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词律·名词简释||马蹄韵||对联四要素||“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对联的严与宽

(2022-05-03 18:56:38)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词律·名词简释


为使词的爱好者便于掌握词律的基本知识,方便填词参考,现将一部分常见的名词列出,为了减少篇幅,一般不作详述,只是简而言之。

 

【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期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长短句】词的别名。长短句是词在形式方面的特征。

 

【诗余】词的别名。一般有三种解释:其一,认为词是诗的剩余,是诗的余绪,这是一种贬低词的文学地位的说法。其二,认为词是诗的余脉,是从近体诗变化而成的,曲解了词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其三,认为词在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称其为“诗余”。

【曲子词、曲词、歌词】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同时还有曲词这一名称。宋代出现了歌词这一名称。

【乐府、近体乐府】作为诗体的名称,是指汉魏六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词形成后,乐府又成了词的别名。宋代词人的词集有不少题名为乐府的。

【填词】即作词。词调因出于音乐上的要求,在字数、句数和声韵方面都有格律规定,作词者依格律的要求,填入字句,使之符合声律,称倚声填词。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谱】集合词调的名称体式,给作者作依据的书,称之为词谱。

【词调】因为词最早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与之配合的乐调称为词调。

【小令】词调体式之一。词的字数较少者,即58字以内的词称“小令”。

【中调】词调体式之一。以59字至90字的词称“中调”。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以91字以上的词称“长调”。

【单调】不分片的小令称“单调”。

【双调】一首词分上下两片的称双调。

【三叠】一首词分三片的称“三叠”,不称“三片”。

【四叠】一首词分四片的称“四叠”,不称“四片”。

【阕】有两个含义:一是,一首词称作一“阕”;二是,词的分段也称为“阕”。如上段称“上阕”,下段称“下阕”。

【片】词的分段称为“片”。

【过片】词除单调外,多由上下两片组成,词的下片的开头称“过片”。也称“过遍”、“换头”。

 

【自度曲】指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的词曲。也称“自制曲”。现在有人写所谓“自由词”是不懂词律的,自制词首要条件是通晓音律和平仄,先制出一个词牌,然后按调填词。随意写所谓“自由词”是不伦不类的。

 

【令】词牌带“令”字的,又称小令或令曲。这个名称叫的较滥,一般来说,令词乐调短,字数少。但是,如《百字令》(《念奴娇》别名)100字;《六幺令》96字,这些虽名为令,实际上已不属令了。

【引】词牌带“引”字的,本是古代琴曲的名称。宋代人衍声而翻成新腔,称为“引”。引也称引子,犹如大曲中之散序。

【慢】词牌带“慢”字,慢曲子简称为慢。慢曲子与急曲子相比,声调延长了,因此,慢词的句数、字数也随之增加了。一般地说,慢词较令、引、近词,乐调要长,字数也多。

【近】词牌带“近”字,又称近迫。在乐调长短、字数多少方面略近于“引”。

【减字】词牌带“减字”的,指在原词调的基础上,减去若干字,使句法、字数稍有变化,形成一新的词调。

【偷声】词牌带“偷声”的,同减字的情况相同。

【摊破】词牌带“摊破”的,指乐曲节拍的变动所引起的句法和协韵的变化,字数随之有所增减。

【序】词牌有带“序”字的,它是从唐宋大曲散序中摘取一遍制成的。

【双曳头】凡是三叠的词,前两片字句相同的,称为“双曳头”。



【诗词微塾】马蹄韵


一、什么是马蹄韵

马蹄韵也叫马蹄格。这种律就像马行走一样。后脚总是踏着前脚的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马蹄韵的平仄规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句脚规则,指每边有两句以上的多句对联,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其二是句中规则,指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要受到句脚安排规则的制约。

马蹄韵的句脚规则,是马蹄韵的最明显特征。它还有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来说,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的,称为正格。而平仄相同的,称为变格。

 

一、马蹄韵句脚规则例说

1.马蹄韵正格下面以上联为例,看马蹄韵正格的句脚公式: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看看马蹄韵句脚规则的具体运用。

 

每边一句: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每边两句:

一水印天心,指月证三生之果;

六根无我相,饮泉清万劫之尘。

 

每边三句:

未免有情,以酒绿灯红,一别竟惊春去也;

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每边四句:

东西双塔,金碧两坊,云灿星辉,光于中夏;

烟火万家,湖山千里,忧先乐后,式是南邦。

 

每边五句:

安土愿同净土,但令六尘不染,八垢皆空,此地胜灵山,会看一花一世界;

庆云无异慈云,待将十行胥圆,万善皆足,有缘参福果,共证三藐三菩提。

 

每边六句: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每边七句: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衮衮英雄安在?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每边八句:

苍梧落魄,碧献幽栖。四十年席棘饴荼,弘扬往哲。乾坤并建,器道相成。芳躅杳难寻,船山烟雨寒无梦。

正学横渠,孤愤越石。三百载风流遗韵,启牖后人。理势兼行,经权互用。草堂依旧在,枫马星霜夜有声。

马蹄韵正格中,既有严格运用“仄顶仄,平顶平”规则一贯到底的全合式,也有根据联意层次分段安排的段合式。所谓段合式,是指在长联中,可以按照联意分成若干段,从整联来看,并不完全符合马蹄韵,但是在每一段落中,则都是符合马蹄韵的。

 

2.马蹄韵变格

对联末二句句脚为双平或双仄煞尾的格式,称为变格式。从音韵来说,变格不如正格那样铿锵。同样以上联为例,来看看变格式的句脚公式:

 

每边两句:仄仄

每边三句:平仄仄

每边四句:平平仄仄

每边五句:仄平平仄仄

每边六句: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七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每边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与上联平仄相反,以此类推。

 

每边两句:

拈花一问,无人会笑;

弄石千般,有字可传。

 

每边三句:

月也寻常,惟忠臣孝子,分甘许身后轮回不坠;

枕何吝惜,怕傻女痴儿,入梦认眼前富贵为真。

 

每边四句:

古阁喜重修,桂殿兰宫,看万千气象,序阁人才写不尽;

新园欣创建,亭台水榭,趁三五良辰,游园雅士兴无穷。

 

每边五句: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由来?

 

每边六句:

八百载风流宛在,溯端明草诏,谏院正言,淮海填词,黄楼吹笛,长留芳躅汇青史。

九重天日月光华。看万古江河,千秋才笔,满湖新绿,四壁琳琅,同上高台礼墨仙。

 

每边七句:

南郡遽分飞。最堪悲牛衣昔对,膳帷餐藿,象服近膺,钗未废荆。正赶回苦尽,乃竟匆忙辞我去。

西池何自在。独弗念夫婿佩鱼,萍迹无踪,儿曹守蠹,谷难共式。且食少病多,不如解脱快仙游。

 

每边八句:

仰观天,天已阴霾四维;俯察地,地已荆棘遍野。几千里卧雪餐风,沧海未能填,誓吾壮志,无复香闺萦旅梦。

幼从父,父为王事驰骋;嫁随夫,夫为国变奔波。数十载含辛茹苦,白头应更甚,多卿早知,先离浊世断愁根。

 

变格式的对联,因为句脚平仄缺少交替,所以相对正格也就略显呆板。在句数少时尤其明显,因此除非必要,还是应该尽量多用正格,少用变格。

 

在长联的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正格和变格交错使用的情况,这通常是出于句意停顿的需要。一幅从总体上看是正格的对联,要尽量避免在一定范围内转为变格。但一幅从总体上看是变格的对联,则不妨在联中扩大转变为正格的范围。

 

二、马蹄韵句中规则例说

除去句脚规则,马蹄韵在句中也有其平仄交替的规则。马蹄韵在句中运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每句的字数,二是句中的节奏。以上联为例平仄规则如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的平仄变化视句子节奏而定。字数相同,但是节奏不同的联句,平仄运用规则也不同。下面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二言句:

岳峻

湘清

 

三言句:

珍珠酒

琥珀糖

 

天下乐

殿前欢

 

四言句:

三秦要道

八省通衢

 

五言句:与律诗五言平仄相同。

峭石千重立

藤萝百道开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六言句:

阳春白雪怡意

蔚秀庭前有约

 

七言句:与七言律诗平仄相同。

千杆凤尾摇龙域

十万龙孙绕风池

 

万菊充庭秋富贵

双藤蔓地古烟霞

以上所举例子是通常情况,前面说过,马蹄韵在句中运用取决于两方面的主要因素,除了每句的字数,还有句中的节奏。

试看下面这个例子:

似——言犹在耳

曾——玉笛鸣悠

上下联平仄分别为: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这样看似不符合马蹄韵的平仄规则,但是按照句意可以断为一四节奏,这样就符合一言和四言的马蹄韵规则了。在对联中,超过七言以上的联长句,尤其需要按照节奏来安排平仄。

对节奏的划分,也要受语法和逻辑的制约,不宜划分割的过于支离破碎。

 

三、怎样确定联句在对联中的平仄格式

每边超过一句以上的对联,怎样安排合适的平仄格式?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全联句脚的总体安排

按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平仄运用规则和格式来安排。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每句句脚的平仄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2.联句所在位置的句脚平仄

3.联句字数的多少

4.联句的节奏

如联句按照句意可以分为几个节奏,每个节奏是几言,就分别按照几言的格式安排。

 

四、可以不受马蹄韵约束的对联

马蹄韵是对联的基本格律,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对联都必须受到马蹄韵的严格约束,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也不能硬拿马蹄韵的框架去套。比如以下几种对联,就可以不受马蹄韵的制约:

 

1.句脚押韵者

句脚押韵,也就是句脚有规律的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受到押韵的限制,和马蹄韵全不相关。如:

新相识,旧相识,春晓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日夜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2.拆词分总者

作为总述部分的词语,直接拆开又作为分述部分的情况,有一部分可以不受马蹄韵的约束。如: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3.多句连引者

在联句中,有时会引用口语中的某些成句或者书面作品的原文。这样受到原文的限制,不一定会符合马蹄韵的规则。这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强求。如:

天下太平,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4.专名嵌入者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事物名、文章名等等嵌入到联句中,一般只考虑其含义,不考虑平仄。

受知于潘祖荫,见重于张香涛,五十年教馆先生,自古文章憎命达;

问字有曹典求,学士有李澄宇,三千个及门弟子,从来真谛尚心传。

 

5.句脚越递者

句脚越递,是指一个联句的句脚,跨过另一联句,又去作再下一个联句的句脚。如: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愿放弃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

 

6.按序排列者

依据本来的逻辑顺序,比如时间先后,或位置高低远近等等顺序缩写联句,无法颠倒或者替换,平仄也就未必符合马蹄韵了。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以不受马蹄韵约束的对联,并不止上述几种,这里只是列其大概,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诗词微塾】对联四要素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平仄相谐,词性相当,内容相关。

 

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是基本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内容相关”是章法要素。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例:

上联:春//眼际

下联:喜//眉梢(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

病例:

上联:春//眼际

下联:风光/无限

“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上下联各十一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对联按字数分类时,上下联各3字称为“三言联”或“三字联”,各4字为“四言联”或“四字联”,依此类推。通常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归入“长联”(根据周渊龙、赵梦昭合编《古今长联辑注》中的观点),15言以下归入“短联”(尚无权威观点),15言至30言可权且归入“中长联”,1-3言也可称为“超短联”(1-3言联很少,1-2言更少,大多在特殊环境下才能称其为对联),另外还有多至上千言的“超长联”。

 

二、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在普通话中指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在普通话中指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除了上下联单边的和谐,还包括上下联的相互协调。

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详细规则在第二讲作介绍。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例: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

名动名名——“眼际、眉梢”也是名词

病例:

春来眼际:名动名名(“眼际”名词)

风光无限:名名动名(“无限”形容词)

 

四、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这就是对联章法要素的含义。

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病例: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不能算对联。)

故乡千里月同此

十年劳碌又一天(不仅内容对不上,词性也对不上。)

出句:一江春水向东流(下联)

对句:两河秋波朝北动(字词生硬对仗,内容不知所云。)



【诗词微塾】“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


一、对联的“标准”节奏及其平仄格式

先看几个例子:

4言联:

心标/日月

义贯/乾坤——22节奏

5言联:

富裕/家家/

和谐/户户/春——221节奏

6言联:

盛世/千秋/伟业

和谐/万里/春风——222节奏

7言联:

腾龙/快马/逢新/

送犬/迎猪/贺大/年——2221节奏

以上例子有一个特点:除了57言的尾字,均以两字为一个节奏。这是汉语两字词居多的缘故。

 

再看以上例子的平仄格式:

心标日月:平平仄仄

义贯乾坤:仄仄平平

富裕家家喜:仄仄平平仄

和谐户户春:平平仄仄平

盛世千秋伟业:仄仄平平仄仄

和谐万里春风:平平仄仄平平

腾龙快马逢新世:平平仄仄平平仄

送犬迎猪贺大年: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例子的平仄格式有一个明显特点:除了57言尾字,都是“平平、仄仄”相互交替出现,而且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平则相反。从某种角度说,这就是4-7言对联的“标准”平仄格式。

“平、仄”有规律的交替简称“交替律”,上下联平仄相反简称“相反律”。

 

二、“135不论、246分明”

汉语两字词并非都是“平平”或“仄仄”,怎么办呢?古人“发明了”“135不论、246分明”规则。

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上述四至七言的平仄格式可表示为:

平仄

仄平——“”表示“可平可仄”。例如:“平仄”可以是以下几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

平仄平——传统诗律中,13字不可同时为仄:“仄平仄仄平”被称为“孤平”。虽然今天多数观点已倾向于“对联不忌孤平”,但在对联赛事中最好不用此格式,除非赛事有“不忌孤平”的说明。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第35字不可同时为仄,否则后五字构成上述“孤平”句式。

135不论、246分明”可理解为“单数位不论、偶数位必论”,同时留意两点:(1)不包含五、七言尾字,尾字遵循“上仄下平”原则;(2)五、七言留意孤平!

上述平仄格式,除了孤平句式需要死记,其他格式均不需要死记,应从原理上理解。

在此规则下,“交替律”和“相反律”均指偶数位(相反律还包括五、七言尾字)。

分别举例如下:

柳丝垂岸:仄平平仄(13位非“标准”平仄,按“135不论”规则作了变化)

 

燕尾点波:仄仄仄平(3位变)

山间明月:平平平仄(3位变)

江上春风:平仄平平(1位变)

勤是摇钱树:平仄平平仄(1位变)

俭为聚宝盆:仄平仄仄平(1位变)

山水吐芳意:平仄仄平仄(13位变)

风云入壮图:平平仄仄平(下联“标准”句式)

水秀山青春艳:仄仄平平平仄(5位变)

月圆花好谷香:仄平平仄仄平(135位变)

官居东壁图书府:平平平仄平平仄(3位变)

家住西湖山水间:平仄平平平仄平(15位变)

 

三、病联举例:

——先看四、六言

春风催绿

江山映红(24同平,或曰“24失替”;也可以说“2位出律”,这是症结所在。)

百花齐放

九州同春(2位出律。对于四、六言,一般不说“三平尾”,因为已经犯了“失替”病)

发家切记勤俭(46同仄。六言246必须安排为“仄、平、仄”,故症结在24位出律)

富裕莫忘扶贫(24同仄,症结为2位出律)

劳动创出世界(今音合律,古音“出”仄声出律)

国家属于人民(4位出律)

——再看五、七言

大地迎春绿

人心向阳红(24同平)

万里春光暖

九州气象新(“仄平仄仄平”孤平!)

江边柳丝迎春绿(4位出律)

门上桃符映眼新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6位出律。在上联合律的情况下,下联246位出律造成和上联同声时,还可以说“粘律”。此例6位粘律。)

 

四、五言、七言另外一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是来自格律诗的另一种常用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通常理解为“五言前面加一个两字小节”,平声前面加“仄仄”,仄声前面加“平平”。

——严格按上述平仄“谱写”是最理想的:

清音歌盛世:平平平仄仄

妙笔著华章:仄仄仄平平

碧海青天千里秀:仄仄平平平仄仄

红楼绿树万家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也同样可以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作变化:

平仄仄——上联“三仄尾”可以在字词难以调换时偶尔使用,不算联病。

仄仄平平——下联“三平尾”是诗家大忌,对联也沿袭了这个禁忌,所以这里第3字没有用“”来表示,必须为仄声。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第5字不能为平,道理同上。

按上述规则变化的例子,这里不再举例,学员可自己寻找例子。

 

五、总结上述规则,加深理解

上述规则即为对联声律最基本、最常用的规则。

四言、六言很好理解,只有一种平仄格式,不存在孤平、三平尾的问题。

五言、七言只需重点理解五言即可,如前所述,七言就是“五言前面加一个两字小节”。

必须熟知的五言两种格式:

仄平仄

平仄平——留意孤平!13位除了不能同时为仄,其他变化均可: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

仄仄平平——留意三平尾!第3字不遵循“135不论”,而是“必论”!

可以看出,两种句式的24位均遵循了“交替律”和“相反律”。

本节相关概念:两两交替;135不论、246分明;相反律;交替律;孤平;三平尾。

 

六、古今一些特殊例子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联脚上平下仄)

三星/白兰/

五月/黄梅/天(流传甚广的无情对,也有说“黄梅天”是当地一道菜名。三平尾)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赠江苏南京、江苏无锡五校乡村教师。上联无交替,联脚上平下仄)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联脚上平下仄,有的节奏点未作交替)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联脚同仄)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顶针格,第一分句满足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2003年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前5个两字节奏满足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

 

七、“三字尾”问题

下面这个例子在前面曾出现过,有不少联友认为后三字应该如此划分节奏:

腾龙/快马//新世

送犬/迎猪//大年

这就是初学者易犯迷糊,需要规范的“三字尾”声律问题!

“逢/新世、贺/大年”是按“语义节奏”来划分的,但从规范声律的角度,仍然应该划分为“逢新/世、贺大/年”(声律节奏)。否则就无法按“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来规范声律。



【诗词微塾】对联的严与宽


. 对联的哪些要求一定要严,哪些要求可以放宽?

对联和其他各种文学形式一样,有它自己的基本要素(或说特点)。如果完全不顾及这些要素,阉割这些基本要求,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对联了。

入门篇在第3.段“对联五要素”中,谈了对联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的要素:

 

1.字数相等;2.内容相关;3.词性相当;4.结构相称;5.平仄相谐。

字数相等的要求几乎没有放宽的时候,而余下四条“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都有不同程度允许放宽的可能。

其中所谓平仄相对,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字的平仄都相对。

 

.对联的什么地方一定要严,放宽?

1.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即句脚的字,应当从严。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这一点应该从严。

有些对联出于意思表达的需要,故意将仄收句置下,亦可。如:前面例举过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等。

 

2.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应当从严。词组是汉语的基本单元,也是对联的基本单位。大多由两字或三字组成。凡由二或三字组成的词或词组,最后一个字平仄相对可使得对联颂读时,获得最佳的音乐美。因此应当从严掌握。而由单字组成的词,应参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允许适当放宽。

 

词组又有几种情况要酌情考虑:

1)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成语,则应适当放宽。因为有相当多的成语,自身没有没有平仄交替。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

2)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时新的、外来的或者专业词组,则应适当放宽。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过分强调平仄交替,就会无法用及了。

 实用联中,以上两条遇到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时,一样可以放宽。

 

3复句每一句上下联的句脚字,平仄相反,这一规则应当从严。因此字数超过11字的长联,其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应当从严的。这实际上只是扩展了词组的上述要求。

综上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诵读音节的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从严掌握。

除此之外的平仄相对的要求,除不能造成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情况下,都是允许放宽的。

 

.什么对联要严,什么对联可以放宽?

一般来说,除非已经制定了规则,否则:

纯为练习或竞赛的诗钟联往往从严,而以娱乐为目的的谐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此时,多为即兴之作,过于苛求,就无趣了);

文学创作联应当从严,实用联(春联、寿联、行业联、婚丧联等)可以放宽;

普通对联从严,无情对、机巧联可以放宽;

(上述有些对联类型,下面提高篇会涉及到)

值得说明的是,一些名家的优秀对联在许多方面,都是事实上已经放宽了的。

 

.几点综合意见

1.有些人觉得对现成的出句比较容易,因为有出句词意词性的引导,而自己整个儿拟联就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对联、拟联基本要领是一样的。首先造句一联,无非是把一句预先构思具有完整意念的散文句式改写成联句,上句或下句,再自对另一句而已。对完不满意再重新修改前一句,直至满意为止。散文句,由句子主要成分“主谓宾状”组成,联句也是这些成分,不过可以省略、倒装某些成分罢了。从这一情况来说,联句造句更加灵活方便。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例如那些成分能省略宜省略,并没有死的规定。要靠自己多看多对来体悟来积累,捷径也许是不多的。

 

2.初学对联,为了练习格律,最好先练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五个要素都尽量注意。待有了基础,按照允许放宽的地方,适当放宽。这就是“入门须正”的习常说法。

 

3.学过古音入声字之后,应尽量按照古音使用入声字入联。遇到实在回避不了,如遇到“一、白、八、出、菊、失、学、夕、湿……”这些字,一定要按今音用作平声时,须在联末注明“今音”,而且整幅对联不得出现又用古音入声字的情况,否则违犯古今混用的规定。

 

4.在掌握了对联格律,能够得心应手应用联律之后,对联的拟制与参与的对句,要注意意境的营造要有含蓄美,遣词造句时词汇的选择要多加斟酌:

.对句意境既不能完全混同于出句意境,造成合掌;又不能完全不相关造成“隔”的毛病。

.对句要完全避免出句使用过了的字、词,参阅入门篇有关重字的内容。

.联句要尽量避免完全直白的描述(这与古诗词的创作要求是一致的),以增加作品的魅力。

.题图联要尽量避免使用图中主题物的名称,以使其内容含蓄隽永,增加读者想象的空间。

.对联恰当用典,能使联意锦上添花。但一是不能勉强用,变成画蛇添足;二是不宜使用过于生僻的典故。过多使用僻典有卖弄之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