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摘词选】诗家语||词的对仗||留白||象征||衬托||物象

(2022-05-01 22:28:0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微塾】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

 

《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袁牧说:“诗文贵曲”。诗心亦贵曲也,曲如流水。“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

如: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但含蓄不同于隐晦。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这是后话。

再如: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二、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

如: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作详解。

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议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此诗除第四句用比喻外余者基本句句议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可见,诗中适当的议论用语、理性用语也是极好的。

 

“诗家语”具有语言锤炼之特点:用字凝炼而精确。

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之故事。“诗不厌改”,古之诗家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叹,何况今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也。“闹”、“绿”是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是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毛泽东“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也。"刘静松先生之《移居》:“十载营巢费苦辛,白头终得杜为邻;锦江花草非吾恋,要借诗王一片春”。“借”字极妙,虚实相生,自嘲,自信,幽默。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都是谓语。但是,""""是平常的谓语,而""""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疾),"""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又更形象。

 

凝炼关系作品之质量。

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句,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它不是追求华丽辞藻,生僻用语,而是追求诗语之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和准确达意。炼字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于常理之外,入于情理之中。

也就是具有语言修辞上艺术夸张之特征。她用语往往率直、天真、主观、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语。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注意了此诗加以计算:“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学家范镇《东斋纪事》卷四:杜工部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气盖过,今才七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还说到武侯祠实地测量,古柏不过十丈高,杜诗言过其实。”批评家们是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此诗,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因为史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质的客观和真实,往往忽略了艺术的真实。

 

对待诗歌,我们应用诗歌的、艺术的眼光来创作之解读之。虽然诗歌之真实来源于生活之真实,但诗歌之真实高于生活之真实,艺术的夸张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鲜明、更深刻。

 

因此,如果用非诗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的眼光去审视解读诗词,可能会读不通,或者会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难以创造佳作。用诗性思维去解读诗歌,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诗词微塾】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近体诗不尽相同。

 

(1)近体诗的对仗是诗律要求,而词的对仗有相对固定的,也有可以用对仗的,可以不用对仗的。

 

相对固定的对仗,比如苏轼的《西江月》上下片两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又如《浣溪沙》下片前两句(晏殊的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回来”,秦观的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一类较为固定的对仗不多见到。

 

可以用对仗的,可以不用对仗的。例如水调歌头上下片头两句(苏轼的词《中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没有用对仗;而张孝祥《金山观月》“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河摇动”,用对仗。

 

又如《沁园春》上片23句毛主席的《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仗的;而他的《长沙》在同一位置则是“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没有用到对仗。

又如《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的你《临江仙》柳絮词,上片末两句做”几曾随水逝,岂必委芳尘”,是对仗的;下片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又没有用对仗。毛泽东赠丁玲的《临江仙》恰好相反。上片“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下片末两句“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又用了对仗。

 

尽管如此,词的对仗还是有一定的习惯的。一般说来,上下片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那么常常要用对仗。比如秦观《踏沙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又如梅晓臣《苏幕遮》的“露堤平,烟野杳”和“接长亭,迷远道”。

 

(2)近体诗的对仗要求平仄相对,词却不一定。

 

词的对仗有两种:一是律诗形式,即平仄相对,如上面所举《西江月》《临江仙》《踏沙行》中的例子。

 

另一种是非律诗形式的,即平仄不完全相对,甚至完全相同。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又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擒苍”,上下片都是“仄平平”;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下都是“仄(或平)仄平平平仄”。

 

(3)近体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则不然。

 

词的对仗可以同字相对。如上面所举例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同了“里”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同了“有”字。又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了“江”字,李清照的《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言的对句。

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这首词中三字句较多,作者将它全部处理为对句。

四言的对句。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又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两首词上、下片的起句,作者都用了对句。

 

五言的对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晁补之《千秋岁》下片起句:“岂忆山中酒,还共溪边月。”

六言的对句。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吴文英《风入松》上片结句:“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料峭”为韵母相同的叠韵词;“交加”为声母相同的双声词,对仗十分工整。

七言的对句。

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苏轼《鹧鸪天》:“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总体上来说,词中凡是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而字数略有不同,还有用领字对仗的可能,因此词的对仗是比较自由的。可以根据词意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


【诗词微塾】留白


我们想写好格律诗,就要运用诗家语,选择意象,炼字与炼句,写出有意境和韵味的诗。从整体的写作手法来讲,“留白”无疑是一个上好的方法。

 

我们不妨先来品读一首诗感受一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关于留白

什么是留白?大家肯定都再清楚不过,就是留下一定的空间,以能激发读者充足的想象力。

写诗就如画画。比如在一张纸上画画,是画得满满当当,搞成块铁好呢?还是留下一定的空间只画一部分好?答案肯定是后者。虽然咱们未必都学过画画,但是其中的简单道理还能领会的。

有些画虽简简单单、清清淡淡,但是它呈现出来的意境却是很丰富的,让人看了或被触动、或很享受.....,就如在网络走红的老树的那些画,表达都蛮有诗意,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欢。所以写诗如果也能适当留白,就会让读者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主动发散思维去想象,这样也就有了回味无穷的感觉。

 

再拿以上所举例的两首诗来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的画面整洁、意境生动,它能够被人们喜欢,绝对与本身的留白有关系。

 

二、格律诗之物象留白

写诗首先要用到物象,所以给诗留白离不开对物象的留白。其实这个在我们在讲解物象择取的时候就提到过,可见写诗各方面的要领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至简便是丰富,极其简单的物象

首先会让诗有一个“整洁有序”的外表。说到这里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可谓是诗中的留白“极品”,它体现出来的最大画面特点就是:极静、极简。没有飞鸟,没有人踪,在这空旷的天地间,江上的一叶小舟与一位渔翁便成了最吸引人的物象,作者“删繁就简”让这首诗凭借独特的语言表达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故而写诗不一定要添入太多的物象进行描写,这样很容易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重点所在。当然,举柳宗元这首诗的目的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一首诗都删减得跟它一样,而是通过借鉴,我们要学会在物象的选择上去适当留白。

 

三、格律诗之意境留白

除了物象上的留白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意境上的留白来让诗更加富有魅力。怎么给意境留白?很简单,那就是把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主旨以含蓄方式告诉读者。即不直接说明,而从侧面去描写、烘托,比如以事写意、以景抒情等等,都是可以的。

举例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表面看来是在写景,但是它却借对特殊物象的刻画将更深层的意蕴饱含了进去。“御柳”、“汉宫”、“蜡烛”、“五候家”都很具有代表性,作者写这些主要就是为了揭示权贵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差别。在本应禁火禁灯的寒食节,皇亲国戚们却可以搞特殊,依然我行我素,充满讽刺意味。而这一情感表达被留予读者自己去仔细揣摩品味,这就是作者在意境上所做的留白。

 

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在写长江,更是借其表达对友人的不尽相思,反复咀嚼,饶有趣味。

 

四、格律诗之篇内留白

这是针对于诗的前后布局而言。在篇内留白可以选择物象留白、意境留白或双面留白;01、物象留白02、意境留白03、双面留白

双面留白是前二者的综合,所以我们这里来对它进行一个举例说明。

举例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无论是从物象还是意象来说,都作了留白。物象方面:一共只简单选择了四个物象,却被临摹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从意象来说,这个画面看似很开阔雄壮,但是却烘托出了作者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凉无助的心情,所以它是在以“正言反”。

 

五、格律诗之篇尾留白

大家都知道“篇外延味”才是好诗,这个“延味”就是靠合句来完成的即篇尾。我们在讲布局方法的时候就强调过合句的重要性,所以在合句处留白自然能让诗“言尽而味不尽”。篇尾留白简单又有效,好多人都习惯用这个方法。

 

举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在合句中以叙事来留白意境,他只是想写儿童吗?肯定不是,而是通过写儿童问自己从何处而来这一画面,说明家山未变、人已不同的事实,内心的忧伤表达才是重点所在,而这些都留予读者去进一步深入品味。

 

作者在合句中以叙事来留白意境,他只是想写儿童吗?肯定不是,而是通过写儿童问自己从何处而来这一画面,说明家山未变、人已不同的事实,内心的忧伤表达才是重点所在,而这些都留予读者去进一步深入品味。这样的诗有很多如上面李白和韩翅诗,我们就再不举例细说了。

 

总而言之,留白是有前提条件的,无论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留白,都需要我们能将主旨表达清楚、将脉络衔接流畅,让读者读后能产生共鸣、引发想象等;若写得似是而非,不知所云,就违背了留白的初衷。


【诗词微塾】象征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古诗中的象征运用示例

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三、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

1、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惜别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象征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到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常用于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四、象征的妙处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诗词微塾】衬托


一、什么叫衬托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诗词微塾】物象


物象是诗词作品中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是诗人为了言志抒情而寄托的客观物体 ,一首诗词作品中,有时是多侧面多角度来描写的一个物象,有时是相互照应相互对立的两个物象,有时是相互映衬彼此呼应的几个物象,共同构成一个物象群。

 

 物象一词用于诗文理论,初见于元稹,他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里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对物象作出解释的,是南宋魏庆之,他所编的《诗人玉屑》卷四说:“摹写景象,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由此可见,描写物象所要求的,不仅有外观的形似,更有内在的神似。诗文创作,离不开描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物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凭空虚构。

 

诗人创作首要先物色素材,为抒发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物,或者因为发现了可以抒发感情的寄托物,这个寄托物不是物象,而是素材。

只有进入诗词作品中,成为诗人的描绘吟咏对象时,才是物象。没有物象,就没有诗词创作,就没有诗词作品。没有物象,诗人只能像其它动物那样,用几个单调的音节吼叫几声,这不是诗,而是叫唤。或许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原始状态的诗歌就是单音节的喊叫,但是现在已进入人类的文明社会了,再像原始人那样喊叫,不是怪物,就是精神病,根本不是正常人,更不是诗人和诗词创作。

 物象与意境都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人在诗词作品中依托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营造的精神境界,就是意境。

 物象侧重于物,是人格化的的客观事物,是诗词作品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客观对象本身,是即可单独存在又相互依存的个体,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客观物体。

 

 意境侧重于意,是物象中表达出来的诗人情感,是依附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世界,是由若干物象组成的群体,是全诗表达出来的整体精神境界,是潜伏于字里行间的意识,是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所感悟出来的精神境界。

既然物象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物象呢?

 

一,首先物象要有情理性

 

诗人创作时,对复杂纷纭的素材进行取舍,要找到一个或几个恰当的对象,进行描绘、寄托、抒发,这个对象就是物象 。因此,所借用的物象和所抒发的感情之间,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要合乎情理。天地山川,日月风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当这些具体事物寄托了作者感情时,这个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就是鲜活的自我 ,由于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们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时候,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就应该借助于什么样的物象,不能随便拉郎配,也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比如:有的写冬天用了西风,写春天用了归雁,写夏天开了桃花,这都是错误的,不符合情理的。一个季节中的物象,虽然在其它季节也存在,但不具有其他季节的代表性,所以在其它季节写出来,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下面把四季代表的物象发出来:

春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是桃花、李花、燕子、布谷、鸣蛙、杜鹃、绿柳、芳草、飞莺、东风、春梅、杏花、飞花、春雷等。

夏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骄阳、荷花、鸣蝉、流萤、蔷薇、石榴、杨梅、南风等。

秋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雁、菊花、红叶、寒蝉、霜、蛩、茱萸、梧桐、芭蕉、秋雨、圆月、桂花、木樨花、重阳、西风等。

冬天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白雪、腊梅、冰、枯木、玉树、琼枝、北风、雾凇等。

当然物象的情理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但四时逆转是常见的诗病。

 

二,选择物象要带有情感性

 

诗词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词。若要感染读者,首先要感染诗人自己。诗人的感情有时是明显的,犹如日月经天;有时是强烈的,犹如岩浆喷发;有时是复杂的,犹如一堆青藤,千丝万缕;有时是隐晦的,犹如云中蛟龙,见首不见尾。但是,不论是什么感情,都要有所寄托,都要有附着物,不能凭空呼喊 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寄托。在同一诗人笔下,由于时间、地点不同,也有不同的情绪。即使是同一时间地点,由于心情的变化,也会抒发不同的感情,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我们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归结出一些常用的感情物象。

怀人相思怀乡类的物象:主要有明月、归雁、落鸿、琵琶、孤灯、夜雨、浊酒、茱萸、锦瑟、烛泪、尺素、寒衣、捣衣砧、更漏、梧桐、寒梅、日暮、 送别类的物象主要有酒、芳草、折柳、渡口、白帆、长亭、歧路、泪、驼铃、汽笛、古道、孤蓬等。

爱情类的物象:主要有红豆、鸳鸯、莲花、莲子、双燕、并蒂莲、比翼鸟、连理枝、比目鱼、鸾凤、大海等。

品格类的物象:主要有梅、兰、菊、竹、荷、松、柏、鹤、雪、霜、汗青等。

愁苦类的物象:主要有杜鹃、鹧鸪、寒蝉、猿啼、乌鸦、流水、落花、秋雨、梧桐、烛泪、乌云、雾霭、浊酒等。我们创作诗词的时候,尽量准确地使用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否则,不但会词不达意,还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

 

三、选择物象要据有生动性

 

生动性主要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感悟出别人没有想到的哲理。如果像照相机那样,实拍实录,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这样的物象不能入诗,即使勉强塞进去了,也不能感染读者我们评论国画时,喜欢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词语,这是恰如其分。但是在诗词创作上,由于篇幅的局限,不可能整体地描绘一个或几个物象,只能东鳞西爪,那么诗人就必须要做到画龙点睛,用最精确、最传神的词汇描写物象,抒发感情营造生动性的主要手段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象,赋予特殊的情感。

其次是使用动词形容词,锤炼诗眼 同样是写愁,我们看一下诗人所使用的不同物象:有船载之愁“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陈与义《虞美人》)。有酒浇之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水流之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有刀剪之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有比喻之愁,“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有拟人之愁,“我只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有夸张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没有这些生动的物象,你还能感觉出那么多刻骨铭心的愁吗?

 

四、选择物象要据有丰富性

 

生动性是就个体而言,丰富性是对群体而言。营造具有丰富性的物象,关键在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融会贯通。如果一味地就事论事,照搬照抄,像一台没有思想的照相机,看见什么拍摄什么,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干干巴巴,没有生机和活力 。物象要丰富,就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物及理,由今及古,感情驰骋,思绪万千,然后选取一个火花,一个闪光点进行创作。只有用灵感创作出来的作品,物象才能生动丰富 物象是否具有丰富性,关键在于能否引起读者共鸣同样是最伟大的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同样是长江和帆船两个物象,李白和杜甫有什么区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品味杜甫的万里船和李白的碧空尽,二者的味道如何,有什么感受同样是春天的物象,我们咀嚼一下这些经典诗句所选物象的意味:有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有江花江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有红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有东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应该说,每一个物象都表现了春天,但是每一个又都不相同。丰富性源于鲜明的个性,就是万紫千红,各自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读者我在别处也看了不少诗,读第一遍时,感觉很好,语言流畅,词藻华丽,很能抓人。读第二遍时,感到有不对劲的地方,有不舒服、不舒坦的感觉。读第三遍的时候,就会发现牛头不对马嘴,破绽百出,有种要尝龙虾,却被糊弄吞下一只苍蝇的感觉。丰富的物象应该像醇酒一样,厚重绵长,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有收获。而不能像香烟那样,初见时,云遮雾罩的一股烟雾,细看时云飘雾散,细品时,当初的香味没有了,当然,我们多数诗词作品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只是淡若白水,没有滋味罢了。

 

五、物象要有统一性

 

多数的诗词作品,描写的都是物象群,由若干个个体物象,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小花园,色彩缤纷,赤橙黄绿青蓝紫,令人流连忘返。又像一桌丰盛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但是,要真正做到神形兼备,众星捧月,并不容易。

我们品味一下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把众多的物象都统一到春夜雨之中,共同组成了一个物象群,借此来抒发喜悦的心情。

再品味一下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古草原的多个物象都写进诗中,但个个有情,点点有意,浑然一体。

我们创作时尽量避免物象冲突,避免同时出现相同性质的物象,如繁星满天却旭日东升,晴空万里却电闪雷鸣,桃花和荷花同时开放,牡丹和菊花一起芬芳。还有情感上的自相矛盾,一树盛开的琼花,充满了喜悦和欢欣,却给挂上了为死人送葬的素缟,结果是大煞风景,使读者不知所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