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雅漫谈诗
(2022-04-27 22:16:1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论 |
俗雅漫谈诗
一、大题小作
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把重大的主题当小事情来写,举重若轻,以小见大。世界上的事情,无论怎样的惊天动地,都将成为历史,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类事情不过是恒河沙粒而已。
例如十八大,看着很是热闹,难免有人凑趣,但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只是最平常的一次代表会,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简直不值一提。诗人不是新闻记者,要有感而发;诗人不是街头巷尾传瞎话的婆娘,要有冷静的思维。
第二层是要学会以点带面,专注一点,不及其余。越是想面面俱到,越是面面不到,乃至一片空话,不知所云。
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作品
《大革命时期》:
滚滚雷声驱黑云,一时歌哭满乾坤。长天漏隙人争补,大地支离魔欲分。
夜暗灯光成叛逆,黎明烛泪演忠贞。殷殷革命先流血,化作九州花色新。
《全民族抗战》:
咆哮黄河狮吼声,忍观国破血还倾。勇挥利剑斩蛇断,敢向烽烟提首行。
加固太行为掩体,挪移秦岭摆雄兵。因缝浴火红旗洞,一片朝阳作补丁。
这是某公自鸣得意的两首诗,两首之中只有“因缝浴火红旗洞,一片朝阳作补丁”一联尚有可取之处,其余的一概老生常谈,因时凑字,空洞无物,了无诗味。
虽多般自吹自擂,却没人买账,问题就在于——“玩大了”!类似“大革命时期”“全民族抗战”,这样的诗题古来少有不说,真的有了这样的题目,也是老虎吞天,无从下口。《寄语蜀中父老》: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这是朱德元帅的一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抗战之艰苦,抗张之决心,跃然纸上,飞雪单衣,夜斩倭寇,真如身临其境。小大之间,优劣立判。在表现重大题材时,写诗的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诗词的以小见大是由诗词自身的艺术特性决定的。诗歌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形象生动,诗歌的艺术性往往因为这种“小”和“大”的辩证法而表现得或痛快淋漓或含蓄隽永。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一支埋没沙尘的断戟着眼,联想到历史的烟云。相对于东吴霸业、三国争雄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江南美人大乔小乔的命运微不足道。可是诗人咏赤壁的诗作偏偏只字不提社稷伟业,战场风云,只是一心惦记着美人“二乔”的归宿,言近旨远,含蓄蕴藉。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别具匠心,不落窠臼。和杜牧相比,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现如今物埠繁华,安居乐业,惊天动地的大事几乎没有。但对于个人来说,生死婚嫁乃是人生大事,但对于世界来说,每天有多少人生、多少人死?难以胜计,也无关痛痒。所谓切肤之痛,亲躬之事,心中事、眼前人,半丝半缕,一草一木都有可能令人顿悟人生哲理,都有可能付诸诗篇。大则空,空近假,何以言诗?
二、小题深作
以少总多,小题深作,才是诗中上品。
初唐王绩有一首《在京思故国见乡人问》,诗歌从朋旧孩童、家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树疏密一直问到院景林花,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
同样是表现思乡之情,王维却只用了20个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和王绩的诗哪一首更好?是不是王维只思念故乡窗前的那棵梅花而对其他漠不关心?
当然不是。亲朋故旧、山川风物、乡土人情,都是思念的对象。但是,诗歌讲究凝练。思乡之情需要寄托,诗中的梅花就是这种思乡之情的典型代表。笔墨集中于梅花,反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思乡之情因此表现得更加浓烈集中。王绩的诗面面俱到,其艺术效果反而因太过落实而受到削弱。
元稹《行宫》也是这样。“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花容月貌的宫女,在皇宫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此罪应归皇帝。但诗人就此抛开,只是让宫女闲聊中说说玄宗旧事,“闲坐说玄宗”,没有愤激,不动声色,一语蕴含多少感慨!“宫花”“宫女”,简简单单的几个景物,却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后人评价其“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古人特别看重诗意的含蓄婉曲。以小见大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正是含蓄!我们在欣赏诗歌时理当反复揣摩,小中见大,品出诗歌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谓的含蓄,含的是什么?蓄的是什么?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经久的思考,对人生真切的见地。诗要耐品,品什么?透过诗词凝练的语言,精简的意象,品味诗人独特的见地,淋漓的情感,新奇别致的视事角度。深意不可辨,欲辨已忘言。举凡名家名作,流芳千古之作,皆为见微知著,寓意幽深,耐人寻味之佳品。
朱淑真的《即景》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写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诗人的失落、寂寞、郁郁寡欢尽在寻常的意象之中,不仔细品味,难以拿捏真意。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一首清新冲淡的小诗,陆游信口吟来,春去夏来,布谷声声,桑麻正盛,太平盛世,一派祥和。问题在于“始知”二字上。春去夏来,宁和景象岂是一天两天?为什么诗人刚刚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太平盛世?诗人生活在南宋啊,大片国土呻吟在金兵的铁蹄下,陆游大半生奔走呼告,尽身报国。然而,赵家天子却一味苟且偏安,纸醉金迷。小诗冲淡的表面深含着辛辣的讽刺和无奈的愤懑。文如其人,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态度,对大千世界的情感赋予千姿百态的意象之中,诗才能具备它自身应有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