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渲染||意象
(2022-04-30 00:00: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微塾】渲染
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皴,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渲染技法后用于文学领域,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渲染,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和拱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渲染的具体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夸张、层递、铺陈、烘托等。
一、渲染具有的特点
1.渲染要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在绘画中,这个“中心”就是指“需要强调的地方”,在文学中则指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使用渲染手法,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意象及词力始终指向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如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该词的中心在于抒发浓重的离别之苦。词人描写环境时写了凄鸣的寒蝉,傍晚雨后的长亭,催发的兰舟,烟波浩渺的楚天,还写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细节,以及别后的凄凉情景,这些描写都紧紧围绕着“离别之苦”这一中心铺展。经过词人如此层层铺垫堆积,别情确实让人难忍难承了。
2.渲染要围绕中心正方向展开
渲染手法的这一特点,要求用于渲染的材料必须正方向支撑渲染的中心,而不能是相反。上面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的环境及细节等描写,全都正方向支撑强化了“离别之苦”这一中心。因此,正衬手法属于渲染之下的具体手法,而对比、反衬则与渲染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说一下其中的反衬。运用反衬手法,用于反衬的材料虽然也能对描写对象起到衬托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反方向的,这与渲染手法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像“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类的句子,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但不是渲染。
3.要对用于渲染的材料着色加彩
渲染,绘画中就是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加上或浓或淡的墨彩。引入文学中,这“色彩”指的是鲜明的颜色,有特点的形象,特具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神话等手法。经过这番“着色加彩”,这些渲染材料会更形象、更鲜明、更有力。仅举张衡的《二京赋》为例。张衡的《二京赋》,为了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以俭,体恤百姓,故而铺写了前朝京师的壮美华丽以及统治者浩大的田猎场面。宫殿楼台、车马兵戈、林草兽鸟,物象繁密,词藻富丽,手法迭变,作者以浓笔重彩渲染奢糜以达到讽喻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并非只有浓墨重彩,才算得渲染。运用渲染手法,也可用不太多的笔墨,而收到显著的渲染效果。
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所用笔墨并不多,但却把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下农村的萧索境况充分渲染了出来,也很好的烘托了“我”回故乡的悲凉心境。由此可见,渲染运用的效果,不决定于笔墨的多少,而关键在于作者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并进行精致有力的描写刻画。
上面分析了渲染手法的特点,下面谈谈渲染手法的应用,在下面的文章情境中多用渲染手法。
二、渲染手法的应用
1.在描写人物时,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要加以渲染。
如《孔雀东南飞》中,在刘兰芝被遣离开焦家时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要若留纨素,耳著明月檔。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外貌描写着意写兰芝的精妙装束和仪容,突出运用了夸张、排比、细描等渲染手法,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
2.在需要利用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某种心情或想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时,也可以采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朱自清的散文《绿》,在开头对梅雨潭周围环境作了描写,着意描绘了梅雨亭的态势和潭上瀑布声音,瀑布的水花水滴的飘散。观察细腻,文字优美。作者采取这种渲染手法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美的意境中去,产生与作者那种舒畅兴奋心情的共振。
由上可见,渲染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对于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增强艺术表现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运用渲染手法,要注意自然妥帖,不可生搬硬套。北朝著名的叙事诗《木兰诗》,写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后返回故居的情景时,成功地运用了渲染之法: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些诗句充分渲染了花府一家老小迎接木兰还家的热闹气氛,但却合乎情理,真挚动人。相反,运用渲染手法时,如果过于夸张,脱离了生活的基础,那就谈不上艺术的真实,结果只能让人觉得虚假。
【诗词微塾】意象
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
古诗写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花朵。每一枝花随风摇曳,香气袭人,人见人爱。徜徉止步于意象纷呈的百花园里,情不自禁琢磨这些意象在诗词表达上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实例分析】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歌前两句的“秋风”“朔云”“边月”等意象,描绘了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作了铺垫。
【实例分析】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诗歌前六句的“云物”“鸥鹭”“管弦”“风清”“月白”等意象,描绘了如诗如画的西湖夜景,营造了宁静美好的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西湖风光的爱恋之情,也为最后两句抒写诗人满足于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感作了铺垫。
【实例分析】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孤舟”这个意象,连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诗人融情于景,借“孤舟”,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诗词微塾】章法
起句法
比兴法。即以传统的景或物比兴起句统领全篇。如贺知章《咏柳》之“碧玉妆成一树高”;李峤《送李邕》之“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
对偶法。即以对偶句开头起句,再从其他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述。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托景法。先借景物造成与主题相关的氛围,逐步引出题旨来。绝句如张继《枫桥夜泊》之“月落乌啼霜满天”;律诗如杜甫《登高》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抒情法。即先以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起句,再引景入胜。绝句如李商隐《登乐游原》之“向晚意不适”;律诗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缘事法。即先借一件与题旨有关的事情引起下文,可借眼前事,也可借史实或传说起句。如李白《赠汪伦》之“李白乘舟将欲行”句;崔颢《黄鹤楼》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议论法。即先发表议论,后追述作者志向和抱负。绝句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之“生当作人杰”;律诗如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之“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忆史法。以追述古迹或史迹起句,再引出下文。绝句如章碣《焚书坑》之“竹帛烟销帝业虚”;律诗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之“王浚(繁体)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追忆法。即以追忆作者过去曾经经历的事起句,再引出自己的感慨。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之“去年今日此门中”;王播《题惠明寺》之“三十年前此院游”。
设问法。如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是设问语;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自问自答;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不问自答;刘克庄《戊辰即事》“诗人安得有青衫?”是反问(或叫反诘)。
承句法
点题法:如王昌龄《西宫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承句“春恨”把西宫“怨”字点出来了,恨由怨生也。
补充法: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承句补充说明了身在异乡的人内心的思情。
衔接法:如张藉《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承句中秋风起时思愁生,万千思绪牵肠,两句衔接紧密贴切。
对比法: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虽长,但同承句中的“愁”比起来,似乎还是愁思更长了。
转句法
情景转移法: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时空转移法: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顺流直下法: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峰回路转法: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结句法
问答法:如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递进法:如李商隐《无题(其一)》:“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对仗法:如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承述法:如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法: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连续法:如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设问法: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以上所讲的只是一般规律,纵观历代格律诗,数量何止万计,别格定然不少。所以,俺觉得诗词创作,知道基本知识固然不错,但切不可依样画瓢,照搬套用。,只要遵循情真自然法则,在“求正容变”的前提下,大胆自由地进行,其他一切手段和技法都不必刻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