富于生命力的象征;梧桐往往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杨柳更多的是与离愁联在一起;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一般是坚贞、坚强、高洁脱俗的象征;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也有用莲花赞美纯洁高尚的节操的。只有理解了这些事物的普遍寓意,欣赏诗歌时才能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感情,把握诗人的思想。
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的成绩尤其突出。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等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古诗词意境创设中有重要作用。从形式上来讲,意境是“虚”与“实”、“有”与“无”的有机结合。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宋人梅尧臣的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告诉我们意境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部分。从意境的创设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出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感悟,即所谓的“不尽之意”。实境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从听觉角度实写所见之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从视觉角度写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使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审美空间。李商隐《登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既是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慨叹,是虚写。诗句的含义十分丰富,令人遐思翩翩。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从创作背景、诗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很显然这是一篇“凭空想”的杰作。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了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特瑰丽、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可谓是虚实相生,创设意境的典范。王昌龄的《出塞》,屈原的《湘夫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石头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等等,都是由实境开拓出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的典范,创设了“实者逼肖,虚者自出”的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
总之,对于诗人来说,只有创造了美的意境,诗才能超越时空,为人们喜爱,占据一席艺术之地。同样,鉴赏者也只有明了古人诗词意境的创设方式才能真正欣赏它的美,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