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填词技巧||词之创作技法||格律诗对仗的通病||绝句的语法||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2022-04-28 19:48:3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微塾】填词技巧(上)
词是一种最适宜表达芬芳绵缈之思的文体。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诗之境阔,词之境长”。词的转折、腾挪远比诗复杂。词要写得像词,有词的味道,就得善于用笔,尤以长调为然。用笔之法,前人有主张“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有“着重上下照应”的,还有倡导“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的。以上种种,实际上皆是指整篇的章法而言,本节课所要讲的用笔,指的是词中两个意象元之间的承接与转换。有问答、提顿、对照、透过、翻转、折进、虚笔、逆写、开阖等笔法,以下逐一论之。
填词技巧之问答
问答者,上句发问,下句作答,而所答之辞,又往往虚致空灵,不能是明确的答案。如: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贺铸《横塘路》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慢》
何处是京华?暮云遮。——万俟咏《昭君怨》
填词技巧之提顿
提与顿,本来都是书法上的名词。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所谓提笔,是指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所谓顿笔,则是指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与顿,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笔法,没有提,就无所谓顿,没有顿,提也就失去了意义。词中提顿,第一种情况是是提笔在前渲染,而顿笔则在后明白了当地说明意思,这叫做正提顿。如: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朱敦儒《水龙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逆提顿,则是顿笔在前实写,提笔在后虚写烘托。如: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王诜《忆故人》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织成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吴文英《浣溪沙》
填词技巧(中)
词是一种最适宜表达芬芳绵缈之思的文体。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诗之境阔,词之境长”。词的转折、腾挪远比诗复杂。词要写得像词,有词的味道,就得善于用笔,尤以长调为然。用笔之法,前人有主张“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有“着重上下照应”的,还有倡导“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的。以上种种,实际上皆是指整篇的章法而言,本节课所要讲的用笔,指的是词中两个意象元之间的承接与转换。有问答、提顿、对照、透过、翻转、折进、虚笔、逆写、开阖等笔法,以下逐一论之。
填词技巧之对照
对照之意,甚为显豁。词中上一意与下一意相互对照,以为呼应,即谓之对照。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谢逸《江城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填词技巧之透过
透过者,下意直承上意,而用意加深。如: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情到不堪言处,吩咐东流。——张耒《风流子》
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晏几道《蝶恋花》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李廌《虞美人》
莫把阑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万俟咏《昭君怨》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见欢》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填词技巧之翻转
翻转是两意分成正副,前一意与后一意相反相成。一种情况是前一意是副,后一意是正,如: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谢薖《鹊桥仙》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徐俯《卜算子》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叶梦得《贺新郎》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程垓《水龙吟》
不是不相逢,泪空滴、年年别袖。——仲并《蓦山溪》
另一种情况则是前一意是正,后一意是副:
且尽樽前今日意,休记绿窗眉妩。——李南金《贺新郎》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木兰花》
填词技巧之折进
折进者,是前后两意,下一意相对上一意而言,既是转折,又是深入递进。如: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陆游《鹊桥仙》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填词技巧(下)
词是一种最适宜表达芬芳绵缈之思的文体。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诗之境阔,词之境长”。词的转折、腾挪远比诗复杂。词要写得像词,有词的味道,就得善于用笔,尤以长调为然。用笔之法,前人有主张“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有“着重上下照应”的,还有倡导“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的。以上种种,实际上皆是指整篇的章法而言,本节课所要讲的用笔,指的是词中两个意象元之间的承接与转换。有问答、提顿、对照、透过、翻转、折进、虚笔、逆写、开阖等笔法,以下逐一论之。
填词技巧之虚笔
这一笔法,是实情虚写,明明是自己的情感,却借写他人或物象而映衬自己。比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不云重来有人琴之感,而云“旧游飞燕能说”。又: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不谓前事涌现眼前,而谓“行人曾见”。姜夔《扬州慢》过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不写自己不堪回首之情,而以杜司勋事作替。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不写自己愁,却说西湖的翠澜底下,鱼总是愁鱼。王沂孙《天香•龙诞香》: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
不曰自己因国亡家破,再无燃香的兴致,却借荀令顿老,映衬自身的绝望悲凉之情。又其《齐天乐•蝉》则云: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是借写蝉之阅世,隐喻自己看尽沧桑易代之悲。
填词技巧之逆写
逆写近似与修辞上的倒装,但倒装指的是同一句中语序的颠倒,而逆写则是意脉的颠倒。比如林逋的《点绛唇•草》: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应是王孙去后,南北东西路上萋萋芳草无数,一加逆写,笔力便见生峭。又如张先的《醉垂鞭》: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意思是说昨日来时衣上云,直使乱山皆昏。但如直写,便无此种写法真力弥漫。其馀像晏几道《阮郎归》: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意实为殷勤理旧狂,故而要佩紫兰、簪黄菊。惟逆笔写来,笔力便自健劲。
填词技巧之开阖
开阖,是一种被词人广泛采用的笔法。其法一为先开后阖,一为先阖后开。先开后阖,如:
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韦庄《思帝乡》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石孝友《卜算子》
未解画船留待月,缓歌金缕细留云。将云带月入东门。——毛滂《浣溪沙》
先阖后开,则如: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长命女》
一般离绪两消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刘招山《一剪梅》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赵秉文《青杏儿》
以上所举笔法,在填词过程中可综合运用,有助于全篇的曲折跌宕。不过,笔法终究只是技巧范畴的东西,诗词要写得好,最要紧的还是得有真气,也就是需要作者充沛的感情和高旷的胸襟。
【诗词微塾】词之创作技法
词之布局
词中小令,犹诗之绝句,寥寥数语,谋篇自易。但有一二警句,即可缀饰成章。长调则犹诗之歌行,其起结承转、开合呼应,必先斟酌配合,务使骨肉均匀,步武整飭,而后方可下笔,故布局之事,尤其重要。作者择定一调,先视其字数多寡,以定局势之广狭,再视其音节之抑扬高下,以定其字面之虚实轻重。腔之转折处,即词之转折处也,,腔之顿挫处,即词之顿挫处也。宋人词大都上半阕写景,下半阕言情,然景中必寓情,情中宜必寓景,或情景夹写,或兼及叙事。总之前半阕不可将意思说尽,方留得后半阕地步,后半阕须开拓说去,方不犯前半阕意思,而通篇尤须限定一种意境,不可一句残月晓风,一句作大江东去也。
论词之起结
小令篇幅既短,着墨不多,放下去就要提起来,中间初无回旋之地,故起处须意在笔先,结处须意留言外,起处不妨用偏锋,结处最宜用重笔。如周邦彦《少年游》别情起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澄”正是用偏锋也。下云:“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则姿媚旁生,情事如见,后半云:“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则以低声问三字一转,便一步紧一步,一笔重一笔,直贯到底,更不问回头,令人掩卷后犹作三日想也。
小令结语尤重于起语,犹绝诗之重在后联也。惟词则以调之不同,意随音节而变,古来作者,神奇百出,如唐温庭筠绝诗之“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韦庄之“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冯延已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李后主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几道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无名氏之“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李清照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辛弃疾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皆极自然,而正是极经意处。
长调最宜配合停匀,忌平板粗率。蓦然而来,悠然而逝,神光离合,乃为佳构。其起处或以骀荡出之,如太原公子裼裘而来,东坡之“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平斋之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及“归去来兮,杜宇声声,道不如归”,稼轩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也,或先于提前透一层说起,如梦窗之“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项莲生之“西风已自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是也。
长调两结最为吃重,前结要如奔马收缰,留得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要如泉流归海,回环溯源,有尽而不尽之意。质言之,即书家无垂不缩意也。
词中换头一名过变,不可全脱,不可明黏,须用画家开合之法,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如白石咏促织《齐天乐》之换头是藕断丝连,咏武昌安远楼《翠楼吟》词之换头,是异军突起也。(二词均见后卷)
论词之转折
诗词虽同一机抒,而词家气象自与诗略有不同,诗以雄直为胜,宜若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词以婉转为上,宜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唐有无名氏《醉公子》词云“门外猧儿吠,知是萧郎至。剗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昔人谓读此词可悟转折之法。始闻其声至而喜,是一层,继见其醉而怒,是又一层,继又强扶其醉,使之入帏,转怒为怜,是有一层,又继则强之入帏,不肯脱衣,转怜为恨,是又一层,终则以虽不脱衣,胜于独睡,转恨为恕,自家开脱。一篇之中,字字转,语语折,写尽醉公子态,可谓神乎技矣。然此犹系小令也,小令节短韵长,绝少衬豆为辅,故其转折处最宜挺而不靡靡,涩而有致,若在长调,则有片段离合,全以蕴籍袅娜见长矣。
夫词之长调,犹诗之歌行也,然长篇歌行,犹可使气,长调使气,便非本色。歌行为骏马迈坡,可以一往称怀【录注:原书“怀”字处不清,依字形试臆补之】,长调如娇女步春,旁去扶持,独行芳径,倚徒而前,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此东坡所以有铜琶铁板之机,而屯田之晓风残月,所以卓绝千古也。转折之妙,为词家所独重,宜已。
【诗词微塾】格律诗对仗的通病
格律诗要求中间两联用对仗,但不是很严格的。诗以意为主,当对仗和诗意不能两全时,允许放宽不用对仗。一般颔联可以放宽,颈联则要求严一些。对仗分严对(工对)与宽对,一般能作到“词性相同”、“结构相类”、“平仄相对”就可以了,但也提倡用工对,因为工对可以提高格律诗的艺术性。不少诗稿中忽略了对仗,或者对仗不严。
下面就诗稿中的一些对仗通病作一浅析:
一、偏正词组与联合词组混对
在组合词的对仗上,应该是“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否则不能成对。例如:丹心育桃李,寸管写青史。“桃李”为联合词组,“青史”为偏正词组,结构不同不能成对。
二、双声、叠韵、联绵词混对
在工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应以双声(或叠韵)词相对。在宽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允许用联绵词相对。双声(或叠韵)词不能用其他词类相对。例如:锦簇集团人似海,琳琅商场货如山。“琳琅”(línláng)是双声词,“锦簇”(jncù)是偏正词组,两者不能成对。
注意:联绵词的结构属“联合”结构,但它与一般联合词组是有区别的。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它的两个字只是代表词的读音,两个字组合才代表词意,(单独一个字不代表词意),例如:琥珀(hpò),妯娌(zhóul)等。
三、同字相对
同字相对,也是对仗中的一忌,尤其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更忌同字相对。例如:红心献祖国;红花献英雄。
四、句尾三字不对仗
句尾三字不对仗是最常见的毛病。例如:巍巍大坝横江立,浩浩长江出平湖。
五、句中自对不完整
出句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它的对句也是句中自对的句子,这类对句是工对。如果对句或出句只有其一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则不能成对。例如:碧血丹心育桃李,一支朱笔写青春。(仅出句自对,即出句中的“碧血”与“丹心”成对)。
六、合掌
同联上下句语意相同,称“合掌”,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罴”。从字面上看对仗很工整,但两句的意思都是说“英雄气概”,犯了“合掌”。
七、犯同构
相邻两联语法结构雷同,称“犯同构”,也是格律诗中的一忌。例如:
心胸如宇宙,怀抱似苍穹。
江河似银汉,灯火如星空。
八、平头与上尾
古人在格律诗的语法结构技法上要求更讲究,除了上述的“同构”不允许外,联与联之间的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也不允许。相邻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例如:
1、平头: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常虑天下事。
江里潮涌波千顷,峡中风荡幽万里。
2、上尾: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痴分天下忧。
大坝巍巍西江立,清风爽爽峡谷幽。
以上是格律诗稿中的一些常见对仗通病浅析,弄清这些我们可以少犯对仗错误。但我要强调一点的是,格律不是“死”的,我们要辩证地应用它。例如毛丅泽东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虽然犯“合掌”,但对仗工整,意思与全诗浑然一体,仍然不失为千古绝唱。
【诗词微塾】古诗中的节令
人日。
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上巳
(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中秋。
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冬至。
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诗词微塾】绝句的语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是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的。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格律的制约,如字数、平仄、押韵等,所以在语法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倒装。
就是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及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这就是倒装。主要有:
词的倒装。有些词,根据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如:天地、东西、千万、斗牛、古今、往来等,这样的颠倒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如杜甫的《出郭相访》:“还往莫辞遥”,这是为了平仄的要求倒装;贾岛《戏赠友人》:“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这种倒装,既是平仄的要求,也是押韵的要求。
成份的倒装。即把句子成份按语法应在后面的,放到前面了。
其一,主谓倒装。如魏征《述怀》:“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应为“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
其二,主宾倒装。即宾语前置。如祖咏《望蓟门》:“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第一句应为“积雪生万里寒光”。
其三,补语提前。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正常的语序,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红绽”,这里的“绿垂”与“红绽”都是补语。
句子倒装。有的是半句倒装,有的是整句倒装。如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应是:“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因为昨夜梦到了渔阳,以至于在今晨仍然在想着梦中的情景,而忘了采叶。再如孔仲平的《寄内诗》: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按一般的顺序应是: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虽然这样写诗意上也流畅,但显得过于平直,没有韵味。而将两联转过来,意味就大不相同。
2、成份的省略
绝句的语言要特别精炼,它的每一句都有字数的限制,且要符合声韵的要求,因而凡是能够精简的字词,要尽量精简省略。
省虚词。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与“入”字后都省略了“于”;“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在“蔓”与“花”字后各省去一个“因”字,“弱”与“轻”字后各省去一个“而”字;“南山晴有雪,东陌雾无尘”,“山”与“陌”之后各省一个“虽”,“晴”与“雾”后各省一个“而”字。
省实词。如明谢榛的《秋闺曲》:“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这“倚楼人”后面省去了“捎书”类似的文字;王夫之《补落花诗》:“尽情扑翅欺蝴蝶,塞耳当头叫子规”,这“欺”后面省去了“人的”。
省平行语。如“桃叶传情竹枝怨”,“枝”后省了一个“传”字,应该是“桃叶传情竹枝传怨”;同理,“西涧流水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其实应为:“西涧流水东涧流水,南山云起北山起云”。
省人名、地名、书名等。当然这里能简省的都是有名的。如:“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玉关”就是“玉门关”,省了一个“门”字,但人们仍然能明白;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是“王导”与“谢安”,大家都明白的。
3、互文
诗中有些字词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但有时却因字数、平仄等限制,而被省略了,有点类似于“省平行语”,但这种省是前面省了后面有的,后面省了前面有的,互相表意,所以叫互文。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全句意思应该是:“万壑树参天、响杜鹃,千山树参天、响杜鹃”,前句省略了“响杜鹃”,后句省了“树参天”;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应是:“东园载酒醉,西园载酒醉”,“东园载酒”后省了“醉”字,“西园”后省了“载酒”。
【诗词微塾】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更多古代诗词鉴赏技巧可以到习古堂国学网学习。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的。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更多古代诗词鉴赏技巧可以到习古堂国学网学习。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