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打瞌睡的房子》阅读教学反思
(2017-02-13 13:33:57)
标签:
儿童阅读反思 |
分类: 教育反思 |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第一小学
要上图画书公开课了,可是本学期推荐的图画书我们都已经上过,剩下的基本上我们班的班级书柜里都有,也就是说孩子们大部分都看过了。图画书教学与整本书教学不一样,已经预知的内容是不可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的。我只好将目光瞄准书目中没有给孩子们做过推荐的。就这样找到了《打瞌睡的房子》这本书。这本书故事内容很简单,它最大的特色是重复的句型、叠加的结构,以及图画中暗藏着的丰富的细节(或者说叫心思), 我想这些会是孩子们喜欢的。
我原本的预设是用一半的时间在语言特色上,再用一半的时间来带领孩子们寻找图画中的秘密。
可是课堂上实际的情况是,PPT只翻了六七页,孩子们已经没有耐心“陪”我慢慢琢磨这有趣的重复及叠加的句式,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的“火眼金睛”,因为他们已经看出了图画中的诸多玄机,包括跳蚤的位置、角色的出场顺序,好吧,看到这种情况,我只好收住准备在句式上多训练的想法,提前让孩子们关注图画中的秘密。这一下就如同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我在备课时猜想的最难发现的“视角的变化”,也被张宸睿在抢到发言权时马上冲口而出:“我发现了,刚开始时是平着看,后来慢慢地变成了从高处往下看了……”随后,物品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等“秘密”一个个被揭示出来。
一直到下课前10分钟,整个课堂的气氛都是热烈的,先发现“秘密”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没有及时发现“秘密”的孩子也沉浸在一个个“秘密”被揭示后的惊喜之中,总之,所有孩子的眼里都是闪着光的,表情都是激动的。
最后的几分钟,我引导学生总结,作品表现出来的小幸福、小美好正是作者要追求的,让他们也去感受和珍惜自己生活中的这种幸福与美好。这个环节,安静了许多,说抒情、文艺的话,孩子们显然水平还不够高,但我确信他们都认为故事中的生活场景是幸福的。这就足够了!
评论说《打瞌睡的房子》是“一本图画与文字的天作之合”。我深以为然,经典的图画本就是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是文学和艺术在最为纯净的层次和阶段的完美结合。我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反映证明了《打瞌睡的房子》的确是一本好书,也再次证明图画书对孩子们在观察、思维、审美等能力的提升方面,对孩子们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是不容忽视的。
这本图画书及这节课在带给我惊喜的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图画书阅读教学的认识。
我以往的图画书教学,最看重的还是文字,在保证整个故事完整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语言,包括用词、结构等,也会让他们欣赏图画的色彩选择、角色动作表情等细节,以此来丰富对故事的把握,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但仅仅是当作辅助手段,从不会僭越。而我这次把《打瞌睡的房子》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就应该预料到四年级孩子经过用重复结构编童话的语言训练之后,对这本书中简单的叠加、重复的语言不会有太多的热情,那么我在备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图画秘密的提示上,这样就可以多做些准备工作,例如复习以前读过的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引入新的类似的图画书,总之,可以让孩子们在读图方面更有经验,更有方法,从读图之个角度进行一点群图阅读。这是其一。
其二,是不是因为本书的重复的句型、叠加的结构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简单,就没什么教头呢?不是的。依然可以用群文阅读的策略,让孩子们比较本书的文字与《爷爷一定有办法》《第五个》《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等图画书中文字的异同,这对于激发阅读兴趣和提升建构故事的能力也能起到作用。而我因为事先考虑不够,所以在课堂上发现孩子们对于语言形式兴趣不足后只是简单地缩减这方面的教学时间。
其三,基于以上两点,我又想到,我们的图画书阅读教学是否可以不遵照单篇逐一教学的模式,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群文阅读的需要进行交叉教学、重复阅读。或许,下学期,我们要考虑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图画书阅读教学的整体设计了。